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章 《品三國》的粗略評價
字數:3412 加入書籤
易中天的《品三國》在幾年前的影響很大,這本人寫《漢末三國誌》也受到這方麵的影響,實際上前期我還參考過《品三國》的內容,在部分章節中都可以發現這一點,然而後期我對於這本書持有和《晉書》類似的看法,都有著嚴重的立場問題,主觀看法太偏向了。 .
如果說《三國演義》是偏曹愛劉的話,那麽《品三國》就是偏劉愛曹了。
《品三國》開篇就說曹操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難,但實際上曹操出身很高的,他的親爹曹嵩擔任三公,發小都是袁紹等人,微弱之身這個詞用在曹操身上並不合適;還說曹操首倡義兵,得到了各路諸侯的響應,這也不對,嚴重誇大了曹操的影響力,他雖然是明文記載的起兵第一人,但沒有依靠大義,隻是自己單獨起兵,影響力是相當有限的,所以後來不得不依附於陳留太守張邈,關東諸侯聯合伐董和橋瑁假傳三公文書才是直接掛鉤的;又有在伐董時曹操隊友不給力的說法,這點從《三國演義》裏麵就有了,事實上也差不多,但曹操實際上的表現要比他的隊友還要差,要不是他輕易出兵導致汴水慘敗,酸棗聯軍後麵未必會解散的,曹操在汴水的失利,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慘敗,而是整個酸棗聯軍的失敗,大家看到曹操敗的這麽慘,信心直接被打沒了,曹操也不是自己單獨幹的,在他初次出兵的時候張邈是派出過衛茲支援過曹操,然而衛茲因為幫助曹操而戰死,所以後來就沒人幫助曹操了。
當然了,最誇張的還是曹操的民屯政策,曹操屯田分為軍屯和民屯,其中軍屯雖然收稅更重,但受到限製也多,民屯則不然,曆史上民屯因為殘酷的剝削和長久大範圍的執行所以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政,硬生生被寫成曹操的政績之一,並且還評價收獲頗豐,但到了官渡之戰時,袁紹入侵到了曹操的地盤,兵力占據優勢,反而沒聽說袁紹有多缺糧,曹操在本土作戰,兵力也不多,反而缺糧,這種情況說屯田效果很好不合適吧。
文中還有“實際上就在曹操的軍隊豐衣足食的時候,袁紹的軍隊在河北吃桑椹”這種非常搞笑的話語,曆史上袁紹占據冀州後基本沒有缺糧的事情,袁紹當年卻糧就是在反董時期,後勤補給被韓馥給掐住了,當時曹操還一度投靠過袁紹,曹操軍就算豐衣足食也是在瘋狂壓榨屯田農,把他們作為農奴的時候,有什麽好宣傳的。
在另立、廢立、自立以及挾天子等事情方麵,該文說的也不對,他把袁紹的另立和董卓的廢立以及袁術的自立歸納到了一類,然而這是百分百錯誤的,袁紹在推行另立的時候,他本人還沒有得到冀州,隻有一些軍權,而劉虞作為幽州牧,大司馬,有地盤有聲望,本人能力也被眾人所認可,袁紹是無法摘桃子的,可以說完全出於一片公心,袁紹開始為自己打算也是在另立失敗之後了。曹操他挾天子而令諸侯的確取得了成功,但曹操得到天子之後,大權好像也不在劉協手裏吧,說實話曹操的做法要比董卓、袁術高明多了,但本質都是為了自己。
毛作為曹操麾下謀士之一,文中將他的策略稱為曹魏版的“隆中對”,這個也有些誇大了,因為毛的地位在曆史上是遠遠不能和沮授、諸葛亮、魯肅等人相比的,在多年戰亂之後曹操的地盤需要休養生息以及天子東遷都是當時顯而易見的事情,在其中取到關鍵性重用的也不是毛,比如遷都許昌時,荀和董昭才是關鍵性的謀士。
至於郭嘉,文中在曹操攻打鄴城以及平定烏恒時都對於郭嘉評價非常高,但實際上這兩戰反而都是郭嘉的減分項,具體可以看本書裏的相關章節,這裏就不多談了。
