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第435 第五世(三)
字數:4671 加入書籤
第435第五世{三}
麵對衛國的存亡危機,衛國海洋貿易既得利益集團卻果斷拋棄了正統國王魏逢誠,反而趁著衛國大亂拚命攫取權力。越國軍事占領衛國期間,衛屬蓬萊等殖民地的自治權越來越高,體製越來越獨立化。若非衛屬蓬萊現在的人口規模尚小,且既得利益集團高層貪圖海洋貿易利潤,越屬蓬萊甚至敢趁機獨立建國。
越衛戰爭持續了數年之久。
諸藩聯軍心思各異,且因為越楚戰爭而敬畏越國的軍事力量,都不肯為了衛國歸屬而拚死拚活。
譬如南洋五藩國和交趾藩國,它們名義響應皇室的征討旨意,卻不肯派遣一兵一卒與越國作戰。與此同時,六藩國和越國的商業合作穩如泰山,所有港口都向越國和平開放。甚至,當奧斯曼帝國擊降馬穆魯克王朝把觸角伸向紅海乃至亞丁灣時,六藩國還在越國帶領下組建了八國聯軍,和奧斯曼帝國鏖戰中東半島。
又譬如明國藩國,它以路途遙遠艱難為名,拒絕從本土出兵,僅向直隸派遣了總額9人的勤王軍。明國簡直在開玩笑,9名士兵能有甚麽用?事實上,這九名士兵全都是明國的中高層軍官。他們東來勤王,完全是為了近距離觀察越衛戰爭,及時引進最新軍事戰術,避免明國危機關頭像楚國那樣一觸即潰。
其它藩國也是類似想法,他們派遣來的勤王軍都以個位數、十位數、百位數計算,戰鬥力可以忽略不計。
皇帝魏逢複心灰意冷,索性賭氣的默許越國實際控製衛國。
就目前而言,越國顯然是最大的贏家。
如果越國放緩擴張的腳步,極有可能真正吞並衛國,成為本世界唯一一家日不落帝國。可惜,有了越楚戰爭和越衛戰爭的勝利,再考慮征討聯軍完全是一盤散沙,越國的野心急劇膨脹起來。
1536年,待衛國形勢稍穩,越國駭然繼續向北擴張,揮師入侵吳國。與衛國的套路相似,越國也扶持吳國傀儡國王虛偽的表示並沒有兼並意圖,實際則準備把吳國到越國的沿海精華地帶整合為一。
但是,越國小覷了吳國的敏感度。
昔年的晉國繼承戰爭,北方諸藩國為了削弱皇室的綜合實力徹底熄滅皇室削藩的野心,他們在北方瓜分了河南行省,在南方逼迫皇室析出吳國藩國。也即是說,吳國的存在,是北方諸藩國遏製皇室泛起削藩野心的安全保證。特別是沿海的趙國和魯國,他們通過海路與吳國建立了錯綜複雜的攻守同盟盟約。
與此同時,地緣政治也決定吳國難逃脫皇室的持續性影響。特別是吳國北方的嘉興府、湖州府、杭州府、紹興府等地,它們幾乎完全融入了皇室直轄行省的經濟圈,吳國與皇室的關係也因之同樣錯綜複雜。
皇室、魯國、趙國等藩國,都絕不會允許越國吞並吳國。
盡管魯國和趙國的孱弱水軍無法海上支援吳國,盡管皇室和魯國、趙國的矛盾導致陸地支援也存在諸多問題,他們還是通過種種方式支持吳國與越國進行鬥爭。
譬如,皇室禁止魯國和趙國的軍隊通過江蘇行省陸地支援吳國,卻默許魯國和趙國向吳國運輸戰爭物資。
譬如,皇室聯合魯國、趙國等藩國,就近在江蘇行省蘇州府成立軍事基地,不計成本幫助吳國批量培訓可戰部隊。
有了三大強國的傾力支持,吳國迅速演化成戰爭泥潭。
越吳戰爭特別殘酷。
吳地幾乎人手一銃,每時每刻都有小型流血衝突。
橫向比較現實世界,1536年的朱明王朝正處於王朝中期,即使朱明王朝有倭寇之憂,沿海諸省的生活也難像越吳戰爭這樣殘酷。魏夏王朝演變到1536年,分封製弊端越來越清晰,單是前麵提及的伐楚之役、晉國繼承戰爭、衛輝洛陽十三年戰爭、越楚戰爭、越衛戰爭、越吳戰爭,多災多難的中原百姓就異常羨慕宛若和平盛世的朱明王朝。
況且,主線提及的戰爭隻是少數,各藩國之間的戰爭衝突、藩國內部的戰爭衝突,更是不勝枚舉。
如果把魏夏帝國視為一個整體,幾乎年年都有戰爭。
魏夏百姓沒有朱明王朝對比,他們生在分封製亂世,隻能無奈接受連綿戰爭的命運。而魏東生有現實世界作為對照,回國近距離感受越吳戰爭的殘酷,情緒愈加悵然。魏東生眼裏的越吳戰爭,妥妥是一場沒有正義與否的內戰,他不願意幫吳國打越國,也不願意幫越國打吳國。到了最後,魏東生索性鴕鳥心態眼不見心不煩,永久待在蓬萊大陸,精力用在墾殖荒蕪之地,盡可能的拓展諸夏後裔的生存空間。
鏡頭重新回到越吳戰爭。
當越國速戰速決戰略失敗,吳國泥潭意料之中成為越國藩國的帝國墳墓。隨著戰爭持續下去,越國軍費開支越來越高,戰爭收益則越來越少,士兵的厭戰情緒隨之瘋狂滋生。到了1547年,越國財政破產,無法再持續下去了,隻好灰頭土臉攜帶吳國傀儡國王退出吳國國境。
虎頭蛇尾結束的越吳戰爭沉重打擊了越國大航海以來的激昂格調,越國藩國從此由盛轉衰。
退出吳國之後,越國遣使請求和平。
可惜,趁你病要你命痛打落水狗才是世間常態,中原藩國誰肯放過露出頹象的越國?
