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 複工

字數:4999   加入書籤

A+A-




    隨後,又到城外莊子上待了幾日,崔瑾這才領著四個媳婦兒回府。接著,便是要重新上班了,崔瑾一臉的怨念。

    正好,前一晚是在武珝的院中過夜。一如既往地晨練,洗漱、換衣,吃過早飯,不到六點,便準備進宮。隻要在六點半之前趕到皇城門前,然後與眾大臣一起進城門,天子七點開始問詢國家大事,大約八點半左右各自回衙門,若是事兒多,也會延遲。不上早朝者,早上八點上班,中午十一點半下班,衙門提供飯食,下午一點半上班五點下衙。算下來,工作時間正好八個小時。每十日休息一天,這當然比不上後世的福利,但也算不錯了,比蠻子朝代優待多了。當然,也經常會遇到加班加點,這就算在後世政府機關,也是常事兒。好在,現在國庫充裕,李世民也不是個小氣之人,給各部門撥付的辦公經費充足,所以每逢加班,也有適當的津補貼,逢年過節,還發放福利,茶米水果蔬菜是少不了的,成績特別突出的,天子另有賞賜,部門也會另有獎勵。

    毫無疑問,在皇城根下,遇到了自家祖父、伯父、父親,還有長孫無忌和盧承慶,以及一大堆親戚長輩。作為小字輩,崔瑾自然是不斷行禮作揖打招呼,也被大家夥兒打趣。崔瑾原本就麵白肉嫩,幾句話下來便滿臉紅潤,又適當地做出一番羞澀的模樣,讓護短的崔崇笑嗬嗬地打圓場,道:“玉恒年輕不經事兒,若是今後有何不妥,還望諸位多多包涵才是!”現在崔瑾已經娶妻,有了家室,應該稱其字“玉恒”。這字,還是虞世南所取。

    崔瑾人緣好,無論是世家還是勳貴,都由他得了不少利益,而那寒門出身的,又礙於崔瑾是傳說中的文曲星下凡轉世,哪裏能夠得罪的,故此,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這倒是極為難得的,因為朝中自來是文武不對盤,世家勳貴之間也是矛盾多多,但遇到崔瑾,便一致讚譽不斷。

    文官中,以房玄齡為首;武官,則由李靖帶領,但是現在武將寥寥無幾,除了尉遲恭、牛進達等幾位,其餘或是西征或是鎮守邊疆地方。文官在左,武官在右,兩隊相對而立,站在大殿兩旁。等待李世民到來安坐後,躬身作揖行禮,禮畢後方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現在,大家夥兒也不用跪坐了,安放了有靠背的木椅,極大地解放了雙腿,這最受老臣們歡迎。因為,過去若是要奏事,必先得從席子上爬起來,年紀大了,就容易犯頭暈,一不小心腦溢血中風啥的很正常。

    李世民一眼便見到了麵若桃李的崔瑾,輕哼一聲。看來這小子過得還不錯嘛,瞧瞧這臉色,如沐春風,哼哼,待會兒可得警告他不要太輕狂。崔瑾哪裏知道禦座上的那位嶽父正在腹誹自己,屁股在椅子上挪了挪,恩,這些工匠存心是不讓人坐舒坦,雕花刻畫表現精湛手藝無可厚非,但是,幹嘛弄得凹凸不平,膈應得慌。哦,對了,眼瞧著天兒逐漸炎熱,待會兒給那位提個建議,在椅子上放置一塊竹墊,坐著也涼快不少。

    今日也沒啥大事兒,兵部通報了大軍開進情況、軍費開支情況,工部強調了今年的防洪防汛抗旱救災工作,然後便是崔芮作為首屆教育部長,奏報了各省市試點推行官辦中小學堂的情況報告。總之,大唐上下形勢一片大好,對外作戰順利,極大地震懾了周邊不安定因素,鐵勒九姓、敕勒諸部紛紛派使請求內附,希望能成為大唐的一部分。李世民甚是欣慰,傳詔,著鐵勒九姓、敕勒諸部大首領率部落大小首領及家眷子女入長安。既然想投降,總得表示誠意不是,難道空口白牙就想得到好處?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便是將各部落實權人物掌握在手心裏麵,封個閑散官職,若有本事、甘心為大唐效力之人,自然會得到重用,去打仗,給大唐開疆裂土。蠻夷之人,難道讓他們坐在衙門裏麵辦公?若他們有這般能耐,怎會混到活不下去的地步?

