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撩撥契丹的方法

字數:4264   加入書籤

A+A-


    聽了李延慶對於契丹現狀的分析,吳廷祚緩緩點頭“你的分析沒有問題,目前契丹的確沒有主動侵擾我朝的意願,它也沒這個實力”

    略作思忖後,吳廷祚很快又說道“不過有一個法子或許能讓契丹主動出兵。”

    李延慶做洗耳恭聽狀。

    在搞情報和分析情報這方麵,擁有烏衣台的李延慶的確強於吳廷祚。

    但在軍事方麵,浸淫軍事幾十年的吳廷祚無疑要高於李延慶。

    “說來倒也簡單,契丹不願主動侵擾我朝,那我朝當然可以騷擾契丹及其附屬國,然後逼契丹主動出兵。”

    吳廷祚說得有些繞,卻也直白明了。

    契丹困於國力,再加上目前不缺少各種物資,自然也就沒有主動攻打周朝的意願。

    打仗要錢,還會死人,甚至會動搖國家的統治根基。

    哪個國家會吃飽了撐著發動無必要的戰爭?

    也可能會有失了智的領導人發動這種無意義戰爭,但現在的契丹國主耶律璟顯然沒有失了智。

    他或許殘暴,或許短視,但他不蠢。

    所以,要想讓契丹主動,就得先伸出小手指撩撥它一下。

    比如出動點部隊騷擾契丹,或者攻打它的附屬國,這樣契丹就會被迫還擊,兩國也就會順理成章地進入“水乳交融”的交戰狀態。

    雖然這麽形容似乎有點瑟,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有的時候就是這麽瑟。

    給李延慶點時間,這種方案他當然也能想出來,經吳廷祚的點撥,他甚至能在極短時間內將方案進行完善。

    李延慶沉思一陣後說道“看來樞相是打算利用李筠了,李筠擁有主動開戰之便宜特權,他隨時可以調用麾下部隊攻打北漢,隻要北漢向契丹求援,那契丹就有出兵的理由以及必要了。”

    李筠是現任昭義軍節度使,當年與李重進一起在郭威帳下扛過矛,是同生共死的拜把子兄弟。

    昭義軍下轄潞、澤、磁三州,治所在潞州(今山西長治市),是周朝境內少數幾個統領複數州的節度使。

    同時昭義軍的地理位置尤為重要,位於山西的東南部,北麵邊境離北漢都城太原僅有三百五十裏的距離,是防守北漢的邊疆重鎮。

    在年初郭榮發動收複幽雲的戰役時,李筠也配合朝廷用兵,輕而易舉地拿下了北漢的南麵重鎮遼州。

    拿下遼州後,該州也順理成章地被李筠納入昭義軍治下,他麾下的精銳部隊隨之進駐遼州,距離北漢都城太原隻剩下最後的一百五十裏距離。

    隻要翻過太原南部的山地,昭義節度使的精銳部隊就能直抵太原城下。

    昭義節度使作為邊疆重鎮擁有四大特權財政自主權、招兵自主權、出兵自主權以及鑄造兵器自主權。

    不光昭義三州的財政收入全歸李筠調配,朝廷每年還要支付一大筆軍費給他。

    四項特權加持下,昭義節度使可以說是周朝境內最強大的獨立諸侯。

    經過八年經營,昭義三州可以說徹底成了李筠的個人私產,三萬州軍也成了他的個人私兵,郭榮不敢動他,新掌權的範質自然也不敢動他。

    朝廷對李筠的唯一製約手段就是他留在開封當人質的長子李守節。

    吳廷祚的方案就建立在李筠的出兵自主權上。

    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擁有此等特權的李筠可以不經朝廷許可,自主出兵攻打北漢,隻要事後給朝廷打聲招呼就行了。

    其實就北漢這點破實力,以及那點貧瘠的領土,李筠光憑手裏的三萬州軍興許就能兵圍太原城。

    但北漢有爹,這個爹就是契丹。

    北漢不惜將每年財政收入的七成獻給契丹也要保住這個爹。

    郭榮在顯德元年時就曾兵臨太原城下,契丹收到消息後立刻調動十餘萬兵馬來援,將周軍趕出了北漢境內,連帶著還收複了被周朝奪走了五個州並還給了北漢。

    雖然北漢給契丹當兒子很可恥,怎奈這個爹是真的很給力。

    契丹將北漢試做牽製中原王朝的重要棋子,以及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必不可能坐視北漢被周朝吞並。

    李筠能拿下遼州,還是因為郭榮當時領著十幾萬禁軍威脅幽雲,才給他撿到了這個便宜。

    吳廷祚輕輕頷首“不錯,遼州在李筠手中,他的部隊隨時可以威脅太原城,隻要能勸他出兵圍困太原,哪怕隻是在太原城下轉兩圈,契丹都一定會有所動作,或是直接援助太原,或是從幽雲出兵牽製我朝主力,無論契丹采取哪種對策,我朝都有出兵的必要,以令尊與李筠的關係,說動他出兵並非難事。”

    李重進欲圖篡位後,第一個聯係的人就是李筠。

    作為鐵杆兄弟,他當然是一把子支持了。

    早在郭榮在位的時候,他就看郭榮很不爽,尤其不爽郭榮對武將勳貴的打壓以及對文官的倚重。

    現在郭榮賓天了,繼位的是個小娃娃,李筠甚至有取而代之的想法。

    不過李重進是大哥,隻要這個大哥在,李筠還是願意當個小弟的。

    最重要的是,李筠相信這個大哥能維持他的特權。

    “樞相這法子確實可行,但卻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李延慶頓了頓,說出兩個字“時間。”

    吳廷祚有些感慨“是啊,時間就是最大的問題,李筠麾下的確是有三萬州軍,隻有三萬州軍全軍出動才能釣契丹上鉤,可這三萬州軍並不能隨時調動,能隨時調動的隻有萬餘兵馬,其餘兩萬兵馬在常日都是農民,現在才六月,要等農忙時節過去得到臘月了。”

    昭義軍的三萬兵馬並非全部都是脫產士兵。

    受困於人口的嚴重不足,李筠麾下其實隻有一萬的常備軍,剩下兩萬都是類似唐朝府兵的耕戰一體兵。

    這些士兵戰時為兵,閑時為農,每年能夠作戰的時間隻有十二月到來年的四月。

    如果強行征召而耽擱了農業,那昭義三軍就有可能陷入糧食短缺的危機,這些士兵也會抵製征召,畢竟發生饑荒餓死的是他們的家人。

    “總之,我會手書給家父,讓他聯係李筠,如果能盡快出兵那自然最好,如若不行,那就隻能等到十二月了。”

    李延慶現在最不缺的就是時間,等到十二月其實也未嚐不可。

    雖然趙匡胤在軍中擁有優勢,但在樞密院裏占據優勢的卻是李家。

    吳廷祚是李家的鐵杆,王溥也基本與李家同處一條戰壕。

    範質一向秉持中立,趙家隻有魏仁浦這一個盟友。

    長此以往,李家可以通過一次次的調鎮以及禁軍武將調度來扳回在軍中的劣勢。

    急的人應該是趙家。

    李延慶目前該做的就是時刻把控趙家的動向,在趙家有可能行動時製定好反擊策略,同時靜靜等待十二月的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