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零九章 大翻勺的區別

字數:4395   加入書籤

A+A-




    楊振興剛顛了一百下鍋,大家都知道消耗很大。

    所以白會長直接說休息十五分鍾,大家上上廁所什麽的,也好讓楊振興恢複體力。

    十五分鍾過後,考核再次開始。

    第二個鍋功考核項目是攤雞蛋。

    不過這可不是簡簡單單的攤雞蛋,跟楊振興學過的黃埔蛋這道菜,沒有太大差別。

    黃埔蛋是他跟粵菜泰鬥黃振華黃師傅學的。

    這是當年黃師傅師父的拿手絕活之一,深受蔣委員長喜愛。

    跑去灣島之前,委員長還邀請黃師傅的師父一起過去,就是想以後還能吃到對方親手製作的這道菜。

    怎奈老師傅是明白人,婉拒了邀請,最終留在這邊,沒有跟著前往對岸。

    因為要攤雞蛋,所以不能像剛才那樣幹鍋操作,需要點火製作。

    楊振興也不馬虎,拿來雞蛋磕碗裏,也不加鹽什麽的,反正這不是讓人吃的,隻是看他的操作,有沒有味道都無所謂。

    打散後,把鍋燒紅,然後轉中小火,倒油潤鍋,將雞蛋液倒進去,一隻手抓著鍋把,開始小心製作。

    時而晃動,時而轉圈。

    等貼著鍋底的那麵熟成固定以後,他一口氣直接向前來了個大翻勺。

    雞蛋餅飛向空中,翻了個個頭,平穩的又落回鍋裏。

    等看到另一麵也微微有些金色時,又展示了後翻、左右翻等其他三個方向的大翻勺動作。

    演示完畢,他將雞蛋餅盛出,讓工作人員端過去給評委們檢查,看看形狀是否完整無缺。

    技術動作楊振興沒有問題,畢竟這手功夫也是他的看家絕活之一。

    評委們看完以後,再次討論過後,由白會長說道“好,幹翻操作結束,下麵你抽簽吧,看看最後一個項目,要製作哪道菜。”

    大翻勺除了前後左右四種翻法之外,還分成鍋內扒和鍋外扒、濕翻和幹翻。

    鍋內扒指的是,做菜時,將原料在鍋內加入調料,然後烹調至入味,最後勾芡起鍋。

    鍋外扒是原料烹調完出鍋後,再澆上汁水,進行提味。

    雖說分成兩種,實際上鍋內扒比鍋外扒難度係數更高。

    因為鍋外扒有時候底部無法淋到芡汁,入味就不會太足,但優點是難度低,適合量大的宴席菜。

    一次性把原料做熟,然後製作一鍋芡汁,挨個淋上去,一次性可以出幾十上百道菜。

    鍋內扒難度大,但菜肴滋味更佳,更考驗廚師水平。

    至於濕翻和幹翻,區別是有沒有湯汁。

    剛才楊振興演示的攤雞蛋,就是幹翻技術,操作起來肯定更簡單。

    濕翻因為鍋裏有高溫度的醬汁和熱油,翻勺時很容易濺出來,造成燙傷。

    而且技術動作能否成功,鍋內醬汁的量必須有把握。

    因為按照要求,出品時的芡汁,裝盤後,不能超過盤中線的位置。

    這樣才是比例恰當的體現,如果過多或者過少,都是不合格的。

    所以這也是濕翻難度要比幹翻大很多的原因。

    鍋功最後一個考驗,不需要別人說,抽簽的三道菜肯定都是需要濕翻的菜。

    而且不出預料的話,主料都是容易碎的食材,比如豆腐、魚肉之類的。

    當楊振興抽完簽,發現自己猜的還真沒錯,他抽中的這道菜是魯菜幹鍋魚。

    但抽完簽知道了答案後,楊振興非但沒有擔心,反而心裏樂得不行。

    要知道幹鍋魚這道菜,可是他最早學會的高難度菜肴之一,是他爺爺的二師弟馮興源,僅次於九轉大腸的看家本領。

    想當年跟騾馬市街上另一家天意大酒店擺擂的時候。

    馮興源的大徒弟李明,可是用這道菜擊敗了對手,贏得最終勝利。

    不知道是不是白會長他們有意安排自己的拿手菜作為選項,搞暗箱操作給他開後門。

    但楊振興知道得了便宜就得賣乖。

    心裏麵高興的手舞足蹈,但明麵上他沒有任何表情。

    隻是翹了翹眉毛,讓人猜不到什麽心情,就轉身開始做準備工作。

    當抽簽結果出來的時候,已經有工作人員迅速把需要的食材和材料都擺放在操作台上。

    主料隻有一條魚,輔料和調味料則沒有給固定數量。

    而且給出的所有材料,都是參照標準魯菜食譜上寫的給的。

    菜譜上寫了需要哪些材料,就給了哪些,沒寫的一樣都沒往外擺。

    迅速掃了一眼所有材料,楊振興洗完手,立刻開始製作。

    去鱗掏肚,醃製上魚,把配料都改刀好,再將調味汁和芡汁提前勾兌好。

    準備的差不多了,他立刻開始起鍋點火。

    這一手操作,倒是看的旁邊不少廚師默默點頭。

    “老賈,楊師傅這一手真有門道,回頭咱們回去也可以試試。”

    “對,你還別說,提前把調味準備好,做菜的時候直接一碗倒進去,省得還得把鍋離火,轉過身去一勺一勺加調味料。”

    “最關鍵的是可以把每道菜的調味料定量,不至於每道菜做出來鹹淡都不一樣。

    徒弟們學菜的時候也省事兒,能讓他們快速記住該用多大量。”

    “是啊,定下量來,咱們方便,徒弟學東西也方便,還能減少調料支出。

    一天見不著什麽,可時間長了,日積月累下來,能省出不少調料呢!”

    一群人都在討論楊振興提前把調味料準備好的動作。

    不是他們沒見識,在製作一些特殊菜,都會提前製作芡汁或者調味汁。

    可到了製作其他菜肴的時候,這一習慣就沒有了,也沒有人動腦子想過這些事情。

    不管是大廚還是一般廚師,做菜的時候,需要調味了,都會把鍋從灶口端走。

    有熟悉或者見過後廚炒灶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灶口和廚師之間有一段間距。

    而且邊沿還會有一個比灶口稍微低一點的把手。

    這樣的設計就是方便廚師把鍋離灶的時候,有地方將鍋固定住。

    廚師們就會利用這樣的設計,在這期間轉過身,從身邊裝著各種調味料的不鏽鋼杯子裏,用勺子把需要的調料和用量,都盛在炒勺中。

    然後再轉過身,將炒勺裏的調料科進鍋裏,再把鍋移到火口上繼續製作。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