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奪嫡(三)
字數:10089 加入書籤
而公元五百九十三年、隋朝開皇十三年,聯合前北周千金公主、下嫁突厥可汗為可敦的大義公主宇文女貞挑動突厥亂隋亦是阿姮滅隋複仇大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大義公主宇文女貞原是北周趙王宇文昭之女,起初在北周被封為千金公主和親下嫁於東突厥沙缽略可汗。後來北周為隋帝楊堅所取代之後,千金公主宇文女貞被隋帝楊堅賜姓楊、改名大義公主,意在命宇文女貞“深明大義”改為隋朝公主,代表隋朝利益繼續和親突厥,使得已淪為亡國公主的宇文女貞無奈屈服。
但其實,正如宇文女貞之名一般——宇文女貞之名得於植物女貞子,而女貞的花語就是永遠不變的愛,一如宇文女貞對周朝家國和所在乎的愛人家人故國永遠不變的愛——她宇文女貞心中仍是忠於舊朝北周、心中深恨滅國仇人楊堅。在這一點上,曾經的周朝千金公主宇文女貞和曾經的陳朝鎮國長寧公主阿姮是如此的相似——隋朝都是她們的滅國仇人,她們都深恨亡國宿敵楊堅!
正是因為宇文女貞與阿姮同為亡國公主、同樣對於舊日家國所愛深情,所以二人在今年一次宇文女貞恰好隨其丈夫沙缽略可汗進京朝見、阿姮恰好隨楊廣入京述職時在長安城中偶遇而惺惺相惜結識,結為好友,在一番驚喜洽談後決意共同挑動突厥亂隋。
而這一次,恰好時機來了。隋帝楊堅在滅了陳朝之後,以陳叔寶屏風賜突厥大義公主宇文女貞。可是大義公主宇文女貞以其故國周朝宗國之覆,心常不平,書屏風,為詩敘陳亡以自寄亡國傷情。
隋帝楊堅知道之後,聞而惡之,禮賜漸薄。
彭公劉昶先尚周公主,流人楊欽亡入突厥,詐言劉昶欲與其妻作亂攻隋,遣楊欽來密告大義公主,發兵擾邊。都藍可汗信之,乃不修職貢,頗為邊患。
對此突厥邊患,隋帝楊堅派遣車騎將軍長孫晟使於突厥,微觀察之。
這車騎將軍長孫晟可是大名鼎鼎的隋朝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北魏上黨文宣王長孫稚曾孫、北周開府儀同三司長孫兕第三子。這長孫晟生性聰慧,涉獵書史,擅長騎射。在北周時期,僅任司衛上士、奉車都尉。隋朝建立後,曆任儀同三司、左勳衛驃騎將軍、左領軍將軍、右驍衛將軍等職。他受隋朝兩代皇帝重用,多次奉命出使突厥,在同突厥交往的二十餘年中,雖未指揮過大的作戰,但憑其出眾的謀略,為分化瓦解突厥,保持隋朝北境安寧、促進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貢獻。而這長孫晟一雙優秀而著名的子女就是未來大唐名相長孫無忌和唐太宗李世民的文德皇後長孫觀音。
話說回來,這大義公主宇文女貞見到長孫晟之後,言辭不遜,又遣所私胡人安遂迦與楊欽計議,扇惑都藍可汗,企圖實現和阿姮的南北夾擊反隋之策。
待長孫晟至京師,具以狀聞,令隋帝楊堅深為忌憚不悅。於是楊堅派遣長孫晟千萬索要楊欽,可都藍可汗卻是不與,而是和長孫晟說:“檢校客內無此色人。”
於是長孫晟就賄賂其達官,知楊欽所在。是夜,掩獲楊欽,以示都藍可汗。
這長孫晟不愧是睿智無雙的大外交家,他不僅用計抓獲了被都藍可汗扣押的楊欽,還揭發了都藍可汗的後母、此時繼娶的大義公主宇文女貞與其他男子私通之事,令國人大以為恥、牢牢抓住了大義公主宇文女貞的把柄令都藍可汗蒙羞大怒。
於是在長孫晟的這雙重施壓之下,都藍可汗不得不抓起安遂迦等人交給長孫晟。
