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章 巴山古國

字數:4244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東晉烽火 !
    除了金牛道這一路,獵人特戰隊的另一支分隊由法本率領,埋伏在米倉道難江,這裏屬於遠古巴國的地界。古代巴國是中國西南地區在公元前7世紀建立的一個奴隸製方國,也是華夏文化發源地之一。
    有人說“巴”實則是一個象形字,意思為蛇。故《說書·巴部》解釋說:“巴,蟲也,或曰食象它(蛇),象形。”而我國最早的地理誌、誕生於先秦時期的《山海經》也有“巴蛇食象”的記載。
    早在幾萬年前,大巴山南坡就有人類定居生活、繁衍生息。約在公元前11世紀至9世紀,居住在今湖北長陽一帶的土著部落巴、樊、曋、相、鄭5個氏族,受長江水患的侵擾,在“廩君”務相的率領下,向西遷徙到川東南,並在這裏定居下來,利用長江上遊的漁、鹽業,大力發展農業和養殖業。約在公元前7世紀,他們與渠江流域內的板循蠻、廣元白水一帶的苴人聯合,建成了東至魚複(今四川奉節),西至財僰道(今四川宜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的奴隸製巴國。國都建在江州(今重慶),國君為廩君後裔。建立的巴國有較完整的國家機構,有軍隊,還有一套職官製度。
    巴國為了與強鄰秦、楚抗衡,允許他族遷入國內發展生產,先有江漢流域內的濮人流入,後來陸續又從長江中下遊地區遷人奴、獽、夷蜑等水鄉之族於黔涪一帶,謀取漁、鹽之利。
    巴國的發家史離不開鹽,被傳頌為“東方樂土”的巴國曾創造了“不耕而食,不織而衣”的曆史傳說,他們似乎生來就擅長經商,在發現鹽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後,巴國人將鹽壟斷為己有,於是所有需要鹽的人們,隻得用自己的特產與他們交換。從那時起,鹽又被稱為“鹽巴”。
    《山海經》中反複提到一個叫“巫鹹”的部落首領,還有叫“巫鹹國”和“巫臷國”的國度,後來的曆史專家和地理學者通過論證後認為:“巫鹹國”和“巫臷國”在地理上為同一地方,就在今天重慶市的巫溪縣境內,它們距今都有5000多年的曆史了。按照《山海經》的描述:巫臷之民不紡織不耕作卻衣食無憂,不狩獵卻肉食不缺,山穀中滿是茂密的森林,鳥獸成群結隊,人們載歌載舞、和睦相處。
    “鹹”與“鹽”音近意同,“巫鹹國”必定與鹽有聯係,一定是上古產鹽之地。“巫”、“鹹”、“鹽”,這些帶著上古密碼的字眼,它們內部隱藏的秘密,共同指向一個神秘的所在——巫鹹國寶源山(今寶泉山鹽泉)。
    早在兩億年前,西南地區還是一片汪洋大海,稱“古揚子海”。七千萬年的燕山運動、三四千萬年的喜馬拉雅運動,因地殼擠壓上升,海水幹涸,形成一部分寶貴的鹽鹵層,埋藏在秦巴山地和四川盆地地表之下。機緣巧合,雨水侵入地表,溶解鹽鹵層,順著岩層裂隙流出,就形成了“鹽泉”。
    巴人從小在江邊長大,船是他們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為了生存,他們充分利用這個便利的生活條件,開始行舟捕魚,然後將魚賣給三峽兩岸的農牧民族。不久他們發現三峽一帶的食鹽被巫鹹國壟斷了。聰明的巴國人馬上利用
    起自己善於經商的頭腦轉而成了水上商人,坐在獨木舟上,開起了漂泊在水麵上的鹽鋪,因而被稱為“水上流鶯”。
    最初巴國人憑借兩種方式運送食鹽:一個是靠人力背運於兩岸山嶺中的羊腸小路之中,另一個是用小船拖運。但是這兩種方式由於環境的影響,都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於是巴人在懸崖上修造了棧道,水位正常時,拉著運鹽的木船逆流而上,枯水季節,巴人就用騾馬馱運食鹽,這樣保證了運輸既安全又高效。
    巴人部落在成為大鹽商之後,在不斷進行的水上貿易過程中發現通過阻隔淡水,煎煮江水的方式也能夠獲得食鹽,而鹽泉的發現,使得巴人真正擺脫了在經濟上對烏鹹國的依賴。他們又在川東沿長江一線,相繼找到了“彭溪”(重慶雲陽縣)、“塗進溪”(重慶忠縣)等鹽泉;長江以南的四川盆地邊緣山地中,得到了伏牛山(重慶彭水縣)、清江鹽泉(湖北長陽縣)。這些鹽泉的開采利用,無疑極大的增強的巴人的經濟實力。因此在當時,巴人的這種生存方式,被視作“不耕而食,不織而衣”的異類。
    可是隨著貿易越做越大,戰爭也接連不斷地發生了。膨脹的貪欲讓他們總想要擁有更多的領地,於是他們開始向周邊各國發起戰爭,經過了數十年之久,那個讓他們一直憤憤不平的國家——最初切斷他們鹽路的巫鹹國(寶泉山鹽泉),最終也一並落在了巴人的手中。
