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第76章 韋皇後

字數:6386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混唐 !

    位於紫宸殿以北、太液池南岸的蓬萊殿,是大明宮韋皇後起居的宮殿。

    韋氏之所以選擇蓬萊殿,是因為蓬萊有長壽之寓意。

    這兩日,蓬萊殿的宮女與太監們戰戰兢兢,做事格外小心,生怕不小心惹惱了皇後娘娘,那可就要倒大黴了。大夥兒都清楚,皇後娘娘的心情不好。

    此時,皇後韋氏正坐在梳妝台前,看著麵前的銅鏡,忍不住歎了口氣。

    真是歲月催人老呀,還不到五十歲,她的鬢角已經有了白發,也不知怎的,韋氏莫名其妙想起了自己年輕的時候。

    說起來,韋氏這已不是第一次做皇後了,在她二十三歲的時候,便已經是皇後了,不過那時候,她隻做了三十六天的皇後。

    韋氏出身是關隴大族,祖父韋表在貞觀年間擔任太宗第十四子曹王的屬官,父親韋玄貞為普州參軍。祖父兩代都沒有做過大官。可韋氏不但聰明漂亮,而且好勝心極強,有主見,這正是李顯個性中所缺少的,因此韋氏很得李顯的寵愛,李顯對她言聽計從。李顯被立為太子時,她就是太子妃。

    弘道元年,高宗病死,李顯即位稱中宗,尊母後武氏為皇太後。就在這個時候,韋氏第一次做了皇後。

    李顯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當皇帝,因為他是老三,兩個哥哥先後都被立為太子,可結果都沒有登上皇位。現在,他真的君臨天下了,心情十分興奮。

    韋氏也是如此,一人榮貴,全家高升。父親韋玄貞從一名小官一躍而升為豫州刺史,但是韋氏仍不滿足,在她的要求下,中宗又準備升韋玄貞為侍中。

    這個提議遭到了中書令裴炎的反對,他覺得韋玄貞既無才能有無功勞,隻是以皇後父親的身份一下子晉升了高官,這未免太快太惹人們的非議了。他向中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是中宗不聽,裴炎苦口婆心再三勸諫,惹得中宗火起發怒道:“我是天子,隻要我願意,就是把天下送給我嶽父又有什麽不可以呢?”

    裴炎聽了,心想自己身為宰相,倘若中宗真這樣做了,萬一太後怪罪下來,那可擔當不起啊。於是,裴炎便把中宗的原話告訴了太後武則天。

    結果,在武後的主持下,中宗被廢為廬陵王,這個皇位還沒坐熱乎的李顯怎麽也沒想到,他隻做了三十六天的皇帝就被拿下了。韋氏也沒想到,皇後的寶座還沒有坐熱,就因為父親的事被拉了下了。

    就在韋氏沉思的時候,她的貼身宮女巧蓮悄悄走到她的身邊,小心翼翼道:“皇後娘娘,尚膳房將您要的窩頭送來了,還熱乎著呢!”

    “窩頭?”韋氏怔了怔,這才想起自己的確是讓人給自己做了窩頭,她懶洋洋道:“端上來吧!”

    巧蓮指揮著宮女將窩頭與各式小菜擺到了韋氏麵前,看著這些金燦燦的、用玉米麵做成的窩頭,韋氏禁不住想起了在房州那段讓她終生難忘的歲月,就像昨日一樣曆曆在目。

    李顯被黜後,武後下令將他們一家流放到均州,還沒走到均州,半路又接到詔令,要他們再遷到房州。

    房州既貧瘠又閉塞,州刺史奉命負責監督,在生活上也很苛刻。李顯與韋氏一家人過著淒風苦雨的生活,還時時擔心會有大禍臨頭。

    這時的韋氏已經懷孕,她所生的三女一子,都還幼小,一家人的吃穿漱洗,都由她一人個操勞,十分辛苦。

    在房州的時候,韋氏做的最多的就是窩頭了。用開水把玉米麵潑好,然後揉光,在手心裏揉成小麵團,然後輕輕一按,一個窩頭就做好了。就著自家醃製的紅蘿卜、白菜疙瘩,基本上就是他們一家的飯食了。

