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字數:3050 加入書籤
說實話,祁澤能帶著兵過寂水,直至兵臨金陵城下都好像沒遇見阻攔,說不出天時地利人和之中他占了幾個便宜,但南越的兵慫,這一點大家有目共睹。
北方有廣闊的草場,又曾又草原部族南下打草穀的,多年來養的北方子女個個彪悍,女郎都敢喊朝廷增開女子科舉,就想著做官或者做將軍,男子便更是勇無人敵,像是心中天然便比南邊的人多了一團火。
天下兩分多年,都說分分合合是為大勢所趨,兩邊自然都想做天下之主,可怎麽看,南越都輸了太多。
這百多年裏南越奢靡之風更盛,偏又出了個滿腦子脂粉的昏庸皇帝,即便有幾分聰慧,也似在後宮裏消磨完了。他或許是在用養蠱的方法挑選太子,可實在是忘記了自己已經年事頗高,精力大不如往前,養出來的孩子卻都是吃人的狼。
就說魏晉桐吧,不管他是韜光養晦、故意弄出壞名聲保全自己的心機之人,還是真的仗著謝家權勢,心中隻有吃吃喝喝和美嬌娘的草包皇子,他給世人的記憶都隻是那個仗勢欺人的草包罷了,他要登上大位或許不難,服眾總不能靠著謝家的刀把不服他的殺個幹淨吧?
那麽即便他有心改變南越的現狀,又能有多少時間?這仿佛紙糊一樣的防禦短時間內又不能變成銅牆鐵壁,各個城池又喜歡各自為政,都不能擰成一股繩。
隻要渡過寂水,除了個別有天險可守的城池,北邊的兵入南越幾乎如同入無人之地!
魏晉桐的根基在謝家,謝家勢大,如今在南越的根基卻太淺了,淺到魏晉桐多年不敢離開長陽城,一旦離開,夙流蕭馬上就盯上了他的小命。
他那皇兄倒是有幾分能耐,可奈何因為生母血脈卑賤,登臨大位便可能與世家為敵,故此早就被放棄了。他人似乎也心灰意冷,常年不回長陽城,也是個指望不來的。
再說孟青的好朋友魏屏,有腦子有手腕,卻是個女子身,沒投生在北方,委屈生在了南越的皇宮之中,即便有才能也是被輕視的。
孟青都能想象到,即便魏屏最後得利,坐上了南越的皇位,說不準這些傳承數百年的世家就會借機推翻了他們魏氏王朝。
或者是以此為要挾,叫魏屏生個世家的子嗣,到頭來還不是由著他們說了算,夙流蕭真的能護住她嗎?不盡然吧。
生在皇家,說不得骨肉親情,唯有利益才是能陪伴自己到最後的東西,早些明白,卻也要看各人的能力高低。魏屏大抵是在泥潭裏掙紮,孟青因此唏噓不已,但憐惜之情早早就斷了,此刻即便想到了她,也不能攪起孟青半點同情。
這南越,不管是老皇帝垂死掙紮,還是新皇登基後破釜沉舟,孟青絲毫不覺得他們有這個本事能夠抵禦北朝的鐵騎。
明都城也是有幾家世家喜歡造船出海去尋寶貝的,過江的船造來不難,寂水不再是南越的屏障,若是認真談判,別說夙流蕭有討價還價的機會了,金陵城都先占下來,再來問贖身銀錢要價多少。
隻不過是卓淩如今剛剛登基,宮裏有個太皇太後把持著朝政,老臣們的關係盤根錯節,他處理得萬分小心。南越什麽時候都能打,他卻不想平白給人送功勞出去,再說那些人撈錢撈的太狠,卓淩卻沒法子扼製,隻好快些解決了這場戰事。
占下金陵城是大功一件,卓淩或許除了一個好彩頭,其他實質的好處都得不到,全得進了別人的腰包,他肯定是不願意的。
看看別人吃癟就夠開心的了,金陵城他暫時還不要,所以孟青走前他千叮嚀萬囑咐,叫孟青“見好就收”,他是想把魏晉桐這個人撈回來,叫他回去和魏屏打擂台,把南越的水再攪渾一些。
而且他除了權力還沒完全拿到手裏,也沒有這個魄力,敢於擔當挑起天下戰事的這份責任。
夙流蕭隻想到這一層,並未想到卓淩那蔫壞的性子和一毛不拔的吝嗇樣,對孟青說的話倒是不怎麽認真。
且他覺得卓淩好運氣做了皇帝,卻是個黏在孟青和祁澤二人身上吸血的,這讓他對於卓淩既是羨慕又是不屑。
他不知道卓淩有沒有培植自己的人,但是如今他還靠著孟青二人才能逐漸擁有與太皇太後抗衡的能力,這是不爭的事實。
好壞事叫別人做了,自己人等著摘果子,若非夙流蕭知道孟青的小心眼不會放在身邊的人身上,他都想玩一次真的挑撥離間了。
隻是言語上的挑釁無用,孟青早已經看透他的本性,聽得多了反而會心生厭惡,夙流蕭心中暗道不好,不欲與她在攻城與否的問題上太過糾纏,隻是不甘心,試探道“我想青姑娘這閑雲野鶴的性子,一定是北朝新帝想出來的法子吧?他在明都城輕鬆,倒是丟了一樁麻煩事給你。”
這倒是,不過卓淩是說千萬別把金陵城給攻下來,他可不願意肥了別人的腰包,而他自己隻能幹看著。
還說習武之人最忌諱鬱結難解,要是真叫他麵對那般可怕的事實,他得生出心魔來,說不準就提著兵器到朝上去,以武論英雄,好生發一場瘋。
孟青就是不接他的話茬,似笑非笑地望過去,道“總也要商討出個結果的,目前看來若是沒有足夠多的利益,即便我願意給你一個麵子,回了明都城卻不好交代。你或許還不知道吧,卓淩的人手已經被安排出來了,他們一見南越的兵這麽窩囊好打,就是這次放過金陵城,年內說不準還得打一場呢。”
這也是實話實說,見了南越這麽好打,誰不想掙出個累世的爵位來?孟青這邊都得頭疼如何粉飾太平,好叫明都城那些人莫要太過興奮,點了人馬就啟程南下。
到時候要是贏了該怎麽辦呢?有太皇太後臨朝,權力都沒放給小皇帝多少,史官不是傻的,文韜武略寫不到卓淩的頭上去,那小子真的得氣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