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無數懸棺
字數:2930 加入書籤
很快千雨也順著鋼索下去了,剩下我們幾個大男人站在上麵,當然老夫人除外,我們當然然想著不能丟臉,我到時先站了出來,給小爺打了一聲招呼之後就開始用繩子固定住自己,慢慢的順著鋼索往下滑動,這情景別說有多麽狼狽了,鋼索不斷的搖晃,我也有些擔心,所以整個身子就是抱住鋼索的,一個手指頭也不敢放開。
終於,我還是穩穩的到了下麵,可是我可不敢往下看,一往下看,我就覺得我這下麵就是萬丈深淵,甚至都快要閉上眼睛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我是吊在鋼索上麵的,並不是站在上麵往下看,這身子晃來晃去的感覺可真不舒服。
“到了,我們幫你,把眼睛睜開,抓住戟頭!”小爺見我下來了,對我說道。
我覺得自己有些丟臉了,這才慢慢睜開了眼睛,隻見千雨和小爺在木板上定定的看著我,我這情況顯得有些丟人了,我盡量不去看下麵的空洞,將眼神往宵小爺他們那裏瞟,這時候小爺已經將戟遞了過來。
我固定好自己之後才將手伸了過去,小爺順勢一用力,將我慢慢的拉了靠近木板邊緣,鋼索也隨著我擺動了過來,隻是我不知道在怎麽才能下到木板上去。
這時小爺對千雨說道:“你拉著戟,我把鋼索拉過來!”
千雨點了點頭,應道:“好的,那你小心一點,這些木板不怎麽牢固!”
小爺也沒再多說話,將戟遞到了千雨手中,還真虧了千雨,換做其他人,可不能夠輕易的就將小爺的這四十六斤的天龍單耳戟給拿在手中,而且還不帶一點的搖晃,小爺見狀,將我慢慢的拉了過去,這拉動的途中一定要小心下麵的空洞以及邊緣的木板,因為我們實在是不知道這木板到底有多牢固,況且還是已經被柱子戳穿過的。
但還好,我很快就被小爺拉了下來我,穩穩的停在了木板上,接著就是上麵的人,後來便是我爹和二伯先行下來,接著是老夫人,慢慢的是烏鴉和王大山,李三元他們也順勢下來,最後才是李崖宏,還好這下來的途中都沒出什麽意外,人越多我們就有多的力氣拉住後麵的人,所以很快我們全部人都安全的落在了木板上。
“都下來了嗎?上麵還有沒有人!”小爺問道,接著隨意看了看我們周邊的人,我也數了數,人數都沒少,全部下來了,這才回道:“齊了,我們走吧!”
當然這層樓我們也不知道會有什麽東西,在我們的背後還是漆黑的一片,我們從來沒有用電筒照射過,這時老夫人問道:“我們該往那邊走,這層樓好像每個方向都可以走!”
張雲天想了想,說道:“往我們後麵吧!”後麵其實指的就是雨柱子掉下去相反的方向。
“那好,就走後麵!”二伯回道。
我們所有人正準備走時,阿布已經迫不及待的走在了前麵,可是他這一走,竟然差點摔了下去,要不是小爺反應急速,迅速拉住了阿布,恐怕阿布已經掉下去了,我將電筒光照向了阿布前麵,隻見阿布的前麵竟然是一個巨大的矩形,而且中間都是鏤空的,而這矩形的缺口,其實一直從我們所在的這一層一直通到了底部,看不見有多高,有多深。
而這矩形空洞的中間,竟然懸掛這無數的棺材,從我們所在的這一層一直懸掛到地步,而且棺材的造型基本上是一致的,棺材下麵都是長木板搭建起來的,從每層樓的柱子中間一直延伸到矩形空洞之中,但是那些棺材擺放似乎是遵循了什麽規律,從上往下看去,其實就是一個圖形。
但是我們又說不上來是什麽圖形,隻是看起來極為的怪異,阿布現在還因為剛才差點掉下去有些後怕,不過很快回過了神來,轉頭驚訝道:“我去,這麽多的懸棺!”
“沒錯!”二伯將手電往下照了照,也露出了一副驚恐的樣子,隨即隻是緊緊的盯著下麵的懸棺看。
“可是這麽多的棺材得費多大的人力啊,況且還是懸在半空中的,這可不比一般的懸棺啊!”我說道,他們也挺同意這一點。
話說懸棺這東西,在雲南可不常見,因為懸棺大多都是在懸崖峭壁上,不會出現在墓中,雲南除了豆沙關有懸棺之外,我實在是想不起哪裏還有懸棺了。懸棺也是一種墓葬的方式,隻是我們眼前的這話總懸棺實在是太奇怪了。
懸棺葬式是一種處置死者屍骨的特殊方式,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對這種富有深厚文化涵容的懸棺葬式,存在著許多令今人無法解釋的困惑之處,比如,遠古時代的人們到底是用什麽辦法把裝有屍體和隨葬物品、重達數百公斤的棺木送進高高的崖洞裏去的,就是一個令人“難捉摸”的問題。
最早對這個問題提出解釋的大概是南朝人顧野王,他把武夷山中擱置懸棺的崖洞稱為“地仙之宅”,意思是神仙的墓葬之處。神仙有騰雲駕霧的本領,懸空置棺當然就不會有什麽困難。
後人據此猜測,“雲是仙人葬骨”之處,這是《太平寰宇記》裏所說的,所以就有一種說法,武夷山的一些洞穴也就有了升真洞、仙機洞、換骨岩之類的美稱,《稽神錄》中甚至有這樣的描寫:“建州武夷山,或風雨之夕,聞人馬簫管之聲,及明,則有棺槨在懸崖之上。”神仙已是幻想中的產物,而傳為長生不死的神仙居然也會像凡人一樣死去,尤屬匪夷所思。不過這些說法既然得以流傳,至少說明古人多認為若非神仙出手,僅靠常人是難以實施淩空懸案這種奇特的葬法的。
還有人認為懸棺的來曆是這樣的,懸棺葬與史前原始民族實行岩居有關,是人們洞處穴居生活的反映。人們生時既然住在岩洞裏,死後當葬回原處,亦有人認為懸棺的形成實際上與戰亂和科技水平有關,並無什麽其他複雜的原因。但駁難者指出,迄今為止還沒有資料表明這種葬俗的形成是與戰亂有關,但是畢竟是一些說法,我也不敢確定。
而眼前的這些懸棺,已然不是傳統的懸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