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第436 第六世

字數:5057   加入書籤

A+A-




    第436第六世

    18日準備時間條讀完,第六世曆練啟動。

    ……

    1551年,魏逢複逝世,第三子魏宜短繼位,是為魏夏王朝第十任皇帝。

    1563年,魏宜短逝世,嫡長子魏道丹繼位,是為魏夏王朝第十一任皇帝。

    1565年,魏道丹逝世,無子,弟弟魏道奇繼位,是為魏夏王朝第十二任皇帝。

    1579年,魏道奇逝世,無子,弟弟魏道雅繼位,是為魏夏王朝第十三任皇帝。

    魏東生離去的1564年到1582年,越吳戰爭仍未正式結束。

    期間,越國的海洋霸權越來越弱,沿海藩國滿世界搶占越國的殖民地。

    其中,越吳戰爭受害者的吳國,乃是當之無愧的先鋒。

    吳國率先高效率突破越國和衛國苦心經營多年的海洋封鎖包圍網,沿太平洋航線衝到北美洲西海岸,雖然最終不敵越屬蓬萊三節度使、一都督府的天時地利人和遺憾的挫敗而歸,他們卻成功的在美國華盛頓州範圍落腳。

    非洲航線方向的突破,成績更加輝煌。吳國不僅在南洋、印度、東非等地區取得一係列重要突破,更繞過非洲一路北上,成功地在非洲幾內亞範圍獲得一片殖民地。銳氣勃發的吳國海商,不僅挑釁越國和衛國的海洋霸權,連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近海霸權也不屑一顧。吳國海商一騎當千殺到伊比利亞半島,巧妙利用列國矛盾,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老家搞的雞飛狗跳。吳國旋即基於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樸素價值觀,與英格蘭和尼德蘭達成戰略合作協議,並在英格蘭威爾士地區獲得貿易港口經營權。

    在非洲站穩了腳步,吳國又盯上了美洲東海岸。越屬蓬萊的重心在西海岸,越屬蓬萊和吳屬蓬萊的對美洲東海岸控製力度相對薄弱,大片沿海地帶都是尚未開發的荒原,吳國的圈地效率因之極高。在南美洲蘇裏南和法屬圭亞那範圍,吳國圈地成立了吳屬蓬萊;在北美洲東海岸,吳國圈地宣布成立北萊節度使。

    當然,作為後發國家,吳國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如果一對一和越國、衛國幹架,吳國根本不可能贏取這樣的酣暢淋漓大捷。

    但是,吳國才不會傻傻單打獨鬥呢。

    為了遏製越國和衛國的反攻,吳國積極聯絡皇室、魯國、趙國、燕國等藩國,高舉“尊王討逆”旗幟建立聲勢浩大的反越同盟。以蓬萊為例,吳國在南美洲設置吳屬蓬萊之後,旋即邀請吳國在吳屬蓬萊之北建立魯屬新萊都督府,邀請皇室在吳屬蓬萊之南建立夏屬南萊節度使。魯國有山東和河南兩行省,皇室有湖北、江西、安徽、江蘇等四行省,人力資源儲備遠超越國、衛國、吳國等藩國。吳國以殖民地為誘餌邀請兩國派遣陸軍駐戍,吳屬蓬萊南麵和北麵頓時有了安全保障,越國必須率先攻克皇室和魯國的堡壘,才有希望實質威脅吳國。

    吳國經營北美洲殖民地時也是類似操作辦法,分別邀請魯國和皇室在南方和北方遏製越屬蓬萊和衛屬蓬萊的反攻。如此,魯國在北美洲東海岸成立了魯屬北萊節度使,皇室也在被美洲東海岸成立了夏屬北萊節度使。

    吳國、皇室、魯國等三個國家一次性闖入蓬萊新大陸。

    當然,皇室和魯國絕不會甘心情願做吳國的走狗。當兩國在蓬萊站穩腳步,都開始基於自家利益進行程度不同的擴張。以魯國為例,它甩開吳國和皇室,獨立進攻越國南萊節度使在南美洲阿根廷和烏拉圭範圍的殖民據點,宣布成立了魯屬南萊節度使。

    有合作,也有鬥爭,這是三國同盟的常態。

    趙國和燕國也是吳國刻意拉攏的盟國,可惜他們遺憾錯過了吳國掀起的第二波大航海。

    燕國建藩以來,早期困於元蒙和殘黨和女真土著,幾乎沒有餘力參與中原群雄的爭霸遊戲。而後,燕國曆代藩王努力征服吉林行省和黑龍江行省及外東北,國土麵積漸漸遼闊起來。可惜,由於分封製價值觀念作祟,許多征服領地都成了子爵和伯爵們的私產,遼闊疆土並不能實質增強燕國的國力。

    傳國到第七世,幼年繼位的燕國藩王魏吉雷極其厭惡各自為政的貴族階層,他奪回政權之後立刻著手打擊國內的貴族勢力,把精華地區的貴族領地相繼移封到鳥不拉屎的北國蠻荒。好處很明顯,一群大貴族狼狽外遷,間接把俄羅斯遠東聯邦區納入燕國勢力範圍,燕國瞬間成為國土麵積近700萬平方千米的爛地大國,絕似現實世界的俄羅斯。

