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連悲傷的時間都沒有
字數:4050 加入書籤
A+A-
深邃的寢宮中,郭榮枯坐床榻,他眯著雙眼,似睡似醒。
就在不久前,大批文武官員爭相入宮,搶著勸慰郭榮。
可郭榮哪需要他們勸慰,他一個都沒見,叫張守恩全部請離了皇宮。
請離而非轟走,這似乎顯得郭榮並不因王樸遇刺而生氣。
其實郭榮肺都快氣炸了,腦子也氣得嗡嗡作響,他的看似冷靜是他怒到極點的表現。
但時間不允許他在憤怒上做過多停留,時間甚至不允許他先為王樸複仇。
因為國家等不起。
死的是王樸,是知開封府,是樞密使,不是哪個無足輕重的阿貓阿狗。
最遲在今夜,郭榮就必須挑選出新的知開封府以及樞密使人選。
否則這個擁有百萬人口的龐大首都,這個坐擁一百五十軍州的巨大國家就會走向失控。
大內總管張守恩輕手輕腳地步入寢宮,踱步至郭榮麵前,低聲道“陛下,都送出宮了。”
郭榮靠在禦榻的靠背上,眯著眼默不作聲,似乎已然入眠。
但張守恩明白,陛下這是在思考。
張守恩不動聲色地佇立在郭榮身前,仿佛一尊雕像,甚至連呼吸聲都微不可聞。
不知過了多久,郭榮緩緩睜開眼,渾濁的雙目逐漸恢複清醒,他扯開嘶啞的喉嚨“去將政事堂三位相公都叫來。”
此時已是深夜,三位宰執卻皆未入睡,他們仿佛已經預見到了郭榮的召見,身著官袍齊齊隨張守恩進入寢宮,分立禦榻之下。
“陛下,請節哀。”
最先開口的是離禦榻最近的首相範質,也隻有他有這個膽量。
對於王樸的死,範質震驚但並不意外。
震驚於竟有人膽大包天地在開封刺殺樞密使,卻不意外王樸的遭遇。
王樸實在太孤也太獨了,他在朝中沒有結交哪怕一位盟友,他將幾乎所有的文官武將都趕到了對立麵,有今日之下場並不令人意外。
至於是誰謀害了王樸,範質心中也有個大概的推測,不外乎就是禁軍裏那幾位高官。
“文伯之死,令人痛惜。”郭榮從禦榻上起身,滄桑的麵容緩緩從陰影中升起,在今夜第一次沐浴光亮。
郭榮赤腳走下禦榻,踩著羊絨地毯,麵無表情地來到三位宰執麵前。
“毫無疑問,文伯是死於卑鄙的刺殺,朕已立誓誅行刺者三族,至於追查行刺者的重任,朕決定交由王卿負責。”
雖然郭榮努力沒有在臉上流露出任何情緒,但他略微發顫的嗓音依然出賣了他心底的悲傷與憤怒。
控製情緒這事情,郭榮或許這輩子都沒法完全學會。
對於郭榮的命令,三相王溥甚是意外,他在政事堂三位宰執中是最沒存在感的一位,這追查行刺者的重任怎麽就落到了他頭上呢?
但不論如何,這個燙手山芋是沒法推脫的,王溥隻得拱手道“臣領命。”
其實,正因為王溥毫無存在感,這個重任才會落到他頭上。
從王府回到皇宮後,郭榮苦思冥想,該由何人來負責追查行刺者,思來想去這個人隻能是三相王溥。
刺殺王樸的,不出意外就是禁軍中那些個跋扈武將,那麽這樁案子就不能由武將或者勳貴來負責,否則就必然會演變為一場武將勳貴間的傾軋。
北伐契丹在即,郭榮不能坐視禁軍的內鬥再有升級。
放眼朝中文官,有資格負責此案的,無外乎就是政事堂裏的三位宰執。
範質是首相,他政務繁重,此案注定會牽涉多方,甚至有可能曠日持久,不宜讓他再加操勞。
次相魏仁浦是前任樞密使,與不少軍中武將交往密切,自然也不能由他負責此案。
思來想去,也就隻有三相王溥是唯一的合適人選,他本就淡泊名利,常日裏也不拉幫結派,由他負責最為妥當。
郭榮的視線掃向王溥,說道“王卿,你負責此案期間,刑部以及大理寺皆任由你調遣,還請王卿務必幫朕將這些老鼠從陰溝裏揪出來。”
“臣定盡力而為。”話雖如此,王溥心中卻直苦笑。
僅憑區區刑部和大理寺如何能查出刺殺者?
