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字數:8571   加入書籤

A+A-




    “民間監察機構?”開瑞帝略有疑惑地看著柯祺。

    禦書房裏並沒有留任何人伺候,太監宮女們都退了幹淨。這屋子裏隻有皇上和柯祺兩人。

    柯祺嚴肅地說:“家兄遭此大劫, 是因為那所謂的青蓮教太過猖狂。臣不由有了一個想法, 若青蓮教剛有些苗頭時, 就有人發現不對, 在源頭上將這股謀逆的勢力徹底掐滅,哪裏還容得了他們做大。”

    因為皇上在昨日主動給柯祺看過密折,所以柯祺現在完全可以把青蓮教拿出來說事。

    柯祺所提出的民間監察機構的概念完全脫離於現有的官場製度。簡單地說,就是在民間暗中挑選出一些人,他們看上去並不起眼,卻有特定的途徑可以把消息一層層地往上傳,一直傳到皇上手中。

    這個概念並不難理解。

    現有的官場製度中已經存在監察機構了。安朝各省中都設有三司, 分別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是省政府,提刑按察使司是監察機構,都指揮使司則負責指揮軍事,很少參與地方政治。三司相對而言獨立,又互相製約, 地方上的官場因此才能保持一定的清明。

    謝二的妻子莊氏的大舅舅就是按察使。

    不過,這樣的監察製度並不是百分百可靠的。限於此時的通信技術, 設在各省省會的提刑按察使司並不能把所有的地方都監管了,總有偏遠的地區不受重視, 不得不處在監管範圍之外。同樣是限於此時的通信技術,若是官官勾結存了心要欺上瞞下,那麽地方上的問題很可能就沒法上達天聽。再有一個,提刑按察使司的監察對象是官員, 他們往往都忽略了老百姓們的聲音,這是最大的一個問題。

    就拿青蓮教這事來說吧,青蓮教選擇走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先在一些小鎮上混得風生水起,再漸漸朝繁榮一些的地方發展,於是地方上的官員竟然沒能在第一時間發現不對。他們太脫離群眾了。

    老百姓們究竟過著怎樣的日子,偏遠小縣城中的縣令究竟有沒有盡到父母官的責任,某地的旱情究竟是不是像官員上報的那樣嚴重,賑災物資究竟能不能實打實地送到災民手裏,政績斐然的大官究竟有沒有貪了底下人的功績……其實皇上對這一切都一無所知,這時的老百姓可沒法上網發帖子去。

    讓皇上能真正地知曉天下事!柯祺的民間監察機構的概念就是基於這一點提出來的。

    千萬不要小看了人民群眾的力量,柯祺穿越前的那個時空中的北京朝陽區的人民群眾就是偉大的榜樣!按照柯祺的想法,監察員們都來自於群眾,也繼續藏身於群眾,他們的身份始終都是保密的。

    開瑞帝順著柯祺的折子繼續往下看,很快又看到了一個新的概念:“網狀管理結構?”

    “如果不事先采取一些措施,民間監察機構發展到最後,肯定也會出現欺上瞞下的現象。網狀管理結構盡可能地減少了欺上瞞下的發生。不過,這也使得機構的運轉需要有更多的人手支持。”柯祺說。

    在柯祺的設想中,一個監察員並非隻負責監察一個地方。做個簡單的假設,假如有某一、某二、某三共三個監察員,某一負責甲乙丙三地,某二負責甲丁戊三地,某三負責甲己庚三地,這樣一來甲地就是一個並集,共有三位監察員負責監察它。與此同時,乙地除了被某一監察,同時也被某四、某五監察,它同樣是並集。這些初級監察員互相不知道對方的存在,往上麵遞消息時就沒法一起撒謊。

    如果甲地發生的一些事,某一、某二、某三傳遞上去的消息卻不一致,這裏麵就有問題了。

    與此同時,每一位初級監察員又需要同時向三位中級監察員匯報消息,除了他們自己,誰也不知道他們上頭的中級監察員會是誰。他們正好又處在三位不同的中級監察員的並集中。這樣一層層的並集積累下去,整個監察網就是漁網狀的了,而不是樹狀的。順著其中一個點往下或者往上延伸,誰也不知道這個點會延續到誰身上去。除非網上的所有人都選擇欺上瞞下,否則謊言很容易就被拆穿了。