    可是,壞處同樣顯著。

    魏吉雷執政四十餘年後漸漸年老體弱,貴族群體旋即開始反攻倒算,燕國內政頓時混亂如麻。吳國沿太平洋航道挺進北美洲西海岸時,曾邀請燕國一起在北美洲西海岸建立殖民地,奈何當時燕國的內部政治鬥爭已然慘烈,垂垂暮老的魏吉雷根本沒有閑情進擊蓬萊。

    趙國此時也無暇東顧。

    隨著魏吉雷集權改革效果漸顯,趙國藩王魏順宗也想擴大中央集權,因勢利導把大貴族趕出本土精華地帶。可惜,魏順宗的能力不如燕國藩王魏吉雷,趙國貴族的戰鬥力卻遠勝燕國貴族,若非僥幸避開貴族的清君側精銳聯軍,魏順宗差點命喪北平。集權改革失敗之後,魏順宗單騎出奔到魏國,遠距離與趙國勳貴做鬥爭。未幾,圍繞趙國貴族派係和魏順宗回國與否等政治問題,圍繞出海口利益分配問題,魏國、晉國、周國、趙國等北方四藩國再一次展開爾虞我詐的大混亂。

    魏順宗狼狽出逃魏國,趙國貴族忙著應付四藩國亂鬥,趙國小朝廷哪還有心思貪婪海洋貿易份額。

    說是反越諸藩聯軍,值得吳國信賴的卻唯有皇室和魯國兩家而已。

    三國的聯盟合作,史稱三國海洋同盟。

    燕國剛剛結束內亂,魏、周、晉、趙等四藩國亂鬥,皇室和魯國間接武裝幹涉四藩國亂鬥,三國海洋同盟在陸地和海洋上繼續和越衛兩國聯盟博弈。

    這時代,如此的混亂,如此的暴虐。

    這就是魏東生第六世降臨之初的1582年。

    與第五世相比,魏東生的身份背景持續下滑,名義父親僅是吳國嘉興府某行商之子。出乎魏東生意外,第六世身份背景沒有降落到鎮長之子,而是徹徹底底退出官僚體係,成為一介草民。

    名義父親死於1578年,留給魏東生一家批發性質的小企業。

    這家小企業非常小,甚至沒有正規名字,大家常常以魏東生名義父親的名字指代;名義父親去世後,這家小企業又被大家泛泛稱之為“小魏家商行”,此“小魏”即是指幼年魏東生。

    魏東生簡單翻了翻賬本,1578年之前,小魏家商行年度淨利潤約350銀元;1578年到1582年,年度淨利潤逐年降低,1581年的全年淨利潤僅剩105銀元。利潤之所以大幅度降低,主要原因有兩點:其一,魏東生名義父親去世之後,小魏家商行群龍無首,業務能力有所下滑;其二,名義父親委托的掌櫃和經理中飽私囊,把本該屬於小魏家商行的利潤偷偷據為己有。

    盡管如此,小魏家商行也能每年為魏東生提供105枚銀元,暫時不必發愁衣食住行。

    此處的銀元計價,是越國大航海掀起的貨幣革命,巨量的黃金白銀輸入導致魏夏帝國漸漸由銅本位轉型成銀本位。吳國臨近越衛兩國聯盟,也追隨潮流采用銀本位貨幣政策,十枚銀元大約等值以前的六兩白銀。

    魏東生以交趾藩國龍編府知府之子進行第四世曆練時,名義父親留給他三百餘畝良田和若幹作坊,每年約有90兩白銀淨收入。簡單折算一番,90兩白銀相當於150枚銀元,第四世曆練所得遺產與第六世曆練所得遺產好像相差不多。

    不是這樣的。

    即使忽略第四世曆練時的惡奴欺主和第六世曆練時的管理層中飽私囊,假設遺產真的隻有150銀元和105銀元,兩世的社會地位也相差千萬裏遠。

    最簡單的例子,土地。

    時至今日,土地兼並仍是全民追捧的極致夢想,縱然升鬥小民僥幸有了餘財,他們也往往第一時間購置土地傳家。第六世魏東生的名義父親在世時,商行每年約有350元的淨利潤,即使吳國土地漲到了一畝地20銀元,他也能每年購置10畝田地,慢慢攢成坐擁數十畝地的小地主。

    可惜,魏家僅有9畝良田傳家。

    不是名義父親不願意多買田地,而是他不敢大量購置良田,因為當代的土地麵積隱隱約約與社會地位捆綁。吳國的知府之家,有權利擁有數百畝乃至千餘畝良田;吳國的知縣之家,或許也有權利擁有百餘畝良田,但是一介小商人怎配擁有數百畝良田?

    倘若名義父親膽敢大肆購置土地,土地附加的苛捐雜稅必將隨之而來,讓名義父親種一年賠一年。

    簡單來說,先有躲避苛捐雜稅的社會地位,才有資格成為趾高氣揚的大地主。否然,土地非但不能產生收益,還將成為地方小吏的提款機,畢竟“地主們”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名義父親的社會地位尚不足以喝退小吏耍奸,所以有錢也不敢買地傳家。

    顯而易見,第六世的魏家僅僅隻是小富之家。

    第一世和第二世的曆練,魏東生生於國王之家;第三世和第四世的曆練,魏東生生於官宦之家;第五世曆練,有知縣權柄的鎮長,或可視為實權科級公務員,勉強可以說生於吏員之家;第六世曆練,魏東生背景身份已經降到“平民”層次,最多是小有錢財或者說擁有自己事業的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