別看這兩個衙門來頭很大,但在司法崩壞的當下,隸屬禁軍的軍巡院才是真正的司法衙門。
刑部和大理寺早成了空架子,現如今怕是連二十名能幹實事的官員都湊不齊。
郭榮當然也知道這兩個衙門的無能,但他也沒得選。
刺殺者九成九來自軍中,自然不能動用禁軍下轄的軍巡院來追查此案。
其實除了軍巡院外,禦史台也承擔了部分司法職權。
不過因為肩負刑統的推廣工作,禦史台在接下來的一年中會非常忙碌,而且禦史台還要督查朝野百官,實在騰不出手來負責此案。
所以,能夠由王溥調用的也就隻剩下刑部與大理寺了。
感受到了王溥回答中的勉強,郭榮補充道“朕知道此案複雜,刑部與大理寺或許並不堪用,等新任知開封府定下後,朕會讓開封府也協助王卿。”
一聽多了個幫手,王溥心下稍安,但他轉念一想,又頓覺不對勁。
事發地西華街大橋不就是開封府負責修築的?
好端端一座嶄新的大橋說垮就垮了,給行刺者提供了天大的便利,這開封府裏豈能沒有行刺者的同夥?
此案的棘手程度已經遠超王溥的預料,這已經不是個燙手山芋了,簡直就是個隨時會爆炸的震天雷!
若有可能,王溥是真的不想接這顆震天雷。
似是看穿了王溥心中所想,郭榮接著說道“開封府在此案中也有嫌疑,朕會先行清洗開封府,王卿不必過多憂慮,全力負責審案即可。”
郭榮話都說到這份上了,王溥已絕無拒絕的理由,他硬著頭皮回道“請陛下放心,臣必定全力以赴。”
“很好。”
郭榮轉過身,看向另外兩名宰執,並說道“接下來就是新任知開封府的人選,朕決定由樞密副使吳廷祚擔任,宣徽北院使昝居潤副之,諸位以為如何?”
就在不久前,大批文武官員爭相入宮,搶著勸慰郭榮。
可郭榮哪需要他們勸慰,他一個都沒見,叫張守恩全部請離了皇宮。
請離而非轟走,這似乎顯得郭榮並不因王樸遇刺而生氣。
其實郭榮肺都快氣炸了,腦子也氣得嗡嗡作響,他的看似冷靜是他怒到極點的表現。
但時間不允許他在憤怒上做過多停留,時間甚至不允許他先為王樸複仇。
因為國家等不起。
死的是王樸,是知開封府,是樞密使,不是哪個無足輕重的阿貓阿狗。
最遲在今夜,郭榮就必須挑選出新的知開封府以及樞密使人選。
否則這個擁有百萬人口的龐大首都,這個坐擁一百五十軍州的巨大國家就會走向失控。
大內總管張守恩輕手輕腳地步入寢宮,踱步至郭榮麵前,低聲道“陛下,都送出宮了。”
郭榮靠在禦榻的靠背上,眯著眼默不作聲,似乎已然入眠。
但張守恩明白,陛下這是在思考。
張守恩不動聲色地佇立在郭榮身前,仿佛一尊雕像,甚至連呼吸聲都微不可聞。
不知過了多久,郭榮緩緩睜開眼,渾濁的雙目逐漸恢複清醒,他扯開嘶啞的喉嚨“去將政事堂三位相公都叫來。”
此時已是深夜,三位宰執卻皆未入睡,他們仿佛已經預見到了郭榮的召見,身著官袍齊齊隨張守恩進入寢宮,分立禦榻之下。
“陛下,請節哀。”
最先開口的是離禦榻最近的首相範質,也隻有他有這個膽量。
對於王樸的死,範質震驚但並不意外。
震驚於竟有人膽大包天地在開封刺殺樞密使,卻不意外王樸的遭遇。
王樸實在太孤也太獨了,他在朝中沒有結交哪怕一位盟友,他將幾乎所有的文官武將都趕到了對立麵,有今日之下場並不令人意外。
至於是誰謀害了王樸,範質心中也有個大概的推測,不外乎就是禁軍裏那幾位高官。
“文伯之死,令人痛惜。”郭榮從禦榻上起身,滄桑的麵容緩緩從陰影中升起,在今夜第一次沐浴光亮。
郭榮赤腳走下禦榻,踩著羊絨地毯,麵無表情地來到三位宰執麵前。
“毫無疑問,文伯是死於卑鄙的刺殺,朕已立誓誅行刺者三族,至於追查行刺者的重任,朕決定交由王卿負責。”
雖然郭榮努力沒有在臉上流露出任何情緒,但他略微發顫的嗓音依然出賣了他心底的悲傷與憤怒。
控製情緒這事情,郭榮或許這輩子都沒法完全學會。
對於郭榮的命令,三相王溥甚是意外,他在政事堂三位宰執中是最沒存在感的一位,這追查行刺者的重任怎麽就落到了他頭上呢?
