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節莫高窟(2)
字數:2768 加入書籤
小飛看王公子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說了半天,也不甘示弱的口若懸河的說起來:“王公子說得不錯,不過,他還沒有說清楚之這敦煌的由來,再由我見多識廣的小飛來稍微補充一下,我們現在所在的敦煌是漢武帝時所建的河西四郡,包括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裏最西麵的一個,敦者的漢語意思是大也,煌者盛也,所以也就是盛大的意思,它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是當時中國與西域各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咽喉之地,敦煌石窟群是指存在於敦煌方圓幾百公裏範圍內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水峽口小千佛洞、敦煌西千佛洞等,其中以我們現在所在的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保留的洞窟、壁畫、彩塑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跨越時代最長,保存情況也比較好。莫高窟始建於公元366年,從十六國到魏、隋、唐、到現在,曆朝曆代的工匠們都在這裏鑿窟、塑像,以唐代最為繁其中有壁畫、塑像洞窟492個,共有彩榮。根據唐代碑文記載,當時有窟、龕1000多個,現在保留700多個,塑2000餘身,壁畫44830平方米,真如唐代大詩人李白詠讚仙女詩: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而飛天主要畫在大型經變畫之中。一方麵表現大型經變畫中的佛陀說法場麵,散花、歌舞、禮讚作供養;另一方麵表現大型經變一中佛國天界等極樂世界的歡樂——飛天飛繞在佛陀的頭頂,或飛翔在極樂世界的上空,有的腳踏彩雲,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捧鮮花,直衝雲霄;有的手托花盤,橫空飄遊,飄曳的衣裙,飛卷的舞帶,真是形態各異,姿態萬千,讓我真是大開眼界,大飽眼福,歎為觀止呀。所以說我們大宋的敦煌莫高窟真可稱得上是全世界最大的古代藝術畫廊啊。”
胡嬌嬌也是看得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滔滔不絕的說;“小飛哥,你說得確實不錯,這些飛天確實栩栩如生,你看,那尊飛天像對我笑一樣,好生動。近在咫尺而又遙不可及之感頓生快看,這尊也是嚴肅中帶著慈愛呢——”
曾呂興致勃勃的說:“對呀,英雄所見略同,這飛天可真是名副其實的藝術長廊呀,剛剛我大體看了一眼,感覺這些飛天都大相徑庭,其實我細細一看,這些飛天其實是不一樣的,它們隨著年代的不同,朝代的不同而不同,特別是不同時期的飛天更是形態各異,神情不同,你們看,這些從十六國北涼到北魏,大約170餘年的飛天,大家顯而易見的可以看出這時期的敦煌飛天明顯深受印度和西域飛天的影響,大體上是西域式飛天。頭上有圓形的光環,而他們的臉型是鵝蛋臉,濃眉大眼,嘴巴也大得驚人,白鼻梁、白眼珠,與西域龜茲等石窟中的飛天,在造型、麵容、姿態、色彩、繪畫技藝上都十分相似,但是感覺繪畫技巧不如以後的嫻熟,他們雙腳上翹,或分手,或合手,雖然有淩空飛行的姿勢,飛行的姿勢顯得有些笨拙感。身軀也略微顯得直硬,尚不圓潤,微彎,還有印度石雕飛天姿態的遺跡。我估計在莫高窟初建時,敦煌地區的畫師畫工尚不熟悉佛教題材和外來藝術,處於摹仿階段,但是運筆豪放,大膽著色,顯得粗獷樸拙。
而你們再過來看看這些具有北魏風格的飛天,就比之前有進步,雖然有些飛天的肉體與飄帶已變色,但衣裙飄帶的暈染和線條十分清晰,飛天的飛勢動態有力,姿勢自如優美,而你們再看,從西魏到隋代大約80餘年,就更有新的創新與突破了,此時期的敦煌飛天,佛教天人與道教羽人,西域飛天與中原飛仙相交流,相融合,中西合璧,西為中用,交相輝映,相得益彰,莫高窟西魏時期的飛天,所畫的位置大體上與北魏時期相同。隻是西魏時期出現了兩種不同風格特點的飛天,一種是西域式飛天,一種是中原式飛天。西域式飛天繼承北魏飛天的造型和繪畫風格。其中最大的變化是:作為香間神的乾闥婆,散花飛天抱起了各種樂器在空中飛翔;作為歌舞神的緊那羅,天宮伎樂,衝出了天空圍欄,亦飛翔於天空。兩位天神合為一體,成了散花飛天和伎樂飛天,你們看中國的道教飛仙失去了羽翅,裸露上體,脖飾項鏈,腰係長裙,肩披彩帶;印度的佛教失去了頭上的圓光和印度寶冠,束起了發髻,戴上了道冠。
對了,我們再繼續看隋代飛天,我們可以一清二楚的看見此時的飛仙是處在交流、融合、探索、創新的時期。這些飛天的臉型身材不一樣,臉型有豐圓型,也有清秀型;身材有健壯型,也有修長型。但大多數身材修長,比例適度衣冠服飾不一樣,有上身半裸的,也有著像章支的;有穿無袖短裙的,也有穿寬袖長裙的;有頭戴寶冠的,也有頭束發髻的,還有禿發僧人式的飛天。飛行姿態不一樣,有上飛的,也有下飛的,有順風橫飛的,也有逆風橫飛的,有單飛的,也有群飛的,但飛行的姿態已不呈“U”字型,身體比較自由舒展。形態各異,有的雙手合十,有的手持蓮花,有的手捧花盤,有的揚手散花,有的手持箜篌、琵琶、橫笛、豎琴等樂器,朝著一個方向繞窟飛翔。其姿態多樣,體態輕盈,飄曳的長裙,飛舞的彩帶,迎風舒卷。飛天四周,流雲飄飛,落花飛旋,動感強烈,富有生氣。而鼎盛時期是唐朝的飛天,飛天的肉體雖已變黑,麵容不清,但整體形象清晰,身材修長,姿態輕盈,人體比例準確,線描流暢有力,色彩豔麗豐富,在本民族傳文化藝術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印度飛天的成分,融合西域、中原飛天的成就,發展創作出來的。在唐朝終於完成了敦煌飛天中外、東西、南北的互相交流、吸收、融合、完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化曆程。而你們看到了舉世聞名的唐代,敦煌飛天進入了一個相當的成熟時期,藝術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階段,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時期的敦煌飛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飛天的風貌,是完全中國化。而我們大宋的飛天雖然稍微遜色了一些,也是別具特色,形象姿態較為完美,藝術造型上,衣飾已由豔麗豐厚轉為淡雅輕薄,人體已由豐滿嬌美變為清瘦樸實,神態已由激奮歡樂變為平靜憂思。束發髻,戴珠冠,麵容豐滿,眉目清秀。一身手捧花盤,一身手鳳首箜篌,在天宮欄牆上盛開字形,逆風飛翔,衣裙飄曳,長帶飛舞,飛天身上,鮮花紛落,飛天身下,彩雲飛旋,雖無唐代飛天的氣勢,但飛行動態也很生動。”
哇,我心中對這曾呂真是刮目相看,看來這曾呂真是一語驚人,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她分析的頭頭是道,棱角分明,條理清楚,還挺有內涵的,說得真是紋絲不亂,滔滔不絕,喋喋不休,洋洋灑灑,和我在網上看到的地道的敦煌研究工作者分析的敦煌飛天大有異曲同工之妙,真是不容小覷,難怪不得流沙被換裝後的她迷得神魂顛倒的,不僅觀察能力好,知識全麵,而且平時裏韜光養晦,不聲不響,關鍵時候還是能露出幾手絕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