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鴻門宴前起舞
字數:5563 加入書籤
A+A-
在王亦選看來,發展沒有錯,但是像高平川提倡的這種“發展”,是中央明令禁止的,如果任其下去,與自殺無異。
因為,這種“發展”是那種最簡單的、不管不顧的“經濟增長”。
說白了,在高平川看來,西京就應該當好西康的經濟標杆和錢袋子。一切gdp至上,隻要有利於搞項目、搞創收,增加政府財政和地方稅收,什麽都可以搞,什麽都不用管。
正因為如此,高平川已經離開西京近十年了,但他的思想還影響著西京一代又一代的官員。他在西京的影響力也是隻增不減,比起以前西京古城裏的皇帝老兒,權力也是一點兒都不差。
在這一點上,王亦選是作了很久鬥爭的。
鬥爭數次之後,王亦選不是沒有想過妥協。本來嘛,如果高平川隻是想著發展經濟,也並不是太大的錯誤。畢竟,政府財政和地方稅收增加了,可以為更大的發展奠定基礎,為百姓福祉積攢力量。
但是,在嚐試過妥協再妥協之後,王亦選這才發現,高平川真正想要的“發展”,遠非這麽簡單。
高平川為什麽醉心於搞項目、搞創收,其實是有著很強的針對性的。一旦認可了這種方式,那麽很多與之相關的企業和財團就會蜂擁而至、百舸爭流。
最可怕的,就是在這種看似符合市場機製的蜂擁而至與百舸爭流中,其實真正中標的企業和財團,就哪麽幾個。
說白了,這些企業和財團,法人代表各式各樣,但他們的骨血裏,其實都姓高。
這就不是發展理念之爭,而是“貪”與“不貪”之爭了。
王亦選貪麽?
還真不貪!
要說王亦選毫無所求,這是瞎說。任何人,都有所求,王亦選也不例外,甚至路老爺子,都有所求。
隻不過,作為路老爺子的嫡傳弟子。王亦選求的不是財,而是政治抱負。說白了,在路老爺子和王亦選的心中,錢財根本不入眼,他們所需要的,隻是在更大的舞台展示自己的才華,更好地致力於這個國家和民族。
這話說得可能有些大,但是放在路老爺子身上,是一點兒也沒跑。而王亦選現在可能還不具備這等“大話”的條件,不過,一直奉路老爺子為尊師的他,這份初衷可是從來沒改過。
而且,王亦選始終堅信,隻要自己的初衷不跑偏,自己的舞台肯定會越來越大。
這可不是王亦選自己說的,而是路老爺子說的。
因此,在王亦選看來,妥協於高平川放在明麵上的“發展理念”,或許還有得商量。但是,涉及到本質的同流合汙“貪腐”,這可是自毀前程甚至掉腦袋的事情,絕不能幹。
其實,就在王亦選了解到高平川貪腐本質後,曾經有一次直飛北京,和路老爺子有過一次促膝長談。
在那次長談中,王亦選毫不諱言,將疑慮與思考和盤托出。
出人意料的是,路老爺子在聽完之後,並沒有急於表態,而是足足靜默了一分鍾。
如果說路老爺子這麽多嫡傳弟子,誰最了解老爺子心思,並深得老爺子喜愛,當數王亦選。
當然了,那時候唐卡才剛出道,剛被王亦選選為秘書,路晴也沒到西京來調研,接觸不到路老爺子這麽高的層級。
所以,深知路老爺子心思的王亦選,在老爺子靜默這一分鍾的時候,沒有說一句話,也沒有著急問怎麽辦,而是陪著老爺子也靜默了一分鍾。
一分鍾之後,路老爺子用一貫沉穩的聲音,問出一句:“兩方麵情況都了解清楚了,你自己怎麽想?”
王亦選似乎料到了恩師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並沒有慌亂,而是答出一句:“明月溝渠,心已所向,扳是扳不過來了!”
路老爺子微微一笑,他當然知道王亦選剛才說的“明月溝渠”,其實典出元代高明所著《琵琶記》中的一句,“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向溝渠”。
這一句,因為後來在馮小剛的《天下無賊》中被黎叔引用,從而廣為人知。
別說,王亦選在這兒引用這一句,既是用《琵琶記》的典,也是借《天下無賊》劇情的梗,還挺恰當。
在《天下無賊》中,葛優扮演的黎叔,是個偷盜團夥的頭兒,一貫心狠手辣,但是對於劉德華飾演跑單幫的義賊王薄,很是欣賞,打算收為己用。
可是,出乎霸道黎叔所料的是,這個義賊王薄竟然不為所動,而是秉承盜亦有盜的原則,隻相信最純真的愛情,最後甚至與劉若英扮演的王麗一道,幫助王寶強扮演的最善良的傻根兒,不惜與強大的團夥為敵。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向溝渠”這句話,就是黎叔在了解王薄與自己不是一條心之後,說出的無奈之語。
而說出這句無奈之語後,黎叔已然動了殺機,下了必殺令。既然不能為我所用,那就殺之以絕後患。
與之相應的,高平川對王亦選也是這樣,既然你不能為我所用,還要壞我的好事,那麽隻有一條路,就是拿你開刀。即便你是從中央掛號來的,也照殺不誤。隻不過,要殺得有策略一些,不要太明目張膽而已。
還能做到不明目張膽?