對此,隋帝楊堅大喜,加授長孫晟為開府儀同三司,仍遣入突厥廢大義公主宇文女貞。
當初楊堅取代北周時,幾乎把周朝宇文氏的皇族屠戮殆盡,之所以留宇文女貞一命不過是利用她繼續和親突厥而已。而既然當今大義公主宇文女貞已生反意,那這“大義公主”於隋朝而言再無大義意義、反而成心腹大患了,故而楊堅已經下定除去已生反對敵意的大義公主宇文女貞了。
此時,內史侍郎裴矩請說都藍可汗使殺公主。時處羅侯之子染幹,號突利可汗,居北方,遣使求婚於隋朝,而對於此,隋帝楊堅想到讓突厥人自相殘殺以借刀殺宇文女貞的方法,派裴矩和突利可汗說:“當殺大義公主,乃許婚。”
突利可汗回來之後向堂兄都藍可汗進讒言說隋朝對他們突厥大怒就是因為大義公主宇文女貞挑唆反隋,於是都藍因此發怒,為了自身利益殺了大義公主宇文女貞,更表請婚,朝議將許之。
對於此突厥變故,長孫晟則向隋帝楊堅進言說:“臣觀雍虞閭反覆無信,直以與玷厥有隙,所以欲依倚國家,雖與為婚,終當叛去。今若得尚公主,承藉威靈,玷厥、染幹必受其征發。強而更反,後恐難圖。且染幹者,處羅侯之子,素有誠款,於今兩代,前乞通婚,不如許之,招令南徙,兵少力弱,易可撫馴,使敵雍虞閭以為邊捍。”
對此,隋帝楊堅則言:“善。”複遣長孫晟慰諭染幹,許尚公主,對而今對他大隋曾經獻身突厥卻而今毫無利用價值的原北周千金公主宇文女貞、而今“大義公主楊女貞”隨意擅殺、棄之如敝履、毫無憐憫感激而隻如輕輕燒了一片枯葉一般雲淡風輕、毫無所謂。
而當大義公主宇文女貞調動都藍可汗反隋敗露後而反被都藍可汗所殺之後的一個月,在揚州的阿姮則收到宇文女貞死前托付心腹侍女不遠萬裏從突厥草原送來的一方染血絲帕。看到這方上次阿姮與宇文女貞相見於長安時阿姮贈予宇文女貞的這方江南絲帕上染紅的鮮血泣不成聲、更緊緊攥緊了自己腰間佩戴的瓊花香囊而痛不欲生、百感交集——看到這方絲帕,阿姮明白了宇文女貞在突厥臨死前將與阿姮共同的未遂亡隋複仇願望托付給她了!阿姮更是痛惜悲傷那樣鮮妍美好、無私為周隋和親奉獻一生的英勇女子宇文女貞竟然最後落得慘死下場!
阿姮雖然隻和宇文女貞見過一麵,可那一麵,阿姮卻是此生不忘。
此時的男權社會,所有朝堂叱吒、政治翻湧盡是男人的風雲天下,而在這當中,女子的存在總是被刻意掩蓋忽視、輕易否定,甚至連名字都根本沒有,隻有一個冷冰無情的姓氏。尤其在這政治權力中心的皇室,在這唐朝之前,同為皇家血脈的公主連記名立傳的資格都沒有,甚至世人隻知道皇帝有多少兒子親王而不知有幾個女兒公主。但往往,在這些皇家公主之中,根本不乏心智才幹遠勝於男子的女子公主,而北周的千金公主宇文女貞與南陳的鎮國長寧公主陳姮便是最好的典型代表。
阿姮猶記得,那一日長安初雪,她走在長安的街道上靜賞著漫天飛雪,卻是當時偶遇的一身突厥服飾、異域打扮而眉目俊秀、氣質超凡的宇文女貞一眼就吸引了阿姮的目光。此時,阿姮並不知道她就是突厥可賀敦、大義公主宇文女貞,但阿姮從她那一雙別樣深沉翻湧又無限堅毅複雜、似有無盡故事的寒星美目之中一眼就知道她一定是一位與自己一樣有著對隋朝有滅國之仇的北周亡國公主——因為從她那會說話的眼裏,阿姮分明看到了和自己眼中一樣的特殊與情感。
或許是緣分吧,對麵的宇文女貞看到阿姮也不約而同地和阿姮一起走向彼此。命運緣際中,兩位對舊國念念不忘的亡國公主一見如故、互訴衷腸,在長安的漫天飛雪中暢談一日以訴盡彼此命運際遇與家國衷腸。
正是因為宇文女貞與阿姮相似的亡國命運與家國忠情,使她們特別能理解彼此、完全能知道彼此對故國舊日地喜怒哀樂、對共同的滅隋計劃一拍即合!
