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一章、大音希聲
字數:2561 加入書籤
知恩圖報,是衡量為人品德的標準之一,也是這個時代士人們的恪守。
程畿,也恪守者之一。
他能從一介賊曹神奇的升遷為縣令,其中離不開華雄與趙瑾的恩情。因而他也對華雄托付幫忙招募板楯蠻之事,一直都很上心。
隔郡跨州招募兵馬這種事,對於別人來說,也許很難很瑣碎。
譬如故土難離的人之常情,兵卒們會擔心做了他鄉之鬼的憂慮;還有人離鄉賤,擔憂去了他鄉會淪為任別人欺淩的軟柿子。
等等。
但對程畿而言,不過是舉手之勞。
作為巴郡人,他對受官府和首領雙層剝削的板楯蠻,貧困潦倒的生活最是了解不過了。
而且伴著華雄給死傷板楯蠻撫恤的事情,在巴郡各邑口口相傳,讓賨人對給華雄當部曲頗為向往。
溫飽難續的賨人,覺得跟隨華雄征戰,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就算是戰死了,家人也有溫飽的希望在。
事實上,程畿接到書信的時候,就第一時間派遣隨從歸閬中鄉裏,讓宗族家人幫忙物色兩百戶賨人了。之所以遲遲沒有讓他們去武都,是因為覺得冬季跋涉太艱難,待春暖花開後在啟程罷了。
不過呢,當抱罕宋健被誅殺和朝廷授予華雄將軍官職的消息傳來後,他又改變了主意。
他覺得自己有機會,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了。
他任職的安漢縣後世南充),有位賢才屢次回絕了州郡的征辟,守身耕讀於家中。
在這個時代,除了類似於大儒鄭玄那種淡泊名利、立誌窮經皓首專心做學問的人外,絕大部分士人都秉承著“學而優則仕”的理念,追求得展胸中所學,為宗族帶來聲望的同時,贏得生前身後名。
而事到臨頭,因名聲才學被官府征辟卻回絕之,這也是很常見現象。
少數人被征辟的士人拒絕,是對州郡內的官僚看不上眼,不屑於同伍。
更多人則是,將之當成了“養望”的手段。
隻要回絕官府的次數多了,自己的名聲就會廣為傳揚,以後仕途的起步點就高了,說不定還會讓朝廷或者三公府征辟呢!
程畿對這種風氣和操作,自然是了然於胸。
所以他想試試,看能不能將這位賢才舉薦去華雄麾下任職。
春二月的巴郡,綠意已萌生,點綴著這片丘陵山區的霧氣藹藹,煞是妖嬈。
一直潔身自好的程畿,深深呼吸了一口略帶寒意的空氣,心情很好獨身簡裝步行,直至一處村落小宅外。宅子有些就陳舊了,不高的門楣已經蟲蛀無數,籬笆也陳色斑駁,圍合著院落裏的桑樹與水井,還有看似已經鋤翻開的菽苗圍地。
正值清晨讀書時,還有隱隱約約的書聲從屋內傳出來。
耕讀之家。
醞釀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向往。
向前一步,輕扣門扉,程畿略提高聲音問道,“閻文勝在家中否?閬中程畿冒昧來訪。”
閻文勝,就是閻圃。
【注:閻圃字找不到,杜撰了個,取自“圃”的茂盛之意解。】
宅子內的讀書聲戛然而止。
隨即,便有一陣腳步聲傳來,還頗為急切。
“噶~~~唧~~~~”
簡陋木門發出痛苦呻吟,應聲而開。
隻見一名頭裹葛巾身著大袖縫掖儒衣的、年紀未至三旬士人,麵帶疑惑的先行拱手做禮,“不知程縣令屈尊前來,有失遠迎,罪過。”
口稱告罪,神情上卻沒有什麽愧疚之色。
頗得士人不卑不亢的氣度。
“是我不告而來,倒是文勝莫見怪才是。”
程畿也拱手回禮,將此次來訪的理由說明,“任事此縣後,聽聞縣內有良才,得閑了便前來相見,卻是打擾文勝閑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