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郭榮的妙策
字數:3873 加入書籤
A+A-
吳廷祚是李重進的親家,是先帝的愛將,也是武將集團的代表人物,按理說他也可能是刺殺王樸的嫌疑人。
但郭榮心中莫名的直覺告訴他,行刺王樸案與李重進一派應該並無幹係。
而且放眼開封,有資格、有能力接任知開封府的還真沒幾人,賦閑在家的竇儀算一個,剩下的就是吳廷祚了。
竇儀與武將派係的矛盾太大,目前還不宜起複為官,郭榮便決定讓吳廷祚來接管開封府。
至於昝居潤則是郭榮即位前的幕府舊臣之一,他唯一的問題就是資曆太淺,當正任知開封府不夠格,當個副官監視吳廷祚並清洗開封府則恰恰合適。
“陛下聖明。”
範質本來想力薦竇儀複出擔任知開封府,但郭榮自己挑選的吳廷祚也算是個尚可的人選,他便順應了郭榮的提議。
有了範質領頭,餘下的魏仁浦以及王溥自然也是從善如流。
隨後,一連串問題在範質心頭浮起吳廷祚接手了開封府,那他樞密副使的差遣怎麽安排?是兼任還是離任?而且樞密使的重任又該有誰人繼任?
郭榮很快給出了人選,他的視線轉到魏仁浦身上“魏卿,你曾擔任過樞密使一職,如今文伯不幸遇刺,朕希望你能擔起重任,重回樞密院,至於次相的差事你繼續兼任即可。”
這一切都在魏仁浦的預料之中,他等到就是郭榮這句話。
“樞密院公務雖然繁重,但為陛下分憂乃是臣之本分,臣當仁不讓。”魏仁浦掏出了這句在心中準備許久的說辭。
魏仁浦腦海裏全是奸計得逞的快感,竟然下意識地忽略了郭榮的最後一句話。
一旁的範質與王溥皆暗道不妙。
陛下這是昏了頭了?竟然讓魏仁浦重回樞密院?還是擔任樞密使這樣的要職,而且還讓魏仁浦兼任次相。
這合理嗎?
這不合理。
按理來說,魏仁浦這位前樞密使早已失去了郭榮的信任,所以才被“放逐”到政事堂來。
而且魏仁浦與禁軍牽涉頗深,他甚至有可能參與了今日這樁刺殺案,怎能讓此人再次入主樞密院?而且還是樞密院與政事堂一肩挑!
其實,郭榮也不想讓魏仁浦重返樞密院。
但他實在是無人可用了。
自打提拔王樸為樞密使後,郭榮就對樞密院一百個放心,他甚至沒有再提拔一名親信擔任樞密副使。
這就導致現在郭榮找不到一個可靠的人選來替代王樸。
放眼朝野,也就隻有魏仁浦與吳廷祚勉強能夠擔任樞密使一職。
吳廷祚是李重進的親家,郭榮可不敢讓吳廷祚同時執掌樞密院與開封府。
那就隻好再將魏仁浦調回來了。
當然,郭榮也意識到魏仁浦靠不住,他為魏仁浦精心準備了兩道枷鎖。
郭榮順著魏仁浦的話說道“樞密院的確公務繁重,有勞魏卿了。”
魏仁浦剛想回一句“臣願為陛下效犬馬之勞”之類的肉麻話,郭榮卻沒給他這個機會。
郭榮對著魏仁浦微微一笑,接著說道“考慮到魏卿之辛勞,朕決定為你增派幾名幫手。”
這魏仁浦驚了,這完全超乎了魏仁浦的預料,他本以為王樸死後他就能夠徹底獨霸樞密院,沒想到郭榮竟然還有後招。
魏仁浦心裏納悶了,暗道幫手?樞密使要什麽幫手?難不成郭榮要提拔幾名樞密副使?可他的那些個幕府舊臣目前均有要職在身,他又能找誰來當樞密副使?
