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佘太君的故鄉情
字數:2809 加入書籤
那會兒的佘太君,也才剛剛六十來歲,身強力壯,武藝高強,常常帶著兒子女兒們習武習文,一旦沒事的時候,就又喜歡做一些東西——為什麽呢?因為佘太君想念他的父母親,思念她的家鄉,思念那個她長大的地方,所以就想吃小時候,在自己的老家的飯,所以自己就做,其他兒子對這做飯根本不感冒,可是楊四郎卻老守在母親跟前,跟著母親學做這些吃的……
佘太君是河西府州出生的人,也就是今天的陝西府穀縣。
府穀在夏、商為要服地;西周為荒服地;戰國時期屬魏國,為固陽榆中地;秦為上郡地;西漢高祖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00年,在今府穀縣曾設西河郡郡治和富昌縣治,遺址在今古城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為匈奴所據;隋為榆林郡銀城縣地;唐朝時設府穀城,為鎮;五代後唐天佑七年設府穀縣,後漢初升永安軍;宋朝設麟府路。而府州和麟州,是當年跟契丹交戰最激烈的地方。
這個府州,地處黃河幾字的東頭角上,黃河的西岸。而黃河北麵是當年的契丹,黃河東邊是山西的德保府。而且這個府州城,就在府州山頂上,很小,但是很精致,又是抗契丹的要塞,所以地理位置很特別。
那會兒年年跟契丹打仗,而佘太君的父親就是這個府州的節度使,佘太君的母親姓李,是大唐皇室的郡主,嫁給節度使後,一直就住在這個地方。佘太君在這裏生,在這裏長,離開的時候,才十七、八歲,那是她跟楊業結婚後,跟著楊業到了河東,投靠北漢,想為抗拒契丹而好好一戰!但是,事情變化太大,很快幾十年過去了,但是那個記憶是很清楚的,尤其在父母去世後,更加思念那個童年時代待過的地方。
這個府穀縣,地理位置很奇妙,所以他的物產也很奇特,而離開這裏已經幾十年的佘太君,卻因為思念逝去的父母,思念戰死的哥哥,而想起了這個她長大的地方,因為思念,就想起了幼年在這裏的生活,也就想起了,許多曾經吃過的好吃的東西,可是在汴梁城裏那能有啊,所以自己就想著法兒,帶著丫環們做一些,解解那個思鄉情。
那個四郎兒因為愛聽跟母親說話,看見母親如此,也就跟著母親學著做這些小吃的東西,所以四郎兒做飯做的很不錯。
比如佘太君學做杏瓣兒……
這個府穀杏瓣兒始製於唐代,在府穀一帶,幾乎村村都栽有杏樹,杏瓣兒是用杏仁加工而成,據傳說杏瓣兒也曾為貢品。在晉西北、陝北、內蒙西部大多為紅杏的杏瓣兒,而唯獨府穀一帶是油杏瓣兒。加工時,先將杏仁放在開水鍋內煮一個時辰,撈出後放在冷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再將浸過的杏仁撈出,用毛巾用力摩擦去紅皮;用開水煮熟後用涼水浸泡一夜,取出白杏仁,分別加入各種食用色素,再拌少許黃油。就製成各種彩色的杏瓣兒。
最後是炒杏瓣兒,是把杏瓣兒和粗糠一起放在鍋裏幹炒,杏仁由白色變成淺黃色即成。在炒的同時糠經加熱後滲出了糠油,所以杏瓣兒是油潤潤的,油杏瓣兒也由此產生。
油杏瓣兒的特點是:色鮮味美,酥脆可口,並有清肺利痰的功效。
當年的佘太君在東京汴梁,找不到府洲的那種杏,隻好找一般的杏,做出來總沒有那個好吃,但是也很好吃。
四郎跟著母親也就學會了做這個杏瓣兒。
……
還有那個果餡:應該叫做餜獻,是給神仙或者祖先吃的供果,這裏的人們年年過年過節的時候,都要用黃河畔上的那個棗兒做成陷,用油酥麵團手套皮,包棗泥餡,用木模壓中點紅,外沿鼓園如輪,成形數個之後,擺入平底爐鍋內,上下文火,烤至焦黃。其皮酥內甜,棗香宜人。古人常用來祭祀祖先或敬供神靈,故又名:“果獻”。而如今的子洲南鄉民俗青年男女訂婚,男方要送女家八至二十四個餜餡為禮,平時也作為禮品饋贈親友。子洲周家鹼的果餡最有名氣。
而當年的佘老太君十分喜歡做這個,而楊四郎很著母親也學會了這個手藝。
……
還有那小米涼粉:小米掏淨,冷水泡十至二十分鍾撈出,配合清水磨成米漿,入鍋熬煎,邊熬邊攪,快熟時加入蒿籽粉。把熬熟的米漿在高粱箔子上攤成薄餅,晾冷後再攤一層,如此反複攤晾即成。吃時切成細條,調上芝麻、芥末、辣椒油、香油、醋、等調味品、涼吃味道甚佳。
……
碗砣是陝北有名特色小吃,深受當地人民喜愛。碗砣由石勒發明於西晉初年,可冷食或者熱食。用蕎麥仁加水滲透碾壓,漸漸加水,摻成糊狀,過濾去渣,稠度以掛勺為宜。而後將粉糊盛碗入籠,旺火蒸熟後晾涼,從碗中脫出成,故名碗砣。其色淺灰,食時切片,狀若柳葉。調拌湯汁用鹽、醋、油潑辣子、花椒粉、薑粉、蒜泥、香菜、芝麻等加水勾兌而成。
碗砣製作很講究,先要淨化麥粒,將幹蕎麥入碾脫落雜質簸去塵土、麥柄,入渲籮用濕布擦之,多次換洗濕布,以求擦淨。並將擦後的麥粒趁濕複入碾機脫皮出機後用細籮篩麵,將篩上的皮渣簸去,帶皮粉粒再次入機磨之,過籮,皮則淨除、將兩次脫皮後的麥粒共入磨機,篩麵即可。
麵粉內和入適量的食鹽、薑粉,用涼水和為硬麵團,然後稍加冷水,揉為均勻的麵條硬度,不斷用力揉搓,使盤‘性”。
待麵團光亮利手“性”盤好後,以些許冷水不斷搓揉,使其稀釋,變成稠糊漿,再用手朝同一方向不時加水連續攪動稀釋到麵糊能掛住勺碗為宜。
麵糊調好後入碗上鍋、碗多為細瓷,以底淺容積小者為宜,麵糊入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