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一唱一和

字數:3941   加入書籤

A+A-


                      王府李延慶來過多次,這次自然也是輕車熟路。

    與王溥這樣的人聊天是很累的。

    送古籍你得說是支持王相公的編史大業,提要求也得先繞點彎子才能切入正題。

    讀書人的事情,怎能說是行賄呢?

    王溥把著李延慶的手臂一路前行,兩人那是一陣寒暄,李石與親衛們則搬著古籍跟在後頭。

    等進了客廳,奉上茶落了座,&nbp;才終於是進了正題。

    “在下近來又搜羅到一批古籍,有不少都是唐代抄本,想來對相公的編史大業當有幫助。”這是李延慶拜訪王溥時一貫的開場。

    說罷,李延慶揮了揮手,門外候著的親衛就將三箱子古籍抬了進來,而後迅速退出客廳。

    王溥信得過李延慶,&nbp;也沒去查驗,&nbp;一臉的笑意“三郎不愧是我輩讀書人之表率,&nbp;等會要大成,我定會手抄一份贈予三郎。”

    “在下亦盼望這會要早日完本,這樣相公也算是能放下一件心事。”李延慶反正是撿好話說就完事了。

    “好好好,承你吉言了。”

    哄好了王溥,李延慶話鋒一轉“說起來,相公可想聽聽這批古籍的來曆?”

    這還是李延慶第一次提及古籍的來曆,王溥目光一凝,問道“莫非還有什麽特別之處?”

    “這批古籍多來自河北,相公也知道,這河北戰亂百年,人煙凋敝,在河北能搜羅到如此多古籍實屬不易。”這是李延慶在半路上編排的假話,聽起來還挺像回事。

    王溥的目光轉到了那個三個大木箱上“原來是來自河北,那的確搜集不易。”

    李延慶順勢繼續轉移話題“若非我那伯父費心搜集,這批古籍或許就要沉淪民間了。”

    聽到這裏王溥若是還不清楚李延慶此行的目的,&nbp;那他就愧為宰相了。

    他很快就明白李三郎此行所圖非小。

    “令伯父現在是在河北為官?”王溥選擇了明知故問,&nbp;先裝糊塗探探底。

    李延慶回道“正是,我那伯父目前官至深州刺史,駐守深州已有七年之久。”

    王溥撫著頜下短須,感慨道“駐守邊疆七年而不行差踏錯,令伯父實乃我朝之棟梁啊。”

    李延慶微微低頭“在下替伯父謝相公謬讚。”

    “令伯父驍勇善戰,當得起這聲稱讚。”說罷,王溥端起茶杯抿了口茶水,靜靜等待李延慶下一步的出招。

    “我那伯父隻懂得征戰殺伐,駐守深州七年也無絲毫怨言,隻是如今深州已成內州,伯父常在家書中抱怨空有一身氣力而無用武之地。”李延慶的語氣中帶著絲絲怨念,仿佛李重興附身。

    王溥輕輕放下茶杯“令伯父這樣的猛將隻能在內州蹉跎,的確是國之損失。”

    話說到這個份上,李延慶也不遮遮掩掩,直言道“我那伯父想調換到與契丹鄰接的州,相公以為是否可行?”

    “三郎,你別看我兼著參知樞密院事的差遣,可這武將的調鎮一事不是我能夠輕易置喙的。”王溥看似是拒絕,實則沒將話說死。

    李延慶起身拱手“相公的難處,在下當然知道,但還請相公能在樞密院內為我那伯父美言兩句,往後相公但有所求,我李家定盡力而為。”

    “坐下說話吧這倒不是不行,可你有沒有想過,現在與契丹鄰接的州,幾乎都是節度州,令伯父雖功勳卓著,但仍隻是刺史。”

    王溥點到為止,明示李延慶這伯父暫時還配不上節度州。

    李延慶顯然是有備而來,他坐回椅上後說道“在下以為可暫領節度留後,此差遣並不看本官官階。”

    “節度留後?”王溥先是一愣,而後以玩味的眼神看向李延慶“莫非,是滄州?”

    李延慶正色道“滄州民貧地瘠,年年遭受契丹侵擾,我那伯父在深州與契丹廝殺七載,視契丹如血仇,此地最是合適。”

    王溥笑了笑“李彥頵都還沒退下來,你就盯上了那裏,未免也太急了。”

    “相公,時不我待,不能不急。”李延慶的回答似有深意。

    王溥略作思忖,說道“行,我就幫你這個忙,不過不是看在這些古籍上,而是看在令伯父的勇猛善戰上,為國選將正是我身為宰執的職責。”

    “如此,就多謝相公了。”李延慶再度行禮致謝。

    王溥提醒道“還是如往常一樣,人選由吳樞相提出,我隻負責附和幾句。”

    “這是當然。”

    第二日,樞密院例行會議上,吳廷祚率先拋出了滄州節度使的人選問題

    “李彥頵告病歸鄉,滄州節度留後一職須立刻找合適人選替代。”

    王溥第一個表示讚同“吳樞相所言在理,滄州乃邊防重鎮,如今我朝與契丹關係緊張,滄州絕對不容有失。”

    魏仁浦的視線在這兩人間掃了一遍,說道“李彥頵告病,確實應該盡快定下滄州主將的人選,但我以為,此次不能再是節度留後,得是正印的節度使。”

    最近這兩個月,吳廷祚與王溥在樞密院內可以說是一同進退。

    今日這兩人再度一唱一和,令魏仁浦頓時警覺起來。

    “滄州扼守關要,作為主將,重要的是能力,而不是官階,況且上月已對大部分節度使進行了調鎮,如今再調節度使去滄州有所不妥,我以為當從能征善戰的邊疆武將中擇一善者繼任滄州留後。”吳廷祚也不去看魏仁浦,而是轉頭望向範質,並問道“範相公以為如何?”

    範質咳了兩聲,說道“滄州乃是邊州,能力比官階重要,當然,若是有老成持重的節度使可供調用,那也未嚐不可,吳樞相,既然你提出了這個問題,心中想必已有合適人選。”

    “晉州李謙溥、瀛洲張藏英、深州李重興,此三人皆常年與契丹交鋒,且在駐地上薄有名望,皆堪任滄州節度留後一職。”

    看起來吳廷祚給出了三個人選,但實際上真正適合這一職位的隻有李重興一人。

    這三人固然都能征善戰,但李謙溥、張藏英的駐地皆為邊疆重鎮,短時間內根本無法調動。

    唯有李重興一人的駐地是內州,隨時都能調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