    韋氏不僅是李顯的賢內助,而且是李顯的主心骨,李顯一刻也離不開她,感激之餘,他對妻子說:“你真了不起,不愧為女中丈夫,如果老天有眼,有朝一日我能出頭,不論你去做什麽。你盡管去做。我絕不限製你。”

    韋氏在生活十分困苦的條件下生下一個女兒,可憐的嬰兒用的衣物一件也沒有,李顯就脫下自己的衣服給女兒裹用,於是,就替她取小名為“裹兒”。生於患難之中,又是父母親親自抱養大的,這位小女孩特別受到李顯和韋氏的疼愛,她就是安樂公主。

    韋氏嚼了一口窩頭,覺得難以下咽,便擺擺手道:“端下去吧!”

    時過境遷,窩窩頭已經沒有當年的味道了,隻能屬於塵封的記憶。

    韋氏心中清楚,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變化,是因為身份和地位的變化,而一切都源於那次政變。

    神龍元年,八十二歲的武則天病重。正月丙午日,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軍五百餘人,衝入玄武門,殺張易之、張昌宗。迫使則天皇帝傳位於李顯。改年號為神龍。二月,複國號為唐。

    二十年之後,七千多個日日夜夜的煎熬,這一天終於來了。當韋氏端坐在李顯的身邊,第二次以皇後的身份接受百宮朝拜時,她懷疑自己是不是還在夢中。

    確實,她做過無數次這樣的夢。

    就在這一天,她死去的父母親分別被追贈為上洛郡王和郡王妃。盡管左拾遺賈虛已勸奏說:“異姓者不為王”,但這一回,李顯再也不必懼怕太後武則天了,他依然決然地決定了。

    在長期被幽禁的生活中,幸虧有韋氏的不離不棄,患難與共,相濡以沫,加上對韋氏的特別依賴,使李顯把韋氏當作救命的天神。現在他重新坐上了天子龍椅,怎麽能不施展天子的權威,對妻子早已許下的諾言呢?

    或許是過了太久的苦日子,韋氏對權力的欲望已經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了。韋氏對武則天恨之入骨,但內心還是非常佩服婆婆的手段和政治才幹,武則天掌朝權做女皇之後的風光和顯赫時時攪擾著她,在羨慕之餘她也暗下決心,無論用什麽手段都要達到目的:“武則天能做的事,我為什麽不能做呢?”

    韋氏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操縱李顯這個懦夫,也有足夠的才智對付朝內外的人和事。

    這麽多年的苦媳婦熬成了婆,說什麽也得威風一把,何況韋氏一直野心勃勃想做武則天第二呢?她先是學武則天的樣子,李顯坐朝,她就坐在帝座斜後方的帳幕中垂簾聽政。李顯懦弱,一向對她依賴和敬畏,當然也不會拒絕她的要求。

    接著,韋氏要對擁立李顯複位的功臣張柬之等人下手了。為此,她找到了自己的同盟,這個人就是武三思。

    韋氏竭力向李顯吹枕邊風:“張柬之等一班人自恃擁立有功,把陛下不放在眼裏,假如事事都由他們作主,陛下豈非成了傀儡皇帝了?”

    李顯覺得這話很有道理,身為天子,豈可事事受朝臣的節製?

    韋氏又進言道:“陛下應物色幾個心腹重臣,武三思是我們的親家,忠心可靠,陛下何不起用他來分張柬之的權力呢?”

