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章 襄陽之行(下)
字數:4049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東晉烽火 !
這次劉誌貪腐一案也是僑居新野的世家——河東之柳氏,還有北地張氏給劉誌下的套。劉誌剛到新野的時候,柳、張兩家對劉誌阿諛逢迎,百般奉承,今天請你你喝花酒,明天送你美嬌娘,把劉誌伺候得服服帖帖的。劉誌本來就是個鄉下土鱉,突然大權在握,何曾見過這種架勢?婉拒了幾回便習以為常,被兩家拖下了水,最後新野郡縣鄉村官員被柳、張兩家把持,劉誌和他們沆瀣一氣,招權納賄,賣官鬻獄,魚肉百姓,把新野搞得烏煙瘴氣,這50萬錢就有30萬是兩家賄賂的。
新野郡位在南陽盆地的中心,是連接南陽和襄陽的重要支點,將來宛城爆發戰爭,這裏是後勤基地,馬虎不得,沒想到劉誌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捅出這麽大一窟窿。桓宣的手下楊政和桓璧把這件案子辦成鐵案,證據確鑿,根本就翻不了。劉正和劉岩也無可奈何,令劉丹把劉江秘密招回,另外派原襄陽守將張浩接替水師司令的位置。
對於劉誌的處罰,眾人說法不一。有人說劉誌雖然觸犯了律法,但是對於犯罪事實供認不諱,且退回了贓款,應從輕處置。廉政公署則要求依法辦事,貪汙受賄1萬錢者就要問斬,何況50萬錢?更何況還觸犯了其他法律,這是襄陽太守施政後的第一大案,建議“自宜肅刑章而示炯戒,按律究辦,以儆效尤。”
這次資政院這些老甲魚都不吭聲,桓宣也沒有表態,其他人都等著看劉家的笑話,柳、張兩家下的套子很明白:我們推出幾個族人陪劉誌一起死,我們敢舍,你舍得嗎?
劉正和劉岩商量了很久,總是下不了決心。不殺今後就別談法紀了,殺了,劉家本來鐵板一塊的形勢就會出現裂痕。這事情又不好問其他人,人家都有難處,這是國事,也是家事。
這時《襄陽周報》刊登了一篇文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文章全麵闡述了依法治國的十六字方針,其中,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國的前提;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執法必嚴是依法治國的關鍵;違法必究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障。
製定法律的依據是什麽?是為一家之私還是謀萬民之福?是為萬民服務還是為你一家服務?這是立法的原則問題。古之聖王者,行義,則必統萬民之義;舉事,則必倚萬民之力;為政,則必謀萬民之福。
文章引用管子的話:“有道之君者,善明設法,而不以私防者也。而無道之君,既已設法,則舍法而行私者也。為人上者釋法而行私,則為人臣者援私以為公。公道不違,則是私道不違者也。行公道而托其私焉,寖久而不知,奸心得無積乎?奸心之積也,其大者有侵逼殺上之禍、其小者有比周內爭之亂……”
此文一出,大家都知道劉誌沒有活路了,劉正和劉岩也鬆了一口氣,劉家的人心散了不要緊,就怕荊州百姓的人心散了。現在荊、梁兩州都在整頓吏治,反腐倡廉,州府提出“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
治清明。”的口號,現在兩地的官員噤若寒蟬,如坐針氈,生怕工作組找到自己頭上。現在襄陽政府讓有問題的幹部自己交代問題,爭取從輕處罰,很多幹部正猶豫不定。
錢鳳聽到這裏唏噓不已,劉岩也是個狠人啊,殺一儆百,所謀者甚大。隻是既然柳、張兩家給劉誌設套,劉家會放過他們?
“不放過又能咋地?”張平搖搖頭,“這兩家精明著呢,行賄的就這四個人,和劉誌一起胡作非為的也隻有這四個人,這都是兩家的庶族子弟,嫡係是一點邊也沒沾上。常言道‘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依照律法,你還不能動他們。現在州府派出工作組,在新野重新建設基層組織,也隻不過把那些花錢買*官的人全部免職,罰款了事。這次劉家是吃了一個啞巴虧了。”
這劉家哪裏是吃了一個悶虧,這是收獲了一茬民心啊!錢鳳感歎道,通過這件事情,劉家樹立起了公私分明,依法治國的形象,贏得了民眾的衷心擁護,畢竟大家都喜歡一個守規矩的人。王敦現在日薄西山,大家都在找出路,也許劉家父子是個很好的依附對象?