    崔瑾垂眉低眼,視線在自己的雙手和腳尖之間來回徘徊。朝堂上,他隻有聽的份兒,但是,從他本意來說,卻不喜歡參與這些國家大事,還不如讓他到國子監教書育人的好。孔穎達作為國子監祭酒,已到古稀之年,得了恩典平素無需上朝。崔瑾大婚時,孔祭酒親自到場祝賀,並贈送了一件孤本、一幅自己寫的書法作品,讓崔瑾欣喜萬分。“過兩日,得到孔府去致謝,順便請教經學。”崔瑾暗道。

    中國儒學從西漢開始便流派眾多,師說不一。當時《詩》分齊、魯、韓三家,《書》分歐陽、大小夏侯,《禮》有《儀禮》、《禮記》,其中《禮記》分大小戴,《易》分施、孟、梁邱、京,《春秋》既分公、穀二傳,公羊又有顏、嚴之學。此後,樹幹分枝,校又分枝,糾葛更生,爭辯不休,讓學子們不知該信奉何種版本,故有“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之歎”。而孔穎達在經學上的最大成就是奉詔編纂《五經正義》,為經學的統一和漢學的總結做出卓越貢獻。在注疏編纂過程中,孔穎達采取的方法是,選擇一家優秀的注釋作為標準注本,然後對經文注文詳加疏通闡釋。在編纂過程中,在孔穎達的一再要求下,崔瑾也提了些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大部分被采用,孔穎達對其不吝讚揚,說不愧為文曲星。

    崔瑾一邊胡思亂想,一邊豎起耳朵聽朝議,突然聽到李世民喊道自己的名字,忙抬起頭,眨眨眼,不解地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冷哼一聲,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若是其他人,必是已經誠惶誠恐,唯有崔瑾笑盈盈地站起身,上前幾步,行了個禮,恭恭敬敬地道:“微臣在!”

    李世民皺著眉頭問:“先前工部提到黃河、長江兩岸,年年治理,年年泛濫,朕想問你,可有解決的方法?”

    崔瑾咂咂嘴,攤攤手,無奈地搖搖頭道:“水災形成的原因主要降水量大於排水量,造成排水不暢。其次河道彎曲,落差小,或者泥沙堆積使得水麵上升,造成水流趨緩排水不暢。而究其根源,一來是我國特殊的天氣氣候使然,乃大自然之力,非人力可改變,這個稍後解釋。其次是人為原因,比如:由於過度砍伐或圍湖造田等,江河上流森林植被破壞嚴重,造成水土流失,導致河流的蓄洪分洪能力減弱。最後,可以考慮水利工程是否年久失修,江河的清淤工作是否到位等等。”

    然後,依著崔瑾的要求,李世民令人拿來地圖和地球儀,崔瑾當場上了一堂自然課,解釋了什麽叫東亞季風性氣候,為何會形成南澇北旱。然後,又講解了森林對人類的重要性,過度砍伐會帶來哪些後果。至於如何預防水災,以及如何開展救援和組織自救,可以參考蘇州的抗洪救災相關製度和辦法。

    工部尚書虞昶一邊聽,一邊飛快地記錄著。這個方法,是跟著崔瑾學的,因為崔瑾在跟隨虞世南學習時,便隨身帶了一個小本子,發現問題隨時記錄。曆史上,虞昶最高的職位是工部侍郎,因為崔瑾的到來,虞昶頻頻立功,在虞世南去世前,便已經升為尚書,成為朝廷重臣。

    李治很有眼色地遞上茶水,崔瑾微微頷首,還是自家兄弟貼心。潤潤嗓子,放下茶盞,崔瑾看向大家。他是理論型,並沒有實踐經驗,純粹的動口不動手、紙上談兵之輩。但是,李世民已經非常滿意了,畢竟,崔瑾這麽一解釋,便可以證明並非是因自己殺伐過度,上天警示。他眼珠一轉,問道:“玉恒,既然水災旱災是甚自然現象,那麽,地龍翻身呢?”

