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三教
字數:3084 加入書籤
劉曄聞知黃月英製造出了木牛流馬,車輛不費非人力,自行走動,大喜之餘,心中也是佩服莫名,飛書諸葛亮,想讓黃月英攜帶大批工匠,趕赴埃及,大量製造木牛流馬,協助開挖運河。
諸葛亮見一切皆在夫人意料之中,開挖運河,事關大漢國事,怎麽會阻攔?派出三千精銳騎兵,護送黃月英前往。
劉澤過函穀關,進入洛陽,一路思索如何在所得土地上凝聚人心,想起洛陽白馬寺乃是佛教祖庭,派出內侍,到白馬寺宣旨,召白馬寺高僧進京,商議大事。
佛教當時在中國的傳播還是處於起始階段,遠遠不如在西域的影響麵大,作為佛教弟子,白馬寺主持釋源大師不由得大喜,急忙召集寺內高僧,詳細道出大漢皇帝征召之意。
白馬寺自東漢明帝夜夢金甲神人後,才得修建,第一代高僧乃是天竺人攝摩騰、竺法蘭,在兩個人的努力下,白馬寺初具規模,兩人在白馬寺翻譯出了第一部佛教經典——四十二章經。因為大漢自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佛教的傳播難以廣泛。這時候,皇帝竟然讓白馬寺派出高僧北上,商議國家大事,合寺高僧無不大喜,作為釋教弟子,昌盛佛法乃是畢生所願也。
釋源主持在白馬寺挑選了了十二名高僧,踏上了進京的道路,十三人收拾的衣服光鮮,頂著錚亮的腦殼,騎著高頭大馬,迤邐而行。這日走到邯鄲城,釋源等人正要入城,尋找落腳地點,背後馬蹄聲響,一行人鮮衣怒馬,自背後趕了過來,為首一人,穿一身新鮮的道袍,國字臉,頜下三縷長髯,順風飄動,背後一把長劍,端得威風無比。釋源仔細一打量,驀滴裏想起一人,來者不是張魯又是何人?
張魯在漢中曾經叱吒一方,算起來也是大漢明星級的人物,這時看到前方一十三個僧人,眉頭不由得皺起。蓋因當時佛道兩家鬥法鬥得厲害,兩派雖也不服誰,道教自認為本土本根,佛教不過是舶來品,所以道士們自覺的高和尚一頭。釋源作為白馬寺主持,在當時的釋教內絕對的南博萬,張魯雖然和釋源不曾謀麵,但人的名樹的影,看到法相*的一個老和尚,立在城門外,略一思索,便知道這個老和尚就是白馬寺的主持大師釋源了。
張魯自祖父張道陵創立正一教,已曆三代,門下弟子眾多,為大漢第一大教,作為第一大教的掌門人,張魯的傲氣那是與生俱來,雖然敗離漢中,當今皇帝不也給了自己一方領地,讓正一教得以發揚光大嗎。當下張魯也不看釋源一眼,打馬進了邯鄲城,尋找旅館歇息。
釋源一行人尋找了好久,才找到一家願意招待和尚的旅館住下,安排好房舍,便讓店家做些素飯來吃。這家旅館的老板極會做生意,一樓大廳裏排滿了桌椅,用來吃飯,二樓才是客房。釋源等人在一樓大廳坐等飯食,隻見偌大的廳中,隻有一個人坐在角落裏,獨自飲酒。那人五短身材,看不到麵貌,隻是以釋源多年的閱人之術看去,隻覺得那人背影寂寥,似有滿腹辛酸往事。釋源什麽人沒見過,當下單掌立在胸前,口中喃喃念經不止。
不料那人喝了一杯酒,偶然回頭,看到大廳裏多了十三個和尚,略一思索,起身來到釋源等人麵前,躬身說道:“想必各位皆是來自白馬寺的高僧大德?”
釋源道了一聲“阿彌陀佛”,然後說道:“不錯,請教閣下名號。”
那人說道:“在下綠林山士元也,先學儒術,後研道德經,五年而成,如今正在研讀釋教經典四十二章經。”
釋源打了個愣怔,自己雖然是個和尚,但是對於道家經典道德經也不是沒有接觸過,這個人竟然說五年就有大成,這牛皮吹得有點大了吧?但是人家又說在研讀四十二章經,當下問道:“不知閣下有何明悟?”
那人說道:“四十二章經不過佛經摘要而已,以點窺貌,佛經當浩浩然,窮人一生不能遍閱也。某觀四十二章經,論其勝義,蓋有四端:一者,辭最簡訓,二者,義最精富,三者,臚者古真,四者,傳最平易。不知當否?”
釋源大驚說道:“閣下必非常人也。四十二章經乃是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所著,其意便在於擇取佛家精要,匯而成文,以教化世人。閣下不知研讀多少時日?便有這等領悟。”
那人說道:“某研讀已過兩年也。”
釋源說道:“閣下悟力驚人,佛家有言:得道不分先後,在於頓悟也。假以時日,閣下必然為大德也。”
那人說道:“在下看來,儒釋道三教,皆有不足之處。”
釋源說道:“願聞其詳。”
“先說釋教,要求僧人戒律精嚴,勇猛精進,在我看來,生存乃是一切根本,佛家弟子不耕而食,不織而衣,全靠信徒布施存活,如此怎能普度眾生?道家講求清靜無為,一味的講究獨善其身,求得神仙大道,試問芸芸眾生,可曾見過神仙?”
釋源說道:“我佛家弟子發大願力,求得正果,斬妖除魔,普度世人。那麽尋常百姓一點供奉,也是應該的。”
那人笑道:“佛祖於菩提樹下得悟正道,創立佛學,舍棄一切繁華,清貧樂道。試問世人皆如釋教弟子一般,不婚不育,長此以往,佛教何來昌盛一說?所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惑人耳目也。任何修行,皆離不開生存本源,是故,若要修行,先飽肚腹。”
釋源說道:“聽閣下未提儒教一言,不知儒教有何缺陷?”
那人說道:“儒家以經典為傳,刻板教條,禁錮人欲,取中庸之道,混肴是非觀念,磨滅人的真性情也。“
釋源張口結舌,這人說話也太沒有顧忌了吧,要知道釋源出家之前也是學習儒家經典的,當下心思電轉說道:“聽閣下的意思,儒釋道三教皆有偏頗?”
“不錯,某曾發大宏願,有生之年,致力於三教合一,取長補短,以期望真正教化世人也。”
釋源這個年代對信仰那是相當的執著,聞言問道:“不知閣下俗家姓氏是?”
那人傲然說道:“某乃龐統龐士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