在阿姮和宇文女貞訴說完自己身為大陳鎮國長寧公主的曲折前事和與楊廣的特殊愛恨之後,讓阿姮曾經的家國曆史在她的敘述中再活了一遍。宇文女貞聽完阿姮的經曆唏噓感慨不已,於是便娓娓道來了亦讓阿姮無限悲歎感慨的她宇文女貞的曲折一生。
她的身份是北周的千金公主、隋朝大義公主,同時也是突厥汗國的可賀敦,而她用她柔弱的身軀,指揮著突厥人與隋朝的展開了十餘年的較量。
她的一生,如此屈辱曲折又如此起落傳奇:
她當年身為北周趙王宇文招的女兒,本該是無憂無慮的貴族郡主,可身為北周武帝宇文邕的侄女,她偏偏被選中封為千金公主和親突厥。
而當時千金公主宇文女貞北周所處時代像三國一樣,“北周—南陳—北齊”三足鼎立,而北邊受到強大的草原民族突厥的威脅。戰爭一觸即發,本該“社稷依明主”卻隻能“安危托婦人”。在這樣一個戰亂紛飛的年代,人們很容易生出一種飄渺虛妄之感,而千金公主宇文女貞經曆了國破家亡,更深切地感受到世事的變幻莫測,進而生出榮華難守的無常觀。
她的堂兄周宣帝宇文贇即位後荒淫無度,為了緩和同突厥的關係,便將她嫁給了突厥的沙伯略可汗。遠嫁突厥,非千金公主本意,“太平若為將軍定,何許紅顏苦邊疆”內心的苦楚可想而知!但再無奈,為了家國大義,她也不得不遠嫁突厥。
但她一開始還是幸福的。沙缽略可汗對她寵愛有加,百依百順,此時的她已經忘記了思鄉離別之苦、還想著效仿當年明妃王昭君為北周和突厥的和平奉獻一生。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她宇文女貞遠嫁到突厥第二年,作為外戚的楊堅篡奪了北周的帝位,建立隋朝。
為了鞏固王朝統治,楊堅大肆屠殺北周皇族、斬草除根,下令將北周太祖宇文泰、閔帝宇文覺、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贇的子孫一網打盡,全部砍頭滅族。隋帝楊堅先後共誅殺北周幾任皇帝及宇文氏宗族子孫有姓名留於史書者凡六十三人,他們每家被滅門的人數,史無記載,粗略估計,至少是這個數字的十幾倍或幾十倍,其中便包括她宇文女貞的父親趙王宇文招全族。
當時年僅十八歲的千金公主宇文女貞和後來舉國被隋朝所滅的阿姮一樣,深切體會到了國破家亡的痛苦!她恨楊堅,切齒的恨,讓她瞬間失去了所有的一切。她要讓楊堅血債血還,從此便走上了一條瘋狂的複仇不歸路。
直到這一日宇文女貞遇到了同樣與自己一樣對隋朝有亡國大恨的原陳朝鎮國長寧公主阿姮,她的複仇心誌才有了共鳴。
不過,悲歎於宇文女貞如此悲慘的和親命運,阿姮忽然感激慶幸當年自己的父皇陳頊和母後柳敬言是有多愛自己,他們無論如何不願意把自己當做和親棋子、政治工具而隻願護她一生真心幸福!
