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降與不降
字數:3399 加入書籤
傅於仁、劉江月本來反應就慢,聽聞了張順的言辭更是莫名其妙,摸不著頭腦。
反倒魏知友聞言臉色大變,不等他出聲喝止,就看到他帶來的那五百精銳聞言果然紛紛棄了武器,跪地請降。
他們紛紛呼喊道“舜王乃義軍總掌盤子,我等焉敢與舜王為敵?往日欲見舜王一麵亦不可得,如今幸得相見,誓死追隨舜王左右!”
嵩縣知縣何複、傅於仁、劉江月以及徐全等人哪裏見過這種情形,頓時麵麵相覷,不知所措。
原來“賊不殺賊”就是義軍之間默認的原則。更何況之前大家在山西同甘共苦對付官兵,隻能同心協力殺敵,方能有一線生機。這是“與子同袍”的生死交情,豈是一時半刻可以改變的?
等到“闖將”等人渡過黃河,攻打嵩縣的時候。這些人之所以願意跟著魏知友投降官兵,隻不過是對義軍前途悲觀失望罷了。
這其中最令這五百精銳憤憤不平的事情,便是“舜王”數救義軍於危難之間。一則他用兵如神,數敗官兵;二則他保障給力,義軍吃食不缺。
結果他們跟著“闖將”等人以後,惶惶如喪家之犬。整日東躲西藏不說,甚至還饑一頓飽一頓,與逃難的饑民無疑。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兩相對比,這時候大家才念起舜王的好來。可是他們又不知舜王去往了何處,也隻好跟著魏知友投降官兵,以求一日之飽。
結果誰想到“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舜王就這樣突然出現在大家的麵前。
更何況如今舜王帶領一兩千人馬,自己等人才不過區區五百人,此時不降,更待何時?
難道大家還要一心一意給官兵做狗,反過來和舜王反目成仇不成?那還是個人嗎?
張順本來就咋呼一下罷了,哪裏想到自己竟能一呼百應,嵩縣城內最有戰鬥力的五百精銳就這麽當場倒戈棄甲,投靠了自己。
張順又驚又喜,連忙命劉成帶人前去收留了這五百人馬。此時此刻,那嵩縣縣城哪裏還有能戰之兵?
尚若據城防守,尚可讓縣裏庠生帶領城內丁壯鄉勇頂上去。若是野戰,自己這些人哪裏是舜王麾下精銳的對手?
在張順宣揚了一通? “不殺不掠? 城中生活一切如故”“殺一人如殺我父,辱一人如辱我母”的言論之後? 城中生員士紳束手就降。
張順便命令賀錦、賀一龍等人約束士卒? 兵不血刃占領了嵩縣縣城。
張順既然占領了嵩縣縣城,隨便便命人把知縣何複備下的黑豬白羊宰了殺了? 做成宴席。他在嵩縣縣衙親自宴請了城中大戶士紳、庠生生員及何複、魏知友一幹人等。
這些本就是知縣何複所備,如今吃在嘴裏? 喝到胃中? 竟是沒有半點滋味。
傅於仁、劉江月則及部分庠生則圍在何複跟前,默然無語,隻是沉默的吃著酒菜。
這時候,魏知友倒喝的有了三分醉意。他端了個酒杯? 腳步虛浮的走到知縣何複跟前? 舉了舉酒杯,一口幹了。
魏知友這才說道“何公無須氣餒,天下英雄何其多也,敗在舜王手中的亦不計其數。山西巡撫宋統殷,宣大總督張宗衡? 四川總兵鄧玘,石柱土司馬鳳儀? 昌平副總兵湯九州,皆是天下英豪。”
“他們遇到舜王? 僅以身免,便足以自誇!身死軍敗? 更是尋常之事。何公不過文士出身? 如今剛剛入仕? 便能擊敗‘闖將’這樣的悍匪,足以自誇了。”
“如今舜王不殺不掠,倒是嵩縣之喜,亦是何公之喜。如今何公不過二十餘歲,假以時日,未必不能與舜王爭一日之長短!”
何複苦笑著啄了一口酒,搖了搖頭道“比起先賢,我尚可自稱年少。如今舜王稚氣未脫,不到二十歲年紀,我何敢以年齡傲人哉?”
“敗軍之將,不足言勇。即使日後我欲有所為,那舜王豈會坐以待斃耶?恐怕到時候,我即使想望其項背,亦不可得!”
眾人聞言無以言對,甚至連一句“何公何以‘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的話都說不出來”。
酒席散了,張順便占據了這嵩縣,暫時也不走了。每日裏,不是去找那知縣何複談一談“先賢至聖”的道理,就是向城中大戶討要軍餉糧草。
城中大戶刀劍加頸,不敢不從,隻好胡亂湊一些銀兩糧食交付給張順湊數。一時間,張順倒收取了四千多兩銀子,三四百石糧草。
畢竟隻是一個縣城罷了,和富庶的澤州城不能相比。好在這本就不是張順本意,他也不計較什麽。
隻是那知縣何複倒是死硬的很,每每和張順辯論不過,便來一句“舜王言之有理,隻是何複愚昧,不能解其中之意。唯知我身為一縣父母官,失陷國土,以致百姓受苦,罪不容誅。若是舜王開恩,還請速取我性命,以全我忠義之名!”
張順沒有辦法,隻好又去勸降那魏知友。魏知友更是光棍,直接言道“我不懂那些道理,隻知‘君以國士待我,我亦以國士報之’。如今我魏知友不過一個光杆頭目罷了,那何公待我恩重如山,我不能為其分憂,已是羞愧難當,豈能棄之而去?”
“若是舜王巧言善變,說服何公追隨,不許費舜王口舌,我定然誓死跟隨。若是何公效法先賢,我定當全他忠義之名!”
至於傅於仁和劉江月,雖然不報任何期望,張順也特意拜訪了一番,結果依舊吃了個閉門羹。
好家夥,一個兩個都死硬的緊。張順不由暗罵了一聲晦氣!幾個光杆司令,神氣什麽!
好在張順留在此地,也並非專為降服彼輩而已。更是在等待遂後趕到的輜重、火炮和步卒。
過了三四日,陳金鬥攜蕭擒虎、李際遇、“亂世王”、“治世王”一千一百左右步卒,及李十安火炮數十門一同趕到。
這時候,張順才辭別知縣何複等人道“本王此次東征,欲斷大明三百年氣運。閣下身為明臣,還望即使如實匯報朝廷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