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節莫高窟(1)

字數:3388   加入書籤

A+A-




    我們吃飽喝足,心滿意足向前走去,尋找加菲貓的蹤跡,一路上談笑風生,我不由自主的問小飛:“對了,你要會得去的話,想去什麽地方,是法國,埃及還是——”小飛接著眉飛色舞的說:“我可和你不一樣,不要以己之心推測別人之意,人與人都是不同的,我知道你還想去法國的埃菲爾鐵塔吹吹風,去羅馬的許願池許個願,去威尼斯的歎息橋聽一聲歎息,去愛琴海上感受愛情,可是我則是對神秘莫測的百慕大三角,消失的亞特蘭蒂斯王國,對火星,月球,銀河係,太空,特別感興趣,想坐宇宙飛船上去去一探究竟,所以男女有別,男人都來自火星,女的都來自金星。”

    還好,沒有走過久,看見他們幾個正一前一後在大漠戈壁裏走著,我們趕緊叫住了他們,一起往敦煌方向而走。我們一路上說說笑笑的走著,終於到了,隻見廟宇宮殿,巍然而立,不過我們眼前所見的敦煌,不與現代社會相同,更為周全,更為宏偉,更為完整,更為金碧輝煌,大氣磅礴,宮殿林立,如同現代社會的盧浮宮一般,讓人見過之後難以忘懷,大開眼界,歎為觀止。

    那古老的有些斑駁的牆壁上的飛天,真是神秘莫測,美輪美奐,栩栩如生的造型真是太神奇啦,眉清目秀,體態俏麗,翩翩起舞,翱翔天空,而且還是彩繪的,五顏六色,五彩斑斕,各種各樣鮮豔奪目的顏也真的是上等佳作呀,造型奇特,與眾不同,太美侖美幻,流光溢彩,五顏六色,光怪陸離,五彩紛呈,令人歎為觀止。真是如宋〈太平禦覽〉卷622引〈天仙品〉中雲:“飛行雲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雲飛仙。”這聞名世界的敦煌飛天,它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複合體。它代表著、西域文化、印度文化,中原文化。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融合一體,極具中國文化的飛天。它展示古代人民的無窮無盡的瑰麗多彩的想象能力,那些不長翅磅,不生羽毛、沒有圓光、借助彩雲而不依靠彩雲的飛天,卻能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能一躍升天,淩空翱翔。所以我們的敦煌飛天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傑出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奇跡。

    而敦煌壁畫中的飛天,不是同時出現,而是從十六國開始,曆經十個朝代,曆時千餘年,直到元代末期,隨著敦煌石窟的建而消逝。在這千餘年的曆史長河中,由於朝代的更替,政權的轉移,經濟的發展繁榮,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曆史情況的變化,飛天的藝術形象,姿態和意境,風格和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不同風格特點的飛天。一千餘年間的敦煌飛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變發展的曆史。其演變史同整個敦煌藝術發展史大體一致,所以我們看的不僅是飛天壁畫,看得更是滄桑變化的曆史。

    而再細細看上去,這些飛天,造型極其優美,人物的刻畫也是唯妙唯肖,栩栩如生,那豐滿的胳膊仿佛抹了香油一般的滑膩,富有質感,輕輕上揚的芊芊細指猶如細嫩青白的嫩蔥一樣,那飛天個個明眸善睞,顧盼生輝,秋水含情,那柳葉般,月牙般的眼睛仿佛包含著流水潺潺般的深情,說不出道不明的超凡脫俗的神韻,那黑黝黝深不見底的眼睛充滿了無數的慈愛,充滿了對於人間的關切。那飛起的姿態優雅而又端莊,神秘而又親切,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充滿體現了人體美學和運動學的和諧統一,相得益彰,交相輝映,短短幾筆白描便出神入化的勾勒出象鮮明而且生動的人物形象,筆鋒剛勁有力,一氣嗬成,神情各異,各不相同,不得不佩服這當時的畫匠的匠心獨具,水平高超。而那一條條漫天飛舞的五色彩帶輕盈,飄逸,為這些飛仙們增加了許多靈動的氣息,如同一對對的靈巧的翅膀,縮短了天上與人間的距離,腰肢柔細,綽約多姿。