    看到李世民眼巴巴地瞧著自己,眼中全是期待,崔瑾隻能伸出拇指讚道:“聖上果然是睿智。地龍翻身,即地震,根本原因是地殼運動。現在我們來看地球儀,我們人類生存的土地,我稱之為‘地球’,東西南北,並非是整體一塊兒,而是由幾大板塊銜接而成,又受到周邊極大板塊的擠壓,它們相互擠壓,或者地底火山噴發,從而引發地震。”底殼運動的原理,這是地震學科中的一個重大課題,崔瑾也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並非他的專業,故此一筆帶過。

    房玄齡等人很有求學精神,不斷提問,崔瑾聳聳肩,道:“不是小子不肯說,而是太深奧,即便再過上千年,也無法得到最合理最正確的解釋,更別提解決,隻能防範,隻能及時救援。故此,這些都是自然現象,而非天譴。為了將各種災害損失降到最低,我們可以擬定各種救援預案,製定各種救援製度,對民眾大力宣傳各種自救常識和方法。”

    崔瑾又對李世民提議道:“朝廷可以成立一個專門的救災指揮部門,領導和組織全國抗洪搶險、旱災地震工作。微臣以為,潞國公這些年帶領手下的軍隊做得極好,也積累了相當的搶險救援經驗。”這些年,侯君集一直被邊緣化,年末回京述職,麵君時狠狠地哭訴了一番。看到他因常年在外,滿目的滄桑,李世民內心很有些愧疚,但是,又擔心此人真的生有反骨,到時候,即便沒引發什麽大的危害,自己也無法容忍下去。都是一起打江山的兄弟,如何忍心啊?現在讓他遠離朝堂,也是為了救他一條命不是?據探子傳來消息,李祐造反時,也曾派人遊說侯君集,但被侯君集嚴詞拒絕,並及時上報,隻是,當時不知是李祐手下,還以為是隱太子餘孽。由此,李世民也覺得侯君集還是可以信任的。再說,這幾年,侯君集在道路建設、治理河道、搶險救災等方麵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可以說,哪裏遇到險情,哪裏便有他的身影。每年,李世民也下旨給予了表揚,並予以重賞。崔瑾也是多次聽李承乾提到此事,知道李世民已有將侯君集召回長安之心,便想著還不如將他塞進救災指揮中心,專門負責各種救援救災工作,這倒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兩全其美了。隻要不讓他再指揮領導軍隊,失去軍權,便沒什麽威脅了。如此,不是既重用了侯君集,又成全了李世民的兄弟情義?

    李世民一聽,心頭大動。他一直在尋思將侯君集安在何處。對外作戰?現在並不缺大將,第二代武將也正在培養之中,連柴紹、尉遲恭、秦瓊、程知節等人的兒子都逐漸成長起來,此次都跟隨李靖出征西域,說不得經過連續作戰,便能獨當一麵了。從發回來的戰報看,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李崇真了,有勇有謀,頗有儒將的風範,很讓上一輩兒武將看好。得到崔瑾的明顯推薦,李世民點點頭,表示很有必要成立大唐防汛抗洪抗旱搶險救災指揮部,專司防汛抗旱、地質災害及地震災害中的節水保苗、封堵決口、構築子堤、快速轉移、醫療救護、救災安置、道路清障等工作。

    工部、戶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因為各種自然災害,每年都會給國家、給人民造成極大的傷害,年年受災,年年賑災,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若是有一個專門的部門統一管理,統籌規劃,及時預警,及時發動救援,也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

    在座的大臣們紛紛表示,潞國公最為適合新職位,此職位非他莫屬。於是,李世民便當場下旨,成立大唐防汛抗洪抗旱搶險救災指揮部,召侯君集回京,封其為該部門部長。

    因為崔瑾普及了幾種自然災害知識,讓早朝一直延續到十點多鍾才散朝。好在,李世民很是體貼地讓人送來早點,讓大臣們一邊吃飯一邊議事。

    走出大殿,李治偷偷地捅了捅崔瑾的腰,擠眉弄眼。崔瑾淡淡地看了他一眼,道:“下午去工部,虞尚書肯定會問若幹個為什麽,你也想想該如何作答吧!”

    最快更新無錯,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