中原諸藩國無視了越國主動退出吳國國境的示好,他們反而判定越國失去作戰能力,以吳國為前進基地集結軍隊,準備從陸地直搗越國的王都。海軍向來依附母國陸地而存在,當陸軍守不住海岸,海軍的戰鬥力也將大幅度下滑。
1553年,越國集結主力艦隊封鎖北中國沿海港口,試圖以此逼迫魯國、趙國與它達成和平協議。為了展現海軍的無敵優勢,越國甚至傲慢地把母港放在吳國和衛國邊境:“我就是把戰艦集結在這裏,你們有本事打下嗎?”
豈料,天命不在越國。
越國集結主力艦隊未久,颶風突然襲來,所有戰船全部失去出海作戰的能力。魯國、趙國、越國等三國聯軍,利用颶風即將襲來的天賜時機,毅然無視颶風威脅貌似海路並進,快速攻陷越國本土艦隊的母港。
此役,三國聯軍最少擊沉、俘虜了110艘戰艦。
越國本土艦隊一次性崩潰。
以魏東生第四世曆練為例,越國受限於人口規模,近些年推崇吸納各藩國移民為國效力。越國海軍的成員,有衛國人,有楚國人,有明國人,有魯國人,有趙國人,有燕國人,有浪國公人,也有皇室直轄的各行省人口,等等。當越國強盛時,就像春秋戰國時商鞅、李斯等豪傑源源不斷湧向秦國,這些人才也都不分出生地,忠心耿耿效力越國。
可是,為強國而來,國弱時則將離去。
越國本土艦隊突然崩潰,且越國形勢非常危急,王都極有可能說淪陷就淪陷。這些籍貫錯亂的人才,自然而然泛起另投明君的念頭。魯國、趙國、吳國等藩國早就豔羨越國和衛國的海洋貿易利潤,一直想像越國和衛國那樣建立遠洋艦隊,所以不約而同揮舞金銀財寶和官爵恩賞招降這些俘虜。隨著越國海軍俘虜改頭換麵效力魯國、趙國、吳國等國,三國海軍也迅速完成近代化,一夜之間成為海洋強國。
然而,有道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海軍貴在造船工匠和成熟海員,魯國、趙國、吳國能挖走一部分卻難掏空越國所有儲備。越國啟動緊急措施,一邊召集駐屯在世界各地的戰艦,一邊掏出家底拚命建造新船,一邊利用衛國地形優勢構建防禦體係,很快恢複小半實力,漸漸穩住局勢。
與此同時,魯國、趙國、吳國、燕國等沿海藩國都想瓜分越國留下來的空白。有黃金白銀無數的海洋貿易向大家揮手,誰還願意為了衛國歸屬打生打死啊?就這樣,當越國渴望和平時,藩國聯軍咬著不放手;當越國本土艦隊一次性崩潰後,越國反而安全起來,衛國都能僥幸保住。
沿海藩國之中,吳國近水樓台先得月吃到螃蟹。
越吳戰爭是一場殘酷的火獄,也是高一場強度考驗。吳國在戰火中不斷小幅度革新越武卒方針細節,漸漸形成了帶有吳國特色的方陣戰術,是謂吳武卒方陣。越吳戰爭後期,同等條件下,吳武卒方陣往往能夠順利擊敗越武卒方陣。吳武卒方陣之於越武卒方陣的進步,恰是越國灰溜溜退出吳國的主因,也是三國聯軍能夠成功突襲海港的保證。
有了宛若朝陽初生的海軍和當世無敵的吳武卒方陣,吳國仿佛一把尖刀的開始挑戰越藩殖民帝國。
與此同時,魯國、趙國、燕國等沿海藩國也都仿佛惡狗出籠般挑釁越衛聯盟,進而以四大洋為棋盤啟動新的競爭。
1564年,魏東生病逝,享年57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