    身為上位者,開瑞帝立刻就意識到了網狀管理結構的靈活和高效。它完全可以被更廣泛的應用。

    不過,網狀管理結構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整個結構中需要更多的人手,而人手問題最終都可以被歸結到錢上,沒有錢是搞不出這樣的大動作來的。柯祺隻覺得非常慶幸,還好他穿越到了一個王朝的開始,國庫裏不差錢,老百姓們通過休養生息也恢複了一定的活力,他的很多想法才有可能被實現。若他穿越到了亂世或者一個王朝即將滅亡時,就算他有再多的想法,也會巧婦難於無米之炊。

    就柯祺個人來說,開瑞帝已經是他在這種家天下的社會體係中能遇到的最好的上司了。

    不過,就算國庫不差錢,為了使成立民間監察機構這事具有更高的可行性,柯祺並沒有脫離於實際去紙上談兵,他的很多想法都是立足於現實的。在他的方案中,他已經盡可能把一切問題解決了。

    首先,監察員從哪裏來?

    如果從零開始培養,先不說這是一個多麽巨大的工程,就說在培養監察員時把他們聚在一起,監察員的身份就暴露了,達不到保密的效果。對此,柯祺提出的解決方法是,把退伍老兵們利用起來。

    因為邊境不平,安朝有強製服兵役的規定。戍邊軍來自天南地北。每年都有不少士兵因傷退役,他們的安置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在這些傷兵中挑選一些人,讓他們和別的傷兵一樣領了撫恤金返回原籍,他們就完美地把自己監察員身份藏住了。因不需要另外找人手,金錢的投入也降低了。

    不過,安朝的傷兵、老兵福利並不是很好,雖然這已經比前朝好了很多。這裏暫且不提。

    其次,傳遞消息的途徑是什麽?

    想要構建一個能貫通全國的消息傳遞網,這是需要把真金白銀往裏麵填的。即便開瑞帝不差錢,叫他真拿出這麽一大筆錢來,他也得肉疼。對此,柯祺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把各地的驛站利用起來。

    別以為快遞物流是現代人的專屬,其實古代也存在著物流現象。

    用柯祺穿越前那個時空中的曆史舉例,唐玄宗時期,全國約有一千六百多家驛站,共兩萬多人從事驛傳工作。安朝自然也有驛站。這種驛站是官方所設,主要為皇家、達官貴人們服務,能使得全國各地的農副產品集中向京城和中心城市流動。除此以外,物流業還要承擔糧食的儲存和轉運工作,各地在此基礎上設有倉儲,能滿足賑災等需求。另外,在戰爭時期,驛站還承擔後勤物資的轉運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秋林文報》能在全國各地發行,也是因為報紙方已經選擇和驛站合作了。各地的驛站每個月都能收到提前印出來的報紙,這報紙和朝廷的文書放在一起。報紙就在驛站進行售賣。

    如果把這些驛站利用起來,那麽民間監察機構的消息傳遞網就不需要從零開始建立了。

    不僅不花錢,柯祺還針對驛站提出了一些能夠賺錢的改革方案。

    現有的驛站是不賺錢的,國庫每年要撥出一些銀子用以維係驛站的運轉。老百姓們幾乎不用驛站寄東西。這一個是因為驛站確實不接地氣。另一個則是因為此時的人安土重遷,靠土地吃飯的老百姓們幾乎不出遠門,一家人始終生活在一起,嫁娶也都在鄰近幾個村子內,他們沒有那麽多信要寄。並且此時的百姓習慣了自給自足,除了食鹽等要買,需要買的東西很少,各地民用物資的運送不頻繁。

    民間的物流業主要是靠各類鏢局和商行的私人物流撐著。

    靠驛站賺錢?這就好比是有人想要賣鞋,結果他到了某地後卻發現當地人從不穿鞋子,於是他難過得哭了起來。然而,柯祺卻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把所有不穿鞋的人忽悠來買鞋,他就賺大發了!