    第二天,李顯就下詔,拜武三思為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

    張柬之求見李顯,勸李顯不要養虎為患,應時時想到恢複帝位的來之不易。

    張柬之的忠告不但沒有說動李顯,反而惹得李顯發火了。他認為張柬之自以為擁立有功,要他記住他們的好處。事實上,李顯也不可能聽從張柬之的勸諫來違背韋氏的意思。

    沒過多久,武三思指使心腹進諫,狀告張柬之等五人想廢黜李顯,另立新君。

    李顯大怒,下令把這五人關進監獄準備處死。

    有大臣進諫說:這五人當初擁立皇上有功,皇上曾經賜給他們免死鐵券,不應處死。

    李顯隻得尊重這一意見,改判終身流放之刑。但是,這五人還未走到目的地,就被武三思委派人殺害了。

    設計除去了張柬之,韋氏又把黑手伸向了太子李重俊。

    李顯的四個兒子中,長子李重潤已死,次子李重福獲罪流放去均州,幼子李重茂,年僅六歲。三子李重俊被立為太子後,不可避免地成為了韋氏的眼中釘與絆腳石。

    年輕的李重俊哪裏是韋氏的對手,被逼之下倉促政變,失敗後被殺。

    除去了李重俊,韋氏的障礙又少了一個,隻可惜她的盟友武三思,死於了政變當中。

    在韋氏的要求之下,李顯大封韋氏家族。追贈死去的韋玄貞為邦王,所建的墳墓稱為“褒德陵”,追封流放嶺南而被當地蠻族酋長殺死的四個弟弟分別為郡王。韋氏的大妹夫陸頌升被晉為國子祭酒,二妹夫馮太和晉為太常少卿,堂兄弟韋溫為禮部尚書封魯國公,韋胥為左羽林將軍封曹國公,另有韋氏兩個子弟招為駙馬,韋氏一族的勢力迅速膨脹起來。

    本來一切都按照韋氏的設想在運行,可是現在卻突然有了波折,而引起波折的這個人,就是她的小姑子,李顯的胞妹太平公主。

    “這個賤人!”韋氏恨恨罵了聲,突然喊道。“來人!”

    巧蓮低眉順目地出現在了韋氏麵前:“皇後娘娘,有何吩咐?”

    “快快差人,去將宗閣老請來,就說本宮有要事相商!”

    “是!皇後娘娘!”

    秋蓮正要轉身而去,卻又被韋氏叫住了,良久,她煩悶地揮手道:“算了,不用去請了,你先下去吧!”

    巧蓮早已習慣了韋氏的朝令夕改,也不問為什麽,隻是乖巧地答應一聲,悄悄退了下去。

    “若是三思還在,那就好了!”韋氏自言自語道。

    是的,韋氏一直認為,自己在與太平公主的較量中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一方麵是因為太平公主心計頗多,根基深厚。而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太平公主周圍人才濟濟,可自己身邊卻沒有真正能出謀劃策之人。

    宗楚客因平叛有功進位宰相,因為他的忠心,韋氏讓他成為了首輔。有忠心固然是好事,可是宗楚客的目光太短淺了,與武三思的深謀遠慮比起來,實在是不堪大用。

    韋氏本想和他商議對策,可宗楚客的能力有限,作為首輔宰相,連政事堂內的其他宰相們都搞不定,又怎能為自己排憂解愁呢?

    現在的局勢的確有些詭異,先是有郎岌冒死上書,說韋氏與宗楚客勾結,企圖謀反。後有燕欽融上奏,說皇後****,幹預國政,安樂公主以及宗楚客等人交相勾結,朋比為奸,危害社稷國家。

    這些人都是小人物,卻能上達天聽,若說他們的背後沒有太平公主的影子,誰會相信?

    盡管郎岌與燕欽融已先後被除去,可太平公主的計謀卻得逞了。李顯對自己成為韋氏傀儡而感到悶悶不樂,他心情沮喪,對韋氏也失去了往日的親近,常常有意無意地躲開她。

    前些日子,韋氏請求李顯封李裹兒為皇太女,被李顯斷然拒絕了。李裹兒能不能成為皇太女,韋氏並不在意,她在意的是李顯對女人繼承大統的態度。李顯如此決絕,讓韋氏大為震驚。

    一計不成,韋氏又生出一計來,他讓李裹兒再三去央求李顯。李顯煩不勝煩,隻好將此事推給政事堂的宰相們,讓他們議出個結果來。

    韋氏本以為宰相們都會順著自己的意思,可誰知最終的結果卻偏偏再次出了她的意料之外,政事堂竟然否決了封李裹兒為皇太女的主張,這讓韋氏大為惱火。

    一想到這裏韋氏心裏便堵得慌,燥熱之下她順手拿起了手邊的扇子。

    皇宮的禦扇製作精巧,打開扇麵一個亭亭玉立的仕女便躍然紙上,仕女的額頭上點著一抺紅梅妝。

    看到紅梅妝,韋氏眼前一亮,不由拍著額頭喃喃道:“我怎麽把她給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