但不論如何,這個燙手山芋是沒法推脫的,王溥隻得拱手道“臣領命。”
其實,正因為王溥毫無存在感,這個重任才會落到他頭上。
從王府回到皇宮後,郭榮苦思冥想,該由何人來負責追查行刺者,思來想去這個人隻能是三相王溥。
刺殺王樸的,不出意外就是禁軍中那些個跋扈武將,那麽這樁案子就不能由武將或者勳貴來負責,否則就必然會演變為一場武將勳貴間的傾軋。
北伐契丹在即,郭榮不能坐視禁軍的內鬥再有升級。
放眼朝中文官,有資格負責此案的,無外乎就是政事堂裏的三位宰執。
範質是首相,他政務繁重,此案注定會牽涉多方,甚至有可能曠日持久,不宜讓他再加操勞。
次相魏仁浦是前任樞密使,與不少軍中武將交往密切,自然也不能由他負責此案。
思來想去,也就隻有三相王溥是唯一的合適人選,他本就淡泊名利,常日裏也不拉幫結派,由他負責最為妥當。
郭榮的視線掃向王溥,說道“王卿,你負責此案期間,刑部以及大理寺皆任由你調遣,還請王卿務必幫朕將這些老鼠從陰溝裏揪出來。”
“臣定盡力而為。”話雖如此,王溥心中卻直苦笑。
僅憑區區刑部和大理寺如何能查出刺殺者?
別看這兩個衙門來頭很大,但在司法崩壞的當下,隸屬禁軍的軍巡院才是真正的司法衙門。
刑部和大理寺早成了空架子,現如今怕是連二十名能幹實事的官員都湊不齊。
郭榮當然也知道這兩個衙門的無能,但他也沒得選。
刺殺者九成九來自軍中,自然不能動用禁軍下轄的軍巡院來追查此案。
其實除了軍巡院外,禦史台也承擔了部分司法職權。
不過因為肩負刑統的推廣工作,禦史台在接下來的一年中會非常忙碌,而且禦史台還要督查朝野百官,實在騰不出手來負責此案。
所以,能夠由王溥調用的也就隻剩下刑部與大理寺了。
感受到了王溥回答中的勉強,郭榮補充道“朕知道此案複雜,刑部與大理寺或許並不堪用,等新任知開封府定下後,朕會讓開封府也協助王卿。”
一聽多了個幫手,王溥心下稍安,但他轉念一想,又頓覺不對勁。
事發地西華街大橋不就是開封府負責修築的?
好端端一座嶄新的大橋說垮就垮了,給行刺者提供了天大的便利,這開封府裏豈能沒有行刺者的同夥?
此案的棘手程度已經遠超王溥的預料,這已經不是個燙手山芋了,簡直就是個隨時會爆炸的震天雷!
若有可能,王溥是真的不想接這顆震天雷。
似是看穿了王溥心中所想,郭榮接著說道“開封府在此案中也有嫌疑,朕會先行清洗開封府,王卿不必過多憂慮,全力負責審案即可。”
郭榮話都說到這份上了,王溥已絕無拒絕的理由,他硬著頭皮回道“請陛下放心,臣必定全力以赴。”
“很好。”
郭榮轉過身,看向另外兩名宰執,並說道“接下來就是新任知開封府的人選,朕決定由樞密副使吳廷祚擔任,宣徽北院使昝居潤副之,諸位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