    “皇上,我們可以在《秋林文報》上增設一個‘遠購’版塊。”柯祺想要在古代開淘寶。

    現代淘寶業發達,商品能很快送到用戶手裏。古代肯定做不到這樣,不如每個月統一送一次。

    打個比方,二月的《秋林文報》遠購版塊中羅列了各種商品的價格,人們可以按此選擇自己要的商品。他們先交付一定的押金,由專人將他們要買的東西記錄下來。等到三月時,驛站把東西統一送過來,同時再把四月遠購價位表送過來。這樣一來,驛站肯定是能賺錢的。以一個鎮子(包括底下的眾多村子)為一個單位,驛站隻需要把東西送到鎮子上就好,然後專人再按照記錄一一發放給民眾。

    老百姓們願不願意等上一個月?

    隻要他們習慣了這種購物模式,他們一定會願意等的。因為,能省幾個銅板是幾個銅板。

    生活在城市裏的人大概很難想象,在一些偏遠貧困的地方,因為交通很不發達,所以外來的商品反而就賣得越貴。這個現象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存在。在柯祺穿越前,他的老家就在一片貧窮山區裏,本地產的米油蔬菜賣得非常便宜,但衣服、電器等商品因為是外來的,卻賣得非常貴。同樣的衣服,在城市裏的地攤上賣二十塊錢,在他老家可能賣到六十。城市裏買六七百的手機,在老家能賣一千。

    這種現象會隨著交通的便利和網購的盛行而漸漸消失。老百姓們也不傻,既然有便宜的,為何還要堅持買貴的?如果各類商品走驛站官方渠道,運輸成本降低了,那麽相應商品的價格也就降低了。

    “這真的能賺錢?”開瑞帝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驛站一直就是個燒錢的玩意兒!

    開瑞帝不是那種不懂民生的皇帝,正因為他知道,所以他才覺得柯祺的想法真是異想天開。

    “皇上,臣可以保證能夠賺錢,至於到底能不能讓驛站收支平衡,這就不好說了。”柯祺一點心理壓力都沒有。驛站本來就是必須要存在的機構,如果按照柯祺的想法能賺到一些錢,即便這點錢不足以維係驛站的日常運轉,但皇上就能減少對驛站的撥款扶持了,這歸根究底還是給國庫省了錢的啊!

    開瑞帝皺著眉頭說:“但這……是不是就與民爭利了?”

    就偏遠地區的老百姓們來說,他們原本都習慣去附近的鎮上趕集,因此鎮上是存在一些商鋪的。如果遠購成為了一種流行,那麽這些原本的商鋪怎麽辦?他們是不是就要被遠購擠兌得關門大吉了?

    “皇上,他們可以選擇和官方合作,成為承包商。”柯祺說。

    開瑞帝雖然不知道所謂的合作具體是怎麽回事,但見柯祺言語輕鬆,就若有所思地點了下頭。

    柯祺又說:“皇上,如果遠購真能實現,那麽老百姓們不僅能低價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還能把自己吃自己用的土特產賣出來。比如說山珍野味,再比如說各類的果幹、藥材等,隻要處理得當,就都可以被驛站收購。這其實是相當於給了老百姓們一個創收的機會。”這類東西在大城市裏將賣得很好。

    開瑞帝的眉頭漸漸舒展了。他深深地看了柯祺一眼。

    民間監察機構要不要建立?看過柯祺的分析後,開瑞帝其實很有些意動。就憑這一點,柯祺送上來的折子就已經有了很高的價值。至於老兵安置、驛站改革等問題,其實都不過是在錦上添花而已。

    但就是這些錦上添花的東西,若是真能實現,那都是一份大功勞!

    柯祺這是在跑三千米時,順手就拿了一百米、兩百米、八百米、一千五百米的冠軍啊。

    開瑞帝把折子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雖然柯祺的思路非常清晰,折子寫得行雲流水,但皇上每看一遍時,還是能發現一些點,需要柯祺仔細講解。柯祺這一天都耗在了這件事上,他講得口幹舌燥,心裏卻徹底鬆了一口氣。要是皇上不問,那說明皇上對這個事情沒有太多的興趣,柯祺才要擔心呢。

    問完了所有的問題後,皇上的手按在折子上,並沒有再說什麽,就讓柯祺離開了。

    柯祺知道皇上肯定要考慮一些時間。等到下班時,他飛快地回了家。謝瑾華難得請了一天假,並沒有上班。這是他們得知謝純英受傷後的第二日。柯祺回到家中時,問草園中正好送了一封信過來。