當然能!
對於像高平川這樣的“明暗高手”來說,不明目張膽還真不是什麽難事兒。
至少有兩種手段可以解決問題。
第一,退而還之。你王亦選不是從上麵披紅掛彩而來麽,那就找人向上反映,說你到了基層後忘乎所以、得意忘形,自以為山高皇帝遠,當了西京一把手就針插不進、水潑不進,又仗著朝中有人,壓根兒不把省委當回事兒。長此以往,也不會把中央當回事兒,漸成尾大不掉之勢,就該成為荼毒一方的禍害了。
別說,高平川想到的這第一計,還真是夠毒。
正所謂將心比心,知己知彼,方為取勝之道。高平川們敢膽這麽做,還真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煞費心機。試想想,如果站在中央的角度,把王亦選這樣的天子驕子派下來,肯定也是擔著風險的。
會擔什麽樣的風險?
至少有兩種風險。
第一種風險是不接地氣,不為當地所接受。掛著重點培養的光環下來,卻自視清高,根本融入不了當地的情境。這樣的人,可不在少數。
不過,王亦選還好,作為路老爺子的嫡傳弟子,從校門走出來,也去了不少地方。包括國家發改委、上海的一個郊縣,甚至還去到西康鄰省最窮的一個縣當縣委書記。再後來,才是西康省發改委,然後才是西京市。
所以,對於這個不接地氣的風險,王亦選並不害怕。
那麽,第二種風險呢?
第二種風險是太接地氣,直接在當地自成門派,就地坐大,甚至不聽中央招呼。
這一條可最是致命,一旦提升到了這個地步,可就等同於薄、王,不得不讓人警惕了。
所以,就算王亦選非常堅決徹底地貫徹落實中央決策,可一旦被高平川等人安上了這樣的“頭銜”,那就真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更何況,高平川此時的醜惡嘴臉還沒完全暴露,仍然冠冕堂皇地代表整個省委。
這就叫人很無語了!
就算中央明察秋毫,通過詳細周到的調查,還王亦選一個清白。但是調查總是要花時間的,再加上眾人揣摩、風聲鶴唳,一來一去,很有可能就把王亦選晾在這兒了。
這時候,要是王亦選自身素質不過硬,受不了這麽大的刺激,很有可能不用高平川等人再進讒言,就主動要求中央把自己調回去了。
看看,這就叫退而還之。隻是找人說些風言風語,就可以借“謠言”這把刀殺人。
夠惡毒吧!
想當年,袁崇煥一世英名,數度挽救大明於水火之中,甚至在寧遠一戰中重傷努爾哈赤致其身亡,還在皇太極舉兵攻至廣渠門外時奮力將其擊退。由此,袁督師獲得了生前的極大榮耀,加封太子太保,得賜蟒衣銀幣。
但是,好景不長。就在袁崇煥廣渠門外揚威,拱衛京師成行後,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怎麽也打他不過的皇太極,這會兒改“硬拚”為“軟攻”,隻用了一句謠言,就讓不可撼動的袁崇煥轟然倒塌。
謠言很簡單,就是誣陷袁崇煥私自與清兵議和,打算自己做皇帝。
別的都能忍,隻這一句,崇禎皇帝忍不了。這位試圖有所作為的末代皇帝,聯想到袁崇煥在廣渠門外擊退皇太極時,曾經要求帶兵入紫禁城休整,卻被拒絕了。
於是乎,聯想到史上“功高震主”的典故,再加上這句謠言一次又一次地鑽進腦海中來,崇禎皇帝害怕了。
他最害怕的是,袁崇煥抗擊清兵是假,勾連清兵是真。連努爾哈赤這樣的雄主在寧遠都打不進來,可他的兒子皇太極竟然如此輕鬆地就陳兵於紫禁城下?
這太蹊蹺了啊!
莫非,真的是袁崇煥放他們進來的?
這個袁崇煥,朕極其相信他,甚至把分封於好幾個將領的尚方寶劍都歸於他一個人,還把整個遼東防務統統交給他,隻要是和他政見不和的,統統調走。甚至他頗具爭議的殺了島帥毛文龍,朕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可是,他為何還敢如此?(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