當年沙缽略可汗可汗看到愛妻千金公主宇文女貞悲痛欲絕,便決定舉國之兵四十餘萬討伐隋朝,替公主複仇。突厥於公元五百八十二年、隋朝開皇二年正式與隋朝宣戰。此時的隋朝發生了尉遲迥、司馬消難、王謙的三方叛亂,楊堅正全力以赴對於內亂,對於突厥並未加設防,突厥軍隊勢如破竹,逼近長安城,勝利似乎也越來越近了。
楊堅這才手忙腳亂,好在當時的長孫晟足智多謀,麵對突厥大軍,奏議楊堅用離間計挑動突厥各部,最終令沙缽略可汗的政治聯盟土崩瓦解,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最後兵退長安。
經過幾次戰鬥,加上突厥內部戰亂不已,沙缽略可汗處境日益困窘,雖然她千金公主宇文女貞此時還不到二十歲,可她自幼博覽群書,又見慣了宮廷內部的明爭暗鬥,自然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丈夫麵對的是怎樣的絕境。為了幫丈夫盡早脫離險境,她隻好委曲求全,暫時將國仇家恨放在一邊。
於是,她宇文女貞便開始了曲線複仇。先是她的丈夫沙缽略可汗派人到隋朝進貢,以示修好;然後她千金公主宇文女貞本人上書隋帝楊堅,假意說自己雖然是大周的公主,卻敬佩楊堅的聖明,希望能把自己的姓氏“宇文”改為“楊”,還請求楊堅能像對待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對待自己。
隋帝楊堅其實此時也被和突厥的戰爭搞得焦頭爛額,見突厥可汗示好,於是順水推舟同意和好,還答應了她宇文女貞的請求,賜其楊姓,把其封號千金公主改封為大義公主,希望她深明大義,為隋和突厥安定做出貢獻。
或許楊堅真的希望邊境從此再無戰爭。但是,她千金公主宇文女貞豈會善罷甘休,這隻是暫時的隱忍而已,她和阿姮一樣日日對複國的國仇家恨念念不忘。
於是她千金公主宇文女貞派人四處暗訪,終於在一個窮僻之處找到了一位幸存的北周皇族宇文氏的皇子。為了實現複國夢,她暗中在沙漠裏建立了一個秘密基地,組織了一支精銳部隊,隻待有一天能夠攻入中原,滅了楊堅,重新光複北周王朝。
可就在大義公主宇文女貞的計劃逐步展開的時候,她的丈夫沙缽略可汗突然病死了。按照當時突厥風俗,她不得不轉嫁給繼位的葉護可汗。可沒多久,葉護可汗也去世了,她又轉嫁給繼位的都藍可汗。
當時這一切,對前進的宇文女貞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她又不得不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可她早已麻木,她的心裏隻有複仇。好在三位可汗都垂青於她,為了她,不斷地發動對隋朝的戰爭。楊堅終於認識到了這個女人的可怕,可是卻毫無辦法,隻能兵戎相見。楊堅這才見識了一個女人的厲害,不知道他是否後悔殺了那麽的宇文皇室成員?
在阿姮與宇文女貞這般互訴衷腸後,她們二位亡國公主更是深深彼此憐惜了然,一拍即合地結為南北夾擊的反隋利益聯盟!
到後來,直至公元五百八十九年、隋朝開皇九年,隋朝平定南陳,統一天下,楊堅終於騰出手來想除掉她宇文女貞,解決這個隨時能挑起突厥和隋朝戰爭的隱患。
此時對於楊堅的機會終於來了。統治突厥北方的突利可汗為了爭取隋朝的支持,請求楊堅賜婚。可楊堅說,賜婚沒問題,但要先殺了大義公主宇文女貞!
突利可汗明白,這麽多年來,千金公主宇文女貞在突厥傳授漢族文化,教會突厥人修築房屋、製作陶器,在突厥民眾中擁有很高的聲譽,想殺大義公主宇文女貞談何容易?