    信是季達寫給謝瑾華的。

    謝瑾華看到信後才想起來,他不久前買了個戲班子,安排在私宅裏,正讓他們排演《良緣記》。謝瑾華前幾日給季達寫了信,問他願不願意來幫忙盯一下戲班子的排演進度。然而謝大哥這事一出,謝瑾華把其他的事都忽略了。要不是此時收到了季達的信,謝瑾華估計暫時都想不起《良緣記》了。

    季達顯然還不知道謝純英出事了,他在信裏調侃了謝瑾華幾句,然後又道歉說自己不想進京。若能把戲班子移到問草園,讓他們在問草園中排演,那麽他倒是可以幫謝瑾華盯一下他們的排演過程。

    謝純英受傷的事,慶陽侯府不願張揚,但也不是必須要瞞著別人的。

    謝瑾華就匆匆地給季達回了一封信,隻說大哥受傷了。至於《良緣記》,他這回連提都沒有提。

    問草園就在京郊,找個利索的小廝套上馬車,不過半日就能把信送到季達的手中。謝瑾華回了信就暫時把這事拋開不管了。結果,第二日時卻又有問草園的管事來回話,道是季達先生不告而別了。

    謝瑾華和柯祺對此很茫然。季達竟是一個字都沒有給他們留。

    “前些日子,我與先生通信時,他曾玩笑似的說了我一句,道我可以出師了。”柯祺說。難道說季達在那時就起了想要離開的心思?至於他為何偏偏選擇這個時間點走,難道是謝家大哥受傷的緣故?

    “先生不會是去大哥那裏了吧?”謝瑾華問。

    柯祺搖了搖頭。他什麽都不知道啊!季達很少會在他們麵前泄露心事。

    接到大哥受傷的消息的第四日,慶陽侯府終於又盼到了一封信,那信依然是大哥心腹代筆,隻說大哥現在已經退燒,隻要精細地養著,不出幾個月就能徹底恢複健康了。大家這才終於鬆了一口氣。

    不過,其實大家還是想要親眼見一見大哥的,否則他們都不可能會徹底放心。

    又過了五日,皇上忽然在大朝上提柯祺為正五品右參議。

    所有人都是一張懵逼臉。柯祺是誰?今科的探花郎!現在距離科考才過去多久,他這就從七品被提到了五品?縱觀曆史,雖然還有人的升官速度遠超過柯祺,但開瑞帝這裏卻從來都沒有開過先例!

    這樣的升官速度都快趕上後宮中的娘娘們了!娘娘們隻要能懷個孕,品級提升就有這麽快!

    當然了,開瑞帝並不好男色,所以大家也隻是在心裏吐個槽而已。

    右參議隸屬於通政使司。通政使司職掌出納帝命、通達下情、關防諸司出入公文、奏報四方臣民建言、申訴冤滯或告不法等事。聽上去權利很大吧?但是,因為前朝的通政使司中存著大量的欺上瞞下、貪贓枉法等現象,到了安朝,開瑞帝特意開設了摺奏,也就是直達皇上的奏折,通政使司的權利就被大大地削弱了,目前隻有掌管文書這一個功能。也就是說,通政使司已經成為了一處清淡衙門。

    但不管怎麽說,右參議也是正五品的官啊!這才幾個月啊,柯祺就升官了!

    皇上確實愛重柯祺的才能,好在柯祺去的是通政使司,所以他這官升得打眼,卻又沒那麽打眼。就民間監察機構一事,皇上並沒有漏出半點口風。他在明麵上隻給柯祺安排了驛站改製的這一工作。

    驛站改革又是什麽鬼?

    大家不知道這事的意義在於什麽,隻以為皇上就是想要找個理由為柯祺升官。皇上有時確實有點小任性,最近越發的陰陽怪氣了,好在一個小小的通政使司右參議不能代表什麽。大臣也就沒說話。

    在眾位大臣的不看好中,柯祺脫了官服,換上一身便服,低調地找上了丁家人。

    丁家就是淑妃的娘家,德親王的舅家。

    這是柯祺第一次正式地拜訪丁家。

    對於柯祺,丁家的長輩是久聞其名,奈何沒有機會一見。這一次,他主動找上門了,丁家的老太爺,眾位老爺,眾位小爺,都坐在客廳裏接待他,所有丁家人都頂著一張有錢得毫不單純做作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