郭榮很快給出了答案。
這個答案不僅令魏仁浦震驚,更震撼了範質與王溥兩位宰執。
隻見郭榮環視三位宰執,以不容拒絕的口吻說道“考慮到樞密院公務之繁重,朕決定從今日起設立參知樞密院事一職,該差遣之權柄僅低於樞密使,又高於樞密副使,有權過問樞密院中一切公務,凡樞密使擬定之決策,皆需通過參知樞密院事的許可方能施行。”
郭榮信不過魏仁浦,但又需要通曉軍國大事的魏仁浦坐鎮樞密院。
為了限製並監視魏仁浦,郭榮新創造“參知樞密院事”這一職位。
該說不說,郭榮不愧是五代時期的官職創造大師。
為了分禁軍統帥的權,郭榮獨創了侍衛親軍司副都指揮使、侍衛親軍司都虞候、殿前司都點檢、殿前司副都指揮使、殿前司都虞候等官職。
這些職位的創建將禁軍的職權分成了各不相屬的數份,極大地限製了禁軍統帥的權柄。
如今為了分樞密使的權,郭榮又憑空掏出了一個參知樞密院事的差遣。
三位宰執都是官場老油條,很快就明白了這個新職位背後的含義。
“誠如陛下所言,樞密院公務之繁重實乃京中衙門之首,如今王樞相遇刺,吳樞相又調任開封府,而魏相又兼著政事堂的差事,由他擔負整個樞密院實在過於沉重。”範質第一個站出來表示讚同。
根正苗紅的王溥一向看小吏出身的魏仁浦不爽,他緊隨範質其後,也站出來表態“範相所言極是,臣以為,設立參知樞密院事刻不容緩,當盡早遴選可靠重臣協助魏相處理公務。”
郭榮的新發明很快就得到了在場兩位宰執的讚同,魏仁浦心裏雖然一百個不願意卻也隻能低頭“臣讚同範相與王相的意見。”
三位宰執的反應皆在郭榮的預料之內,他收回目光,緩步坐回禦榻,右手搭住禦榻的扶手,朗聲道“既然諸位皆認同朕的方案,那擇日不如撞日,朕心中已有合適人選,不如今日就敲定兩名參知樞密院事的人選。”
兩名魏仁浦用餘光瞟了眼右手邊的範質,又瞟了眼左手邊的王樸,心中升起了不祥的預感。
很快,這個不祥的預感就應驗了。
郭榮高坐禦榻上,掏出自己醞釀了一個晚上的妙計。
“相比公務繁忙的樞密院,政事堂實在是一等一的清閑衙門,這兩年範卿在公務之餘有空編寫刑統,王卿甚至還能搗鼓出一部《唐會要》來,既然你們都這麽閑,那不如去樞密院裏好好忙活,朕決定,就由範卿與王卿共同擔任參知樞密院事,兩位在政事堂的差遣依然如故。”
但郭榮心中莫名的直覺告訴他,行刺王樸案與李重進一派應該並無幹係。
而且放眼開封,有資格、有能力接任知開封府的還真沒幾人,賦閑在家的竇儀算一個,剩下的就是吳廷祚了。
竇儀與武將派係的矛盾太大,目前還不宜起複為官,郭榮便決定讓吳廷祚來接管開封府。
至於昝居潤則是郭榮即位前的幕府舊臣之一,他唯一的問題就是資曆太淺,當正任知開封府不夠格,當個副官監視吳廷祚並清洗開封府則恰恰合適。
“陛下聖明。”
範質本來想力薦竇儀複出擔任知開封府,但郭榮自己挑選的吳廷祚也算是個尚可的人選,他便順應了郭榮的提議。
有了範質領頭,餘下的魏仁浦以及王溥自然也是從善如流。
隨後,一連串問題在範質心頭浮起吳廷祚接手了開封府,那他樞密副使的差遣怎麽安排?是兼任還是離任?而且樞密使的重任又該有誰人繼任?
郭榮很快給出了人選,他的視線轉到魏仁浦身上“魏卿,你曾擔任過樞密使一職,如今文伯不幸遇刺,朕希望你能擔起重任,重回樞密院,至於次相的差事你繼續兼任即可。”
這一切都在魏仁浦的預料之中,他等到就是郭榮這句話。
“樞密院公務雖然繁重,但為陛下分憂乃是臣之本分,臣當仁不讓。”魏仁浦掏出了這句在心中準備許久的說辭。
魏仁浦腦海裏全是奸計得逞的快感,竟然下意識地忽略了郭榮的最後一句話。
一旁的範質與王溥皆暗道不妙。
陛下這是昏了頭了?竟然讓魏仁浦重回樞密院?還是擔任樞密使這樣的要職,而且還讓魏仁浦兼任次相。
這合理嗎?
這不合理。
按理來說,魏仁浦這位前樞密使早已失去了郭榮的信任,所以才被“放逐”到政事堂來。
而且魏仁浦與禁軍牽涉頗深,他甚至有可能參與了今日這樁刺殺案,怎能讓此人再次入主樞密院?而且還是樞密院與政事堂一肩挑!
