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進入修道院(求收藏,推薦票,感謝大家)

字數:4379   加入書籤

A+A-


                      梅根夫人是修道院的主要讚助者之一,修道院最大的幾棟建物,牆上銘文記錄她的慷慨善行跟畫像。

    圖像中,梅根夫人帶著白色頭巾,上麵有天使賜下祝福光環。

    這樣的貴人身份足夠讓修道院副院長親自接見。

    布蘭跟阿爾貝來此前,便先換上修道院的童裝,但還沒“剃發”,這舉動要由教士來。

    穿過多道長廊跟院落,眾人進入一棟高級教士的獨立居所。正副院長的居所為於中心處,高處正是鍾樓所在。

    周邊布置的十分簡潔雅致,除了樓層寬闊,細長石柱跟繁密植物外,沒什麽特別之處。

    樓下門房緩緩打開,一位年輕教士出來引路,一樓的一間房間內,一位行動遲緩的老者坐等他們。

    “富蘭克林”,這位老副院長的教名。

    他的牙齒都已經掉光,皮膚老垂,雙目無神,有一眼視力已經嚴重退化,這是夜裏博覽群書的後遺症。

    無論跟他從那一方麵交談,最後定是以神學結尾。

    現年七十歲,靠著資曆才熬到這個位子,他說話時口齒不清,總是把拉丁語跟帶有地方口音的意大利語交雜一起,口音極重,哪怕布蘭很認真聽,也沒完全聽懂。

    不過用口說出的“世俗語言”往往會引發歧義,這時便要借助其他外物輔助,一位跟隨梅根夫人同行的管家,在夫人眼神下,拿出一口小黑盒,裏麵有一具隱隱發出亮光的純金十字架。

    這樣虔誠的心意足可。

    “以此敬獻修道院,信主得永世。”管家低著頭恭敬道。

    “你的善行將被傳記。”富蘭克林也雙手展開,很虔誠的收下。

    事實上,他真是極度勤勞且富含愛心的教士,他救助了上百位孤兒,善行還曾被前任教宗寫記在“宗座敕令”,通行諸地教會,是一位死後有可能“追勳”的教士,這是僅次於“封聖”的榮譽表彰。

    “殘疾之人,曾蒙愛憐,身得痊愈,罪得赦免……”

    分不清是哪裏來詩歌聖音,透過縫隙窗口而入,使牆麵上跟天花板的各種神聖人物畫,好像活了過來,那一雙雙眼珠正盯著自己。

    習慣追逐金錢與權力的梅根夫人,並不喜歡這種太靠近神的地方,當然,要是她死後的靈魂能進入這種地方,肯定歡喜不已。

    又交談幾句,梅根便要離去。

    阿爾貝眼中含淚拉著祖母,但還是被強製鬆開,木門一開一關間,隻留下兩位孩子跟副院長,還有一位正在抄寫經文的教士。

    抄寫教士臉上沒有表情,他們禁絕情感,阿爾貝特別害怕這感覺。

    副院長室不大,全都是書,八成書本封麵都是拉丁文字寫成,布蘭眼光一掃,這些書都是經過時間長河洗禮,證明地位的必備款書籍。

    布蘭神學曾受過西蒙的指導過,足夠應付這裏的學業。

    從ae1130年後,“大學”這種培養官吏的組織據點,從法蘭克帝國首都“巴黎”出現。

    此前知識被教會掌控著,哪怕很多大貴族,終其一生,那雙手也隻能寫出自己的名字跟教名。

    許多貴族認為這夠了,他們是主人,會寫名字便能在羊皮文書上署名,發布法令,拿到臭烘烘的領民每年上繳的財富。

    大學出現後,大量官僚非經教會而出,他們被王室貴族提拔,忠於王更勝於主,形成對教會及莊園領主的另類挑戰。

    修道院也從此時開始擔負教育職能,培養更多世俗人才輔助教廷,此舉提到了部份識字率。

    目前這座修道院內的學生共二十八人,有富商,貴族,騎士,甚至平民家庭。再加上布蘭跟阿爾貝,今日後將至三十人。

    “叩叩。”

    隨著木門再一次開掩,一位曾是理發匠的中年修士拿著剪刀跟相關工具進入。

    富蘭克林還沒開口,布蘭便先拉著阿爾貝跪下,並說出一了段讚美祈求賜福的句子。

    “由衷讚美主……”

    相關流程布蘭早就記清,他發出的聖歌聲音簡潔有力。臉上還帶虔誠表情,聲音大到差點破聲。

    聰明的孩子總是討人喜歡,富蘭克林聽完,還回念一段字句賜福兩個孩童,並伸手摸了摸布蘭頭頂,給予長者祝福。

    接著兩人被帶離副院長室,到了修道院院中的一處人工湖麵,湖麵清澈,於此行“剪發禮”。

    鋒利的銀剪刀一閃一閃,發絲盡散,象征“煩惱”與“”離身。

    剪發禮完後,會再澆灌聖水洗身等等數道手序。

    剪發禮起源於“羅馬帝國時代”,這是當時奴隸的發型,本用以避免奴隸逃跑,後來無意間成為修士頭型,代表自願成為“神仆”。

    剪發禮隻在男修士身上實施,女修士則隻“披著頭巾蓋頭”即可,同時男女不共處。

    早期是不分性別合居的,甚至普通教士也能“婚配生子”,但隨著時代變遷,戒律增多,如今已不能如此,但真有困難時,可互相短暫供給食宿,幫忙異性修士。

    光明教的教士頭經過演化留有幾種,布蘭跟阿爾貝將被剪施的頭型叫“聖彼得頭”。

    這是某任教宗傳下來的發行。

    此頭發形態為“地中海”,鬢角不留,後發推高,再戴著木製十字架形態示人。

    聖彼得頭常見於意大利半島跟羅馬教廷,還有地中海沿岸的教士身上。

    要是在遙遠北境--英倫三島的別稱,那就留“聖喬治頭”。

    此頭留有鬢角,後發也不推高,聖喬治是貴族出身,曾在愛爾蘭地區“屠滅惡龍”,所以也同布蘭高祖父那般,都有“屠龍者”稱號。

    受屠龍者影響,英倫地區的教士,現今對於“武術”還列為必修課。

    他們同西歐伊比利亞半島,奉信苦行,生活節儉的“聖伯哥騎士團”,常被拿來比較。

    教士中最善騎馬者(英倫教士),

    騎士中最會念經者(聖伯哥騎士團)。

    現今存世的騎士團不少,無法繼承家業的小騎士家庭男性,做夢都想進入以下四種騎士團。

    聖伯哥騎士(伊比利亞),

    醫院騎士(意大利),

    聖殿騎士(意大利),

    利沃尼亞騎士(巴伐利亞),

    他們合稱光明世界四大騎士團,拱衛聖十字榮耀。

    弱勢的教宗,要看樞機會議臉色,膽小的君主則會被權臣左右。

    曾有貴族討論,光明世界最強大的存在,是何形式。

    有貴族醉酒醉答,“握四大騎士團,稱羅馬皇帝,扶廢教宗,對外聖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