隋帝楊堅便派長孫晟出使突厥,協助突利可汗殺死千金公主,為了找個名正言順的理由殺死大義公主,他們買通了大義公主的仆人,竟然發現了一個驚天秘密——大義公主與安遂加的小官私通。於是他們派人四處散布大義公主私通的醜事,消息慢慢地傳到了大義公主的丈夫都藍可汗的耳朵裏。為了讓都藍下定決心殺了千金公主宇文女貞,長孫晟又挑選了四位絕色美女獻給都藍可汗,都藍可汗終於動心,下詔殺死了公主。
可憐此時年僅三十三歲的大義公主宇文女貞最終客死他鄉!
出塞遠嫁、國破家亡、數次改嫁、客死他鄉,不得不說,千金公主宇文女貞的一生實在悲慘。
麵對國破家亡的她沒有成為也不可能成為王昭君,而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從某種程度上說,隋朝與突厥十幾年的戰爭就是一個女人宇文女貞和一個男人楊堅的戰爭。
千金公主宇文女貞對隋朝的複仇失敗了,魂斷突厥草原,帶著遺憾帶著仇恨離開了這個讓她毫無眷戀的世界。臨死之前,她對著故國大周的方向深情叩拜以示一生對故國念念不忘、忠情不死,她同時把寫有自己亡國恨詩的血帕不遠萬裏地從突厥傳給遠在江南揚州的阿姮來寄托她未遂的滅隋複仇之恨!
可是當時的宇文女貞和楊堅都不曾想到,他楊堅踩踏著宇文皇室和陳朝皇室鮮血建立的大隋王朝,在二十五年後,竟也是灰飛煙滅。
隻可惜,最後的最後的結局,依靠突厥勢力滅隋複仇的宇文女貞複仇失敗了,而阿姮通過毀滅至愛楊廣而顛覆大隋的複仇才最終成功。
那一日,長安初雪中,宇文女貞和阿姮說過的這句話,阿姮此生不忘,“世人史書都忽略我們女子作為和失敗的弱勢群體,可縱使我們是女子、是失敗一方、是不為關注的弱勢群體,在這曆史大勢、命運大流之中,無論能不能改天換命,我們至少有我們自己的作為與擔當!我們至少要不負自己、問心無悔、不愧舊國!身為亡國公主如何?我們自有作為,自有擔當,無愧天地,無愧家國,無愧祖宗!”
阿姮此時緊緊攥著宇文女貞死前向她托付的染血絲帕,仿佛她那英武俊秀、勇毅深情的美目盼兮、巧笑倩兮還躍然在目,可她卻永遠帶著此生未了的、轉而托付給她的國仇家恨永遠含恨離開人間了。
在宇文女貞臨死前托付給阿姮的那方染血絲帕上寫著的,正是宇文女貞在楊堅賜給她的陳朝屏風上的亡國恨詩《題屏風詩》:
題屏風詩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
榮華實難守,池台終自平。
富貴今何在?空事寫丹青。
杯酒恒無樂,弦歌詎有聲。
餘本皇家子,漂流入虜廷。
一朝睹成敗,懷抱忽縱橫。
古來共如此,非我獨申名。
惟有明君曲,偏傷遠嫁情。
這其中所有亡國公主的悲傷不平、忠義舊念阿姮全部懂得與明白!周朝公主宇文女貞對於隋朝之亡國憤恨正是陳朝公主阿姮對於隋朝之亡國憤恨!
麵對著宇文女貞死前泣血托付的亡國複仇遺願,阿姮把宇文女貞死前托付的染血絲帕塞進隨身佩戴的瓊花香囊裏,對天泣血發誓此生一定不負亡國姐妹宇文女貞複仇相托、誓死滅隋複仇!
曆史紛爭,難言對錯,總欺眾生!
