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悲劇詩人
字數:3489 加入書籤
當然,不是什麽人都能進入翰林院,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一名翰林待招,能進入翰林院的基本都上是各方麵的傑出人才,還不是一般的傑出,那都人尖兒。
除了詩文待招,翰林院還有書法待招,棋待招,但凡皇帝老兒需要的人,翰林院都有。
什麽是待招?
等待召見之意。
皇帝老兒處理完政務,得了空閑總要取樂,三宮六院玩膩了,自然要有新鮮玩意兒。
翰林院的待招們實際上就是給皇帝解悶的,但是,能給皇帝老兒解悶,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當然覺得無上的榮光。
但人和人的差距可以是天壤之別,就拿自尊心而言,李白的自尊心最強,當其它待招們麵上帶著榮光,其樂融融時,李白卻隻能強顏歡笑,心下十分苦楚。
李白少年在在蜀中時,拜在道家兼縱橫家趙蕤山門之前,苦心隨師學習縱橫之術,學成下山,出蜀中,順長江而下遊曆大江南北,開闊胸襟與視野,他身懷經世濟國之才,可惜英雄無用武之地。
別看又是酒仙,又是詩仙,表麵上瀟灑飄逸,豪邁不羈,可這都是表象,幾乎所有的文人都是生性敏感的,沒有一顆敏感的心,沒有敏銳的感受,他們如何感受人生,對人生沒有細致入微的感受,又如何能作出打動人心而又膾炙人口的詩文來?
大詩人李白又何嚐例外?
正因為他是一個大詩人,所以他原本要更敏感一些,而他強大的自尊心也不過是敏感的一種體現罷了。
當美夢化為泡影,當希望變成失望,李白唯一能做的就是拂袖而去。
不錯,他是很想出仕,可如果要用奴顏婢膝去求得官位,這官位他寧願不做。
在某種程度上,李白其實是帶有強烈悲劇色彩的人物。
那一天雖然尚未到來,但已經不遠了。
在京師的這幾年,他那雙慧眼早已洞識了一切。
如今的李隆基早已不再是當年初承大寶勵精圖治的英明天子,此時他已然走在昏君的道路上,並且將會越走越遠,直到將大唐帝國地江山以及自己的帝位都置於風雨飄搖的危境。
李白家財萬貫,千金散去還複來,並不似那些出身貧寒偶得進拔的普通文人,一旦魚躍龍門,就感覺十年寒窗終究沒有白熬,那些人在出人投地後,自然會意氣風發,甚至是誌得意滿。
李白不一樣,李白從來就沒缺過錢,他想出仕並不是為了求得溫飽,而是想要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
當然,在希望破滅之際,他內心也做過一番掙紮,可以說此時的李白,正處在內心強烈掙紮期。
因此,他方才才有那麽一番話講出來,幸而皇帝老兒今兒心情不錯,並未將李白的話放在心上。
“高將軍,去,問問貴妃娘娘,若是感覺疲累了,咱們就停下,去找家酒樓暫歇,天色尚早,再走不遲。”
李隆基笑著吩咐高力士道,目光投出去,落在行在前方的一輛華麗的馬車上,臉上洋溢著發自內心的快樂。
自從過了五旬壽誕,李隆基就時常感覺龍體已有些力不從心,哀歎歲月無情,哀歎自己正在逐漸衰老。
與其說這是英雄末路之歎,倒不如說是舍不得興慶宮裏那金燦燦的寶座,以及身為九五之尊所享受的最極致的榮華富貴。
通常情況下,富人比窮人怕死,推而廣之,身居高位之人自然比官微位卑的人怕死。
可自從楊玉環出現後,一切都不一樣,愛情讓李隆基蒼老的身體重新煥發出神奇的活力,真可謂是枯樹逢春了。
李隆基不敢去想,如果沒有遇到楊玉環,他現在會是什麽樣,他更不敢去想,若是有一朝一日,身邊沒了楊玉環,他又將要如何?
李隆基的權欲非常強烈,可自從遇到楊玉環後,他才發現帝位真的沒那麽重要——當然,這隻是腦海中偶爾一閃的念頭。
高力士拍馬去了,李隆基又扭頭向行在隊伍兩翼的兩位身形魁梧的中年男子,笑道:“裴將軍、張將軍,二位不必如臨大敵,如今天下升平,路無拾遺,豈會有賊人於光天化日之下攔路打劫?
二位放鬆些罷,料來也就半個時辰就要進入新豐地界了,正好趕上夜飯!”
唐雲離開京師也不過短短旬日,但在旬日之內,京師可是發生了兩件大事。
其一,楊玉環被正式冊封為貴妃,李隆基總算了卻了自己的一樁心事,從此宮內宮外,所有大唐子民都要稱楊玉環為貴妃娘娘,而不是太真娘子。
其二,皇帝老兒最寵愛的女兒太華公主出降楊貴妃的唐兄楊錡,婚禮辦得極為風光,據說婚禮上人山人海,燃起數以萬計的火炬,把道邊的許多樹葉都烤焦了。
婚禮正值初夏,樹葉繁茂,火炬竟然把樹葉都烤焦了,皇家婚禮場麵之隆重壯觀,可見一斑。
“朕生平頭一回去新豐,李供奉是酒仙,想必常去新豐沽酒買醉吧?
朕聽聞新豐的川味酒樓,菜肴風味迥異於別家酒樓,不知李供奉可熟悉?”
李隆基興致極佳,又向李白笑說道。
皇帝老兒這話就是明知故問了,他明知李白與唐雲相熟,還要這麽問李白。
李隆基這回雖然不是偷著溜出宮來的,可也是微服私訪啊,大唐天下莫非皇土,隻關內道就有無數可去之處,皇帝老兒為何偏偏要去新豐呢?
新豐美酒對他當然是一個引誘,可他身為九五之尊,隻要動動嘴巴,無論是唐氏燒酒,還是別的什麽酒,他想要多少就會有人直接呈到他麵前,還會有嬌麗無比的宮女用素手擎著酒杯把美酒送到他嘴邊。
唯一的解釋就是,皇帝老兒別有目的,這目的與一個人相關,那就是唐雲。
隻是此時此刻,李隆基仍然不知傳聞中的新豐才子就是端午那日在曲江池上遇到的唐姓布衣少年。
若是他知道,不知會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