    有臉蛋圓潤,直鼻大眼,大嘴大耳、戴五珠寶冠,身材粗短,上體半裸,腰纏長裙,肩披大巾,白鼻梁、白眼珠,運筆豪放,大膽著色,粗獷樸拙的飛天手捧聖物蓮花,翩翩起舞。有的飛仙手扶琵琶,善歌善舞,輕盈的浮動於天地之間,她臉形修長,眉清目艉,鼻豐嘴小,五官勻稱諧調。頭有圓光,或戴五珠寶冠,或束圓髻。身材比例逐漸修長,腿部相當於腰身的兩倍,周圍是美麗無比,出塵脫俗的蓮花也是朵朵盛開,仿佛發出會心的微笑一樣,充滿了佛性的光輝,飛仙神態祥和的默不作聲的坐在五色祥雲之中,俯視著芸芸眾生。有的飛仙手握長笛,唏噓有聲,表情專注,姿態翩遷,麵瘦頸長,額寬頤窄,直鼻秀眼,眉細疏朗,嘴角上翹,微含笑意,頭束雙髻,上體裸露,肩披彩帶,身材修長,成大開口橫弓字形,逆風飛翔,正在專心致誌,飄飄欲仙的演奏腰鼓、拍板、長笛、橫簫、蘆笙、琵琶、阮弦、箜篌等古典樂器,雲氣飄流,迎風飛翔,身輕如燕,自由歡樂,漫遊太空。有的伎樂飛天,造型豐富,或彈琵琶,或彈箜篌,或吹橫笛,或擊腰鼓,形象生動,姿態優美。尤其是其中一個倒著吹笛子的飛天,雙手持豎笛,雙腳倒踢紫金冠,長帶從身下飄飛,四周天花飄落,其飛行姿態,像一隻輕捷的燕子俯衝而下,很是別具一格,讓人大開眼界,歎為觀止,而這些飛仙的飛翔姿態也多種多樣,有的橫遊太空,有的振臂騰飛,有的合手下飛,氣度豪邁大方,勢如翔雲飛鶴。飛天落處,朵朵香花飄落,衣裙飄曳,巾帶飛舞,橫空而飛,四周天花飛落,頗有天花亂墜滿虛空的詩情畫意。

    胡嬌嬌第一次看到這些美輪美奐的藝術品,大為驚歎,讚不絕口,歎為觀止,不由自主的說:“這些奇奇怪怪的人到底是什麽呀?”

    王公子洋洋灑灑的說:“佛教中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飛天多畫在佛教石窟壁畫中,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話人物稱為仙,如天仙、赤腳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仙。飛仙多畫在墓室壁畫中,象征著墓室主人的靈魂能羽化升天。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傳不久的魏晉南北朝時,曾經把壁畫中的飛天亦稱為飛仙,是飛天、飛仙不分。後業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佛教的飛天、道教的飛仙雖然在藝術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稱上,隻把佛教石窟壁畫中的空中飛神稱為飛天。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後來成為敦煌壁畫藝術的一個專用名詞。敦煌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複合體。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於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乾闥婆和緊那羅原來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神話傳說中說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後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唐代慧琳〈解釋說——真陀羅,古作緊那羅,間樂天,有微妙間響,能微妙音響,能作歌舞。男則馬首人身,能歌;女則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與乾闥婆為妻也。”乾闥婆與緊那羅被佛教列入天龍八部神後,隨著佛教理論和藝術審美以及藝術創作的發展需要,由原來的馬頭人峰的猙獰麵目,逐漸演化為天人飛仙。乾闥婆和緊那羅最初在佛教天龍八部眾神中的職能中有區別的。乾闥婆---樂神的任務是在佛教淨土世界裏散香氣,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讚,棲身於花叢,飛翔於天宮,緊那羅----歌神的任務是在佛國淨土世界裏,為佛陀、菩薩、眾神、天人奏樂歌舞,居住在天宮,不能飛翔於去霄,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一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衝出天宮,飛翔雲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後世的敦煌飛天。莫高窟西魏時已出現了持樂歌舞的飛天。隋代以後,乾闥婆和緊那羅混為一體,已無法分辯了。隻是音樂界、舞蹈界寫文章時,為了把他們和樂伎加以區別,把早期天宮奏樂的乾闥婆定名為天宮樂伎,把後來合為一體、持樂歌舞的飛天定名為飛天伎樂。”

    看來這位王公子真是不容小覷,他學識淵博,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居然懂得這樣高深莫測,百度百科才搜得到的高深知識,胡嬌嬌都向他投去崇拜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