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科舉製”出爐,知識產權要付費!

字數:7363   加入書籤

A+A-




    玄武廟雷擊事件的真相,終於水落石出,算是解決了。小昏侯既然不再追究,此事便也過了。

    接下來也是該把新製,解決掉了。

    “眾卿,今日大午朝,要把新製方案敲定。孔卿,你可有上奏?”

    項燕然問道。

    “臣有奏。

    臣率丞相府,草擬了一份新製方案,建議采取‘中正製’:

    以我大楚皇朝一名德高望重的大儒,為中正官,以保證不偏不倚。

    由中正官,在整個大楚百郡遴選人才,舉薦參加殿試,出仕為官、吏。”

    孔寒友遞上一份奏章,立刻說道。

    他深思熟慮的醞釀許久,依然覺得“中正製”最為穩妥,才能讓更多的儒生被舉薦上來,參與朝政。

    這一次,因為謝胡雍前丞相的前車之鑒,“由王侯、二千石高官舉薦出仕的歲舉製”已經被推翻,也沒有門閥勳貴派官員站出來,反對這“中正製”。

    門閥勳貴派也認栽了。

    行!

    中正製就中正製吧!

    但是,爭鬥並未停止。

    就算采用新製,也要保證門閥勳貴派的利益,不能被儒派給一鍋端的拿走。

    關鍵,在於中正官的人選。

    立刻有門閥派的朝臣站出來,道:“小臣,推薦監察百官的禦史大夫王肅大人,為中正官。

    禦史大夫身負監察百官之任,不偏不倚,方能公正不阿!換其他人,可未必能保證公正。”

    “臣等附議。”

    門閥派的眾官員們紛紛發聲。

    隻要門閥派的新領袖,王肅大人掌握著舉薦權,依然能夠保住門閥勳貴派的利益。

    “且慢!”

    立刻有一名禦史跳出來,“丞相孔大人,乃是百官之首,為朝廷選才,他才是更合適的中正官人選!”

    “不妥,丞相大人身為百官之首,已經有每年考核提拔底層百官的大權。豈能再為中正官,舉薦舉子入仕?”

    “禦史大夫也不行,身為監察官。若是舉薦官員入仕,這很容易帶來舞弊!”

    “還是選一位在野的大儒,出任中正官,比較合適!”

    眼看短暫平靜下來的朝堂,頓時又吵鬧成了一鍋沸粥。

    兩派官員各抒己見,麵紅耳赤,不願相讓。

    這一爭吵,便是近一個時辰的時間。

    中正官的舉薦權力太大,兩派顯然都不肯放棄。

    楚天秀都在打哈欠,他在殿內站久了,昏昏欲困。

    這朝堂之爭,聽的是無聊透頂啊!

    你說他們兩派爭的都是個什麽勁,無非都是想把自己人舉薦上去而已,哪個是真心為大楚皇朝著想的?!

    楚天秀尋思著要不要站出來,要不要幹脆把後世執行了兩千年的“科舉製”拿出來?

    科舉製那可是兩千年的大神器,否則也不會任憑唐、宋、元、明、清這些皇朝不停的更替,卻每個朝代依然施行科舉。

    不過,想了想。

    他要是把“科舉製”拿出來,自己也沒撈到好處啊!

    白白貢獻一個極品方案,太虧啊!

    這可是“知識產權”,科舉製方案,可是價比真金的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是要付費的!

    誰給我付費啊?

    皇帝?

    儒派的孔寒友?

    門閥勳貴派的王肅大人?

    找誰來為科舉製方案,支付這筆“知識產權”費用呢?

    楚天秀心頭腹誹著,還是忍住了沒說。沒撈到好處之前,肯定是不能把這大招放出來。

    ...

    眼看,都已經是傍晚時分,依然未能爭出一個合適的結果。

    中正官的權力極大,必須有一個穩妥的,眾臣都認可的方案才行。最大的難點,就是兩派官員都想要拿到這個位置。

    門閥勳貴派已經損失了執行六七十年的“歲舉製”特權,自然不肯在中正官上退讓。

    皇帝項燕然都無奈了。

    他也不能太傷了眾門閥老臣的心,還是要穩妥點——最起碼,需要門閥派係官員們主動點頭同意,就像謝胡雍自己主動提出辭官一樣,他這皇帝順勢答應下來。

    而不是皇帝,強行逼迫他們點頭。

    這眼看著已經落日時分,難道又這樣毫無結果,要等待下一次大午朝?!

    不行。

    還是得一鼓作氣,抓緊把新製方案給敲定。

    這是庚子新政,第一個大改革。

    否則拖拖拉拉,又是小半個月,朝廷諸多政務都要被耽擱了。

    “眾卿商議半日,已經頗為疲倦,且在宮內用晚膳,稍事歇息,一個時辰之後再上朝,繼續商議。

    今晚不把新方案敲定了,縱然是到了深夜,也不得退朝!”

    項燕然道。

    他也要去吃點東西,墊一下肚子。

    讓眾臣在宮裏吃個飯,回頭再繼續敲定新製。

    ...

