第二四九章、坐井觀天

字數:4353   加入書籤

A+A-


    世代繁衍在沮縣的秦姓氐人,尚紅,被漢人稱為赤氐。

    他們的棲息地,正好處於秦嶺與大巴山相互逼近處,河穀狹隘,無論畜牧還是耕作都無法養活太多人口。所以他們部落的實力並不強大,能拉出來的青壯約莫六千餘人。

    在華雄陳兵於家門口外後,他們不可避免的開始患得患失:漢軍這是想以武力逼迫他們編入戶籍,還是勒索一些牛羊物資就作罷?

    也連忙派人前往河池縣,提及之前和竇姓氐人的協議。

    他們兩家當年被華雄滅掉東狼穀威懾,就做出了決定,雙方共進退。

    以南北遙以為互勢,讓華雄不敢強行逼迫他們。

    這也是當年竇姓氐人的首領,都讓自家兒子竇茂訓練好兩百族人,打算隨華雄征戰來換取不被覬覦了,後來卻沒有成行的緣由。

    在那個時候,太守劉躬因為郡內豪強大戶的求情與威脅,勒令華雄不許去肅清南部山區的賊寇。

    也讓他們覺得,事情還有回轉的餘地。

    至少有劉躬在武都一天,華雄就不能一手遮天,膽敢觸犯眾怒而強行征伐。

    說不定,在等等些時日,華雄就被調任走了呢?

    可沒想到的是,他們迎來的是劉躬調任走了,華雄還被被授予了將軍之職!

    主征伐背叛不臣的將軍,完全有權利不經過太守的許可,直接以“聚眾謀逆”的罪名,出兵征伐他們部落了。

    還不需要擔憂被朝廷追責。

    其一,是武都的氐人被攻擊了,也沒人為他們去雒陽朝廷伸冤去。

    就如當年板楯蠻被當地官府壓迫,卻伸冤無門,無奈之下隻能聚眾叛亂一樣。

    其二,則是隻要華雄將他們給打敗了,將健壯者編入軍中,羸弱者編入戶籍屯田,朝廷還喜聞樂見的嘉獎呢!

    誰讓他們這些氐人,生活在大漢疆域內,卻沒有編入戶籍給朝廷繳納賦稅呢?

    因而,他們的使者到了河池後,直接傳達了兩個意思。

    之前的協議,你們青衣盍稚還遵守嗎?

    如果遵守,現在華雄已經陳兵沮縣了,你們是不是應該弄出點聲勢阿裏,遙以為援了?

    如果覺得不能和華雄為敵,那麽,雙方是不是該協商下,各自湊多少族人前去給漢軍效力,來避免被攻擊呢?

    竇姓首領得到消息後,也左右為難。

    他當然是想和沮縣秦姓氐人部落,一起舉兵示威,好保住不鳥官府的逍遙日子。

    隻是他們兩家聯合,確定能抵擋華雄的兵鋒嗎?

    河首那邊,控製三縣之地的宋健,還說滅就被滅了呢!

    更別說,華雄如今是有後援的。

    關中戰事消弭後,皇甫嵩的三萬大軍就駐紮在槐裏。

    他們如果和華雄勢均力敵,或者將華雄擊敗了,朝廷為了局勢安穩,也會讓皇甫嵩抽調一部兵馬前來助戰。

    既然戰不可取,那就派族人去隨征,去融入變成利益同體。

    但今時不同往日了。

    他讓兒子竇茂訓練的兩百兵馬,華雄應該是看不上了。

    閻忠任職武都太守後,就以各縣有弓箭社自守為由,把郡兵裁掉了一半,將這些錢糧省下來交給華雄招募征伐之兵。

    還是隻招募漢家黔首!

    因為漢軍編製的慣例,羌胡與漢家黔首的比例,至少要對半分的。

    既是為了保證軍中紀律嚴明,也是出於保障軍隊向心力以漢人為主的考慮。

    之前華雄沒有錢糧招募漢家黔首,隻好征發羌胡部落為卒。如今他有錢糧了,自然要顧及到這點,打造出一支絕對忠誠於自己的軍隊。

    哪還會看得上青氐、赤氐這種保留部落編製,隻是戰時隨征的附庸兵馬?

    尤其是他如今的武都義從還保留著一千騎的編製,而以純粹漢家黔首組成的敢死營,隻有區區兩百人。

    胡漢比例,早就嚴重失調。

    竇姓氐人首領思來想去後,便輕裝簡馬而出,悄悄的前來沮縣赤氐部落,與秦姓首領密談應對之策。

    他們兩個部落舉族皆兵的話,能拉出上萬人馬來。

    雖然族人良莠不齊,戰力堪憂,但蟻多咬死象,足夠讓華雄不敢輕易發兵來戰了。

    從長計議的時間,還是足夠的。

    而在棲息地橫跨武都和廣漢屬國兩地的符姓氐人部落,就沒有那麽從容淡定了。

    他們部落隻有千餘戶!

    如今駐紮在沮縣上方的漢軍,就可以直接滅了他們!

    想和漢軍梗著脖子對抗,就不做念想了。

    想避開華雄的兵鋒,遷徙到廣漢屬國境內,也不是可取之道。

    廣漢屬國裏的氐人部落以及官府,也會打著並吞他們的念頭。而且離開了故地,族人的人心就會散,導致三三兩兩自尋依靠投奔。

    【注:曆史上符姓氐人部落一直很弱小,在各方勢力中夾縫生存。導致在公元236年分裂,首領符健率領族人歸順蜀漢,而其弟帶著四百戶族人北上投奔魏國。】

    進退維穀之下,符姓氐人首領就開始琢磨,白馬氐遷回武都編入戶籍後過上的日子。

    白馬氐如今被官府分裂成為了三部。

    以棲息地劃分,分別為東狼穀,下辯縣北部,南部山區部,三部各自為政,互不統籌。

    這是漢人朝廷對內遷羌胡的安置做法:大雜居,小聚居。

    以此來消除聚眾叛亂的隱患,然後全麵推行漢化。

    之前太守是劉躬的時候,他就調整白馬氐內部框架,將一些首領祭司等貴族,授予郡從事以及亭長、三老等職務,並尋找豐富經驗的老農,教導白馬氐人屏棄以前刀耕火種的做法,轉為以“代田法”耕種。

    【注:代田法,是漢武帝時期的搜粟都尉趙過,對西北地區的土壤以及降水條件,所推廣的一種保持地力、抗旱、禦風的耕作方法。《漢書·食貨誌》裏描述成果為:“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畝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而如今閻忠前來任職後,更是開始辦學塾,教導充當武都義從的白馬氐族人後輩識文斷字以及漢家禮儀。還設立了醫署,為他們的家人看病問診。

    從待遇上看,白馬氐和漢家黔首,已經沒有什麽兩樣了。

    因而符姓氐人首領,想著想著,就覺得自己如果也願意效仿白馬氐的話,好像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當即,召集了族內有地位的小頭目,將心中所想給扔了出來。

    絕大數人都讚同了,而少數有不同意見的,也在首領眼中慢慢匯聚的凶光裏,將意見給吞了回去。

    也讓符姓首領很迅速統一意見,親自前來華雄軍營托出歸順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