我們再來看看,《品三國》種對於蜀漢相關人物的記載。該文首先直接認為劉備愛哭,曹操愛笑,這實際上也隻是《三國演義》中的表現,正史上劉備是很少哭的,曹操笑的時候也不多。
還有就是易中天教授關於榻上對中魯肅在諸葛亮之前提出曹操、孫權以及劉表三分天下的思想也是錯誤的,魯肅在榻上對中的核心思想並不是三分天下,而是二分天下,孫權占據揚州、劉表占據荊州,曹操占據北方不叫三分天下,叫做曹操一統天下進行時。三分天下最早還是諸葛亮在隆中對裏麵提出的。
文中還直接說過:“劉備這一輩子他隻怕一個人,曹操”這種話實際上也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在漢中之戰時,劉備是親自領兵擊退過曹操,他在徐州北逃更多的是因為剛剛立足未穩,對於自己當時沒有自信,無力一戰,劉備如果真怕曹操就不會和曹操對抗這麽多年,當年劉備也是敢帶兵進攻許昌的男人啊,不過他本人領兵水平有限倒是真的。
而且文章中將夷陵之戰和赤壁之戰以及官渡之戰並列為三國史上三大戰役,我也很不認可,夷陵之戰並沒有改變蜀漢和孫吳之間的勢力範圍,結果也是在預料之中,當時隨劉備出兵的大將就沒有什麽出名人物,黃權在預防曹魏,隻有吳懿待在劉備身邊,劉備以一州之地主動出擊攻打占據三州之地,自己單獨領兵,身邊沒有強力的軍師,沒有猛將,輸了太正常了。
關於白帝城托孤那一段,實際上應該聯係一下孫策托孤張昭的事情,劉備做的事情在當時是有先例的,說的話其實更多都是場麵話,畢竟當時蜀漢內憂外患,劉備和諸葛亮哪有那麽多的閑心想起他的事情啊。
還有關於劉禪和諸葛亮之間,文中的臆測太多了,多數都無法明證,並且還以短期內沒給諸葛亮立廟以及諸葛亮後再無丞相的事情力圖證明劉禪對於諸葛亮不爽,然而立廟本身就不是一件小事,諸葛亮又不是皇族,劉禪會猶豫是很正常的,而且最終劉禪還是同意給諸葛亮立廟了;在諸葛亮死後,劉禪的確沒有在設立丞相,但這也可能是因為劉禪認為沒有人能比得上諸葛亮,所以蜀漢才沒有第二位丞相啊。
劉禪和諸葛亮之間的關係怎麽樣,從劉禪對於諸葛亮後來政策的延續就可以很直觀的看出來,諸葛亮死後,蜀漢的大權實際上轉移到了蔣琬和費(諸葛亮活著的時候二者地位尚且不高)手裏,北伐也被延續,諸葛亮的嫡係大臣們有那個後來不是位高權重。蜀漢官員李邈就因為說了諸葛亮的壞話就被憤怒的劉禪給宰了,這些難道還不能說明劉禪和諸葛亮之間的關係。
另一方麵文中還經常說諸葛亮不給劉禪親政,然而實際上劉禪一開始就是屬於親政狀態,他繼位的時候已經十七歲,又不是小孩子了,哪裏需要再經過一道親政的手續,當年孫權掌權不也就這個年紀左右,有誰聽說過孫權還要親政的,簡直笑話。諸葛亮因為常年的南征北戰,長時間實際上是不在cd的,當時朝廷裏的很多事物都是要劉禪處理的,劉禪從一開始就不是傀儡,隻是他自己放權而已,這從他對待蔣琬和費的情況也可以看出來。蔣琬和費在諸葛亮死後都被劉禪重用掌控朝政,就算領兵在外,大事也需要參考他們的意見,難道蔣琬和費也不讓劉禪親政。
文中還提過:“孫策托孤於誰呢?長史張昭;然後呢?周瑜為中護軍,和長史張昭共掌眾事。”表明周瑜亦是孫策的托孤者之一,然而現有的曆史材料裏麵是沒有這個記載的,孫策去世的時候周瑜甚至都不在他身邊,孫策明文記載的托孤者隻有張昭一人,有些事情是不能瞎說的。
《品三國》這本書有些地方的確很寫的很精彩,我個人以前也入迷過,不過在我自己寫書的時候卻發現很多事情並不是這樣,《品三國》偏劉愛曹隻是一方麵,我覺得更大的不足是該文不夠完整,隻是針對一些熱點話題進行了評論,但曆史很多事情都不是孤立,必須要關聯起來再看。(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