而正當阿姮緊緊攥著宇文女貞臨死前托付給自己的題詩染血絲帕深深傷悼懷念宇文女貞與自己的悲慘命運、再想到自己的亡國傷痛悲傷不已時,楊廣恰好從門外走進來,慢慢抱住痛哭失聲的阿姮溫柔安慰。
可是這次楊廣的溫柔安慰非但沒有使阿姮安靜平複,反而楊廣這位親自領兵滅了她陳朝家國的滅國仇人更激發了阿姮的大怒大悲,縱使她深愛楊廣如此還是忍不住撕心裂肺地緊緊攥著裝有染滿宇文女貞殷殷鮮血的臨終絲帕的瓊花香囊悲哭厲聲質問楊廣:“太平若為將軍定,邊疆何須苦紅顏!宇文女貞為她的大周家國、為你們楊家的隋朝江山和親突厥奉獻了一生,最後就換得如此淒涼橫死的下場嗎?她忠義於她自己的周朝舊國有什麽錯?她一生深愛她的家國故親有什麽錯?天下之大、山河之廣難道就容不下她宇文女貞一條性命嗎?難道在你們男人的王圖霸業裏就要永遠理所當然地犧牲我們女人?難道我們這些公主永遠隻是任你們這些帝王將相擺布的工具棋子,有用了就拿來擺盤、沒用了就隨意丟棄生殺嗎?難道我們這些女子公主不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沒有自己獨立的幸福和追求、我們隻是你們的附庸和工具嗎?難道自古和親遠嫁女子就注定逃不了這番奉獻一生卻難逃慘死的悲劇命運、就注定如此身悲如浮萍不可定嗎?”
麵對阿姮如此質問,楊廣不得不承認阿姮所說的就是殘酷的事實,他確實無法改變,但他一時又不知道如何出言安慰阿姮,於是隻能更緊地抱住阿姮希望以自己的溫暖付出給她體貼安慰:“姮兒……”
可是看到楊廣此番無語,阿姮更是被激怒,用力掙開楊廣的懷抱,更是悲聲哽咽不已,卻突然異常內心翻湧卻表麵冷漠平靜、全身發抖:“楊廣,是不是日後有一天,若你登上了大隋帝位、你發現了我如大義公主宇文女貞一般的反隋複國之恨,你也會和你父皇楊堅一般毫不猶豫地殺了我?”
可對於阿姮此問,楊廣卻是毫無猶豫地立即果斷回應阿姮,緊緊把阿姮死死摟回懷裏,沒有一絲猶豫地給了阿姮最溫暖感動卻又最痛心不忍的問答:“不會!姮兒,我無法解答保證這世間所有女子的公平命運,但至少,對於你,我發誓過此生對你永不相欺、永不相負!或許這世間女子、和親公主多少難逃悲劇命運,但至少,我永遠會傾盡我之全力護你一生一世、至死不渝!若你真想做大義公主第二,我也絕不會對你做父皇第二。但姮兒,你不要逼我,我也希望你我二人永遠不會走到如此不可挽回的最後一步!姮兒,你永遠不要做出那樣的傻事,永遠不要離開我好不好?”
聽聞楊廣如此發自肺腑的動情之言,一瞬之間阿姮的所有心理防線被全部擊潰,無盡感動歡喜卻又無盡糾結悲傷,再繃不住表麵的堅強偽裝而隻是緊緊地攥著宇文女貞死前留下的染血絲帕和她裝有亡國仇人名字的瓊花香囊任楊廣把她緊緊抱在懷裏、絕望地失聲泣淚:“楊廣,我多希望,你恨我……”
是啊,阿姮此刻多希望她能不愛楊廣、楊廣能不愛她,可是他們彼此都做不到啊!阿姮注定此生不忘隋朝滅陳的國仇家恨,但她和楊廣越是深愛彼此、楊廣越是愛她反而令她更不忍利用他對她的真情、反而令她更不忍愧疚、反而更令她愛恨兩難!
------題外話------
而公元五百九十三年、隋朝開皇十三年,聯合前北周千金公主、下嫁突厥可汗為可敦的隋朝大義公主宇文女貞挑動突厥亂隋亦是阿姮滅隋複仇大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義公主宇文女貞最終在隋朝與突厥的政治鬥爭中不幸淪為和親公主的政治犧牲品,其一生卻如此英勇可敬、又令人無限唏噓感慨。最終,大義公主宇文女貞還是把自己所作的《題屏風詩》留給了同為亡國公主、惺惺相惜的阿姮、亦把自己未遂的對隋朝的亡國仇恨托付給了阿姮。惟有明君曲,偏傷遠嫁情……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co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