    眾王侯、朝臣們聽了,都傻眼了。

    留在宮裏吃飯,吃完飯,繼續搞?

    這可是從未有過的先例。

    看來皇上是真鐵了心,非要今晚,把新製給拿出一個方案。否則不放他們回家了。

    “用膳、用膳吧!”

    “吃飽喝足,才有氣力爭吵。”

    丞相孔寒友道。

    眾朝臣們無奈了。

    很快,皇宮裏的禦膳房端來飯菜佳肴。宮裏人多,晚膳都是早就準備好的,給各個後宮準備的。

    現在,先端來給大臣們享用了。

    楚天秀晃晃悠悠,來到孔寒友旁邊坐下。

    孔寒友正要用膳,看到小昏侯居然主動過來搭訕,必有所圖,不由笑道:“哎呦,小侯爺,這是何事賜教?”

    “孔大人,可記得我之前提給你們的第三份協議?

    隻要你肯簽,我給你支個大招,保你們儒生,從此以後大量入朝,占個七八成是毫無問題,門閥勳貴派絕對擋不住。”

    楚天秀低聲道。

    孔寒友目光異色,沉默良久。

    前麵兩份協議,“董賢良欠下人情、助小昏侯成為新製第一任主考官”,已經被小昏侯給拿走了。

    中正官是舉薦人,並非主考官。

    這主考官一直都是皇帝親自擔任,新製未敲定之前,孔寒友也沒有提這事情。

    第三份協議,卻是讓小昏侯成為儒派的名義“副教主”...這個副教主的位置,有些荒唐,有名無實,近似於副領袖吧。

    “哦,真有這等妙招?”

    孔寒友懷疑道。

    要是小昏侯,真能讓天下無數儒生進入朝堂,占七八成的人數,這對儒家乃是不世奇功,讓小昏侯成為名義副領袖倒也不是不行。

    可有這樣的妙招嗎?

    “當然有!”

    楚天秀立刻道。

    “說來聽聽!”

    孔寒友道。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孔大人聽了,要是覺得我這一招不值,一句話,我當場把這份協議退給你。我小昏侯說話算話,童叟無欺。”

    楚天秀笑道。

    孔寒友目光閃動,袖內露出一張早就準備好的第三份協議。一直帶著,以備不時之需。

    他倒不怕小昏侯欺騙他。

    真要翻臉,身為大楚主相的他,手握朝政大權,還是有很多辦法對付小昏侯的。

    這不是不能。

    而是值不值得去翻臉的問題。

    再說,他孔寒友才是天下儒派領袖,他要是不認賬,小昏侯拿了“副教主”的協議也沒用。

    “孔大人,你提議‘科舉製’。允許天下賢能者,自薦參加朝廷的考試,無需公卿、郡守大臣推薦出仕,中正官什麽的就更算了。

    天下讀書人,你們儒生至少占了九成以上,隻要人人都有資格自舉。你們一擁而上,還怕在殿試,考不贏那些門閥士子?

    你們儒生占了九成的人數,要是還考不贏,那也沒臉提什麽出仕為官!對吧!”

    楚天秀接過這第三份協議,附耳嘀咕了幾句。

    孔寒友臉色一變,眼皮猛跳。

    自薦?!

    小昏侯,這是瘋了吧!

    小昏侯是自薦出仕,所以他覺得天下讀書人皆可自薦?!

    但是...這的確是大猛招啊!

    不是一般的猛,是超級猛。

    這是釜底抽薪,徹底廢了門閥勳貴派,讓儒派大舉入朝。

    儒生雖然底層,出身微寒...可就是人多勢眾啊!

    天下讀書人,儒生占了九成,那是往少裏說了。

    光是這金陵城,就多達數千名儒生,一個個都是嗷嗷待哺,望眼欲穿,卻無法被舉薦,無法出仕。

    要是把整個大楚皇朝百郡、千縣,難以計數的私塾的儒生都算上,十萬名儒生那都是少算了。

    十萬儒生一湧而上,自薦赴考,人才濟濟,絕對把門閥勳貴派給淹沒了。

    他孔寒友隻是從裏麵挑出董賢良、晁方正這樣的頂尖儒生為弟子,便輕易就壓製了門閥眾士子。

    如果能施行“科舉製”,儒家必定大興!

    讓小昏侯成為儒派的副教主,那也是可以接受的。

    孔寒友興奮的顫栗。

    但他還是有顧慮,壓低了聲音道:“妙是妙,可是門閥勳貴派那邊,會答應嗎?這對他們相當不利,他們要是反對自薦,這科舉製也不行啊!”

    “這個交給我,我去說服王肅!不但讓他同意,還會大力支持。”

    楚天秀拍了拍胸脯。

    一個“科舉製”方案,同時賣給儒派和門閥勳貴派兩家。

    甚至再賣給皇上,讓皇上也付一筆費用。

    三家一起付費,少一家都不行。

    他小昏侯吃飽喝足,那才叫,“大楚皇朝人人都無比尊重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