接下來的日子,張平引著錢鳳在樊城閑逛,現在樊城區分為兩塊,一塊是老城區,連著老碼頭,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東邊是新城區,圍繞著樊城廣場新建了不少酒樓、商鋪和客棧和街道,襄陽銀行和批發市場就在這裏,濱江大道沿著河岸圈了好大一塊土地,這裏還新建了一個碼頭。
濱江路的別墅區,廣場的商業區,寬敞的水泥路,嶄新的磚瓦房,石凳,綠化帶,坐在四輪敞篷車上的老爺小姐,讓樊城新區顯得年輕而富有魅力,迎來了四方客商來這裏做生意。這裏的人精神麵貌也和別處不同,似乎更加自信,更有朝氣,張平作解說的時候也是一股與有榮焉的驕傲感,這些都是這一兩年建好的,放在以前那都是不可想象的。
濱江別墅區的中心是一座林園,是劉丹仿造蘇州林園設計的,景色簡潔古樸,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勝,而以自然為美。不矯揉造作,不亡加雕飾,不露斧鑿痕跡;表現得法,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風景。
這裏還修築了一個文殊院,供奉文殊菩薩。俗話說:“世上好言佛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其實也不能說是僧人把天下名山都占了。曆史上許多原本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正是經悲心切願、勵誌修道的僧人們篳路襤褸,開拓經營,建寺立塔,鑿井引水,開路修橋,植樹造林,最終成為莊嚴道場、人間淨土。
開山的大和尚帶領一幫弟子修建廟宇的時候,一般都是選擇人煙稀少的無主之地,這裏沒人要啊。隻要這個大和尚有道行,名聲就會傳開,就會有人來禮敬皈依,漸漸來的人多了,就會形成一個集市,原來的荒山也就成為名山,這就是名人效應。
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修行是有大功德的,寺院也就成為功德所聚,真正道行高的和尚能改變一個地方的地水火風,當然風水也就能轉好。原來的少林寺,後來的南華寺都是這樣。
襄陽附近的武當山劉丹沒有去禍害它,想留給後麵的張三豐作道場。現在的武當山名聲不顯,要等到唐朝之後才逐漸傳開。後世有人說武當山的祖師是東周的函穀關令尹喜,就是請老子留下五千言的那位,這就有點牽強附會了,肯定是道士們瞎編的。
別墅區再延伸下去就是大學校區了,這裏集中了襄陽所有的學校,國學館、襄陽軍政大學、襄陽政法大學和襄陽師範學校。錢鳳最後來到國學院等幾所學校參觀,錢鳳也是出生寒門,屢次被士族排擠,一身才學無用武之地,幸好通過同郡的王充介紹進了王敦的幕府,辟為參軍,委以重任。這次參觀軍政學院和政法大學,也為劉家的膽識所折服。自魏晉以來想要上位者都需要得到士族世家的支持,否則根本成不了事。沒想到劉家能夠竟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不依靠士族而自成體係,把士族壓製下來,不得不讓人佩服。
自東漢後期,選士惟士族閥門,世家大族的子弟在察舉、征辟中可以“平流進取,坐致公卿”。曹魏時期創行的“九品中正製”也同樣保證了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權,故自魏晉以來,仕者多世家。但是,不管他們是依借政治、軍事起家,還是憑借儒學經術成為儒家高門世族,文化活動是其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家族成員的良好教育和文化成就,不但可以提高家族的聲譽,而且還對世家大族的入仕和升遷具有直接作用。因此,世家大族需要借助家族學術的傳承與族中子弟的培養,來保證家族的人在政治上得享高位,以提高家族聲譽,保持家族勢力長盛不衰。
蓋因有累世經學,而有累世公卿,學業與門第,乃是相因相成。自有門第,於是乃有累世之學業而別成門第家學。因此,注重教育以及用儒家理論來修身齊家,便成為漢魏之際中原地區世家大族保持門第的需要,賦詩作畫和各種技藝更是當時中原上層社會人士交往的重要手段。中原世家大族具有文化上的優勢,就會在社會交往中較為有利,同時也有利於家族社會影響的擴大。
在對本族子弟教育的同時,他們還開帳授徒,以擴大影響,提高門第威望。如郭躬“講授徒眾常數百人”;鍾皓世善刑律,“避隱密山,以詩律教授門徒千餘人”;陳寔隱居荊山,設館授徒,遠近的士人都以他為宗師,如名士荀爽、賈彪、韓融、王烈、李膺等都受教於陳寔,其去世時,“海內赴者三萬餘人,製衰麻者以百數”。可以想象陳寔所授生徒之多。當時的中原地區是士人遊學的首選之地,中原地區的世家名人則是士人從師的首選之人。不管中原地區的這些世家大族傳經講學的目的如何,這些求學者學成歸去,或者研究學術,或者還鄉教授,客觀上帶動了其他地區的文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