    有了險峻的山勢作為屏障,便利的水道以為外聯,加上這天賜的鹽礦資源,巴人能夠在農業條件要好的多的蜀、楚兩國之間生存下來,並成為左右長江流域地緣格局的重要力量。不過巴人的這種點狀分布的鹽礦資源,在給巴國財富的同時,也蘊含著風險。因為它也讓對手的目標更加明確,就是如果你有辦法從巴人手中奪取這些鹽泉,那麽巴國的衰弱也就在朝夕之間了。最終終結巴國財富神話的不是占據上遊優勢的蜀國,而是那個長江中遊的霸主楚國。
    楚國隻是占領巴國的鹽泉,沒有想要巴國的土地和人民。因為楚國占有廣闊的江漢平原,土地人民都不缺,對於巴國的山地和未開化的土著不感興趣,而這些正是秦國垂涎已久的。
    隨著春秋時期巴國在對楚戰爭的不斷失利,巴人相繼丟失了幾個大的鹽泉,使得巴國的經濟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到了戰國時期,各國爭相變法,國力日益強盛。楚國與巴國的衰落形成鮮明對比。由於強鄰秦、楚的進逼,巴國不斷衰落,國都不斷遷移,先後遷都枳(涪陵)、墊江(合川)、平都(豐都)等地,最後遷都閬中。這時的巴國已倒退到接近於氏族部落的時代了。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率軍一舉占領巴國,巴國從建立至滅亡,大約經曆了四百多年的曆史。
    《華陽國誌·巴誌》載:“(巴國)其屬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蠻……秦昭襄王時,白虎為害,自黔、蜀、巴、漢患之。秦王乃重募國中:‘有能煞虎者邑萬家,金帛稱之。’”這段文字的記載大概是巴國被滅之後,其中以白虎為圖騰的一支巴人作亂,秦昭襄王招募其他巴
    人蠻族平亂,雇傭軍板楯蠻也參與了,得了不少好處。
    米倉山為大巴山中的一段,危峰林立,層巒疊嶂,山坡陡峻,攀登艱難。古代巴人以超乎想象的智慧和勇力,在米倉山上開辟了一條由北向南的古蜀道——米倉道。米倉道是巴蜀、漢中間的一條要道、捷徑,在茶、鹽由官府實行專賣時期,米倉道也是鹽商走私的一條山路。
    《太平廣記》記載:“昔漢祖(劉邦)不用韓信,信遁歸西楚,蕭相國追之。及於茲山(米倉山),故立廟貌(淮陰侯廟)。”這說明秦末漢初,米倉道即廣泛為人們所用。215年,曹操出兵漢中征伐張魯,張魯兵敗後即奔米倉山入巴中。三國時,魏將張郃守漢中,由米倉道進兵巴中,攻至宕渠之蒙蕩石,為蜀將張飛所敗,又循米倉道還漢中。
    兩河口位於米倉山的主峰光霧山區南麓難江(今巴中南江縣)境內,從兩河口到韓溪沿著懸崖上的棧道逶迤前行,大約走了五公裏,眼前豁然開朗,傳來潺潺的流水聲,這裏就是有名的韓溪,法本率領的獵人特戰分隊駐紮在這裏。韓溪原來叫寒溪,據說“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時候,天降大雨,寒溪河水暴漲,把韓信阻隔在溪邊,被蕭何追上,二人同返漢營,這才奠定了漢朝四百年江山的基礎。“若非寒溪一夜漲,焉得漢室四百年。”因為這個緣故,寒溪改名為韓溪。
    因為處於米倉道的咽喉地帶,過往旅客和馱馬隊都在這裏歇腳,韓溪這裏形成一個小村落,照例劉丹也在這裏建了一座“悅來客棧”,和其他房屋一樣,一色的小青瓦、木串壁,石灰牆。法本分隊打扮成商人、背二哥和出家人,分散在棧道周邊,有一些在山上安營紮寨。這裏倒沒有實行軍管,商隊和馱隊時有出現。
    法本作僧人打扮,把部隊安頓下來之後,帶著幾個師兄開始考察周圍的地形。隨著襄陽府衙打壓天師道,原來的道觀很多分配給了佛家,改成寺廟供奉釋迦佛,後趙的大量僧人南下作主持。《百丈清規》對於後趙的僧人影響很大,很多寺院精簡人員,清退田產,有些僧人見沒有油水就還了俗,剩下的僧人剛好南下填補天師道的空白。
    有些天師道長很機靈,聲稱自己開始修煉金丹大道,不再煉外丹,同時親手把三清塑像銷毀,贏得了襄陽政府的信任,道觀得以保存下來。劉丹給他們的教派取名叫“全真道”,全真一詞最早來源於莊子,《莊子·盜蹠》曰:“子之道狂狂汲汲,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論哉!”因為劉丹出版了《八仙過海》,金丹道的祖師爺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
    後世的全真教北宗由開宗祖師王重陽所創立。創立年代在宋末元初。王重陽早年曾應武舉為狀元,入仕,後辭官歸隱。正隆四年(1159),在甘河鎮遇仙,為漢鍾離和呂洞賓,得授金丹口訣。南宋抗金失敗後,王重陽掘地穴居,稱之為“活死人墓”,以方牌掛其上,書雲:王害瘋(自稱瘋子)靈位。七年後,王重陽走出活死人墓,出關赴山東傳教。招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大弟子,世稱全真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