其實,郭榮也不想讓魏仁浦重返樞密院。
但他實在是無人可用了。
自打提拔王樸為樞密使後,郭榮就對樞密院一百個放心,他甚至沒有再提拔一名親信擔任樞密副使。
這就導致現在郭榮找不到一個可靠的人選來替代王樸。
放眼朝野,也就隻有魏仁浦與吳廷祚勉強能夠擔任樞密使一職。
吳廷祚是李重進的親家,郭榮可不敢讓吳廷祚同時執掌樞密院與開封府。
那就隻好再將魏仁浦調回來了。
當然,郭榮也意識到魏仁浦靠不住,他為魏仁浦精心準備了兩道枷鎖。
郭榮順著魏仁浦的話說道“樞密院的確公務繁重,有勞魏卿了。”
魏仁浦剛想回一句“臣願為陛下效犬馬之勞”之類的肉麻話,郭榮卻沒給他這個機會。
郭榮對著魏仁浦微微一笑,接著說道“考慮到魏卿之辛勞,朕決定為你增派幾名幫手。”
這魏仁浦驚了,這完全超乎了魏仁浦的預料,他本以為王樸死後他就能夠徹底獨霸樞密院,沒想到郭榮竟然還有後招。
魏仁浦心裏納悶了,暗道幫手?樞密使要什麽幫手?難不成郭榮要提拔幾名樞密副使?可他的那些個幕府舊臣目前均有要職在身,他又能找誰來當樞密副使?
郭榮很快給出了答案。
這個答案不僅令魏仁浦震驚,更震撼了範質與王溥兩位宰執。
隻見郭榮環視三位宰執,以不容拒絕的口吻說道“考慮到樞密院公務之繁重,朕決定從今日起設立參知樞密院事一職,該差遣之權柄僅低於樞密使,又高於樞密副使,有權過問樞密院中一切公務,凡樞密使擬定之決策,皆需通過參知樞密院事的許可方能施行。”
郭榮信不過魏仁浦,但又需要通曉軍國大事的魏仁浦坐鎮樞密院。
為了限製並監視魏仁浦,郭榮新創造“參知樞密院事”這一職位。
該說不說,郭榮不愧是五代時期的官職創造大師。
為了分禁軍統帥的權,郭榮獨創了侍衛親軍司副都指揮使、侍衛親軍司都虞候、殿前司都點檢、殿前司副都指揮使、殿前司都虞候等官職。
這些職位的創建將禁軍的職權分成了各不相屬的數份,極大地限製了禁軍統帥的權柄。
如今為了分樞密使的權,郭榮又憑空掏出了一個參知樞密院事的差遣。
三位宰執都是官場老油條,很快就明白了這個新職位背後的含義。
“誠如陛下所言,樞密院公務之繁重實乃京中衙門之首,如今王樞相遇刺,吳樞相又調任開封府,而魏相又兼著政事堂的差事,由他擔負整個樞密院實在過於沉重。”範質第一個站出來表示讚同。
根正苗紅的王溥一向看小吏出身的魏仁浦不爽,他緊隨範質其後,也站出來表態“範相所言極是,臣以為,設立參知樞密院事刻不容緩,當盡早遴選可靠重臣協助魏相處理公務。”
郭榮的新發明很快就得到了在場兩位宰執的讚同,魏仁浦心裏雖然一百個不願意卻也隻能低頭“臣讚同範相與王相的意見。”
三位宰執的反應皆在郭榮的預料之內,他收回目光,緩步坐回禦榻,右手搭住禦榻的扶手,朗聲道“既然諸位皆認同朕的方案,那擇日不如撞日,朕心中已有合適人選,不如今日就敲定兩名參知樞密院事的人選。”
兩名魏仁浦用餘光瞟了眼右手邊的範質,又瞟了眼左手邊的王樸,心中升起了不祥的預感。
很快,這個不祥的預感就應驗了。
郭榮高坐禦榻上,掏出自己醞釀了一個晚上的妙計。
“相比公務繁忙的樞密院,政事堂實在是一等一的清閑衙門,這兩年範卿在公務之餘有空編寫刑統,王卿甚至還能搗鼓出一部《唐會要》來,既然你們都這麽閑,那不如去樞密院裏好好忙活,朕決定,就由範卿與王卿共同擔任參知樞密院事,兩位在政事堂的差遣依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