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二十三章 海派菜係
字數:1995 加入書籤
不提楊振興深夜還要加班,第二天,他和錢以斌錢師傅、王海威王師傅,開始搜集各菜係中那些中西融合後,現已成為傳統中餐的菜肴。
前文曾經多次提及過類似菜肴出現的時間和原因。
大部分基本出現在晚清時期,最早則是在明朝中後期。
當時西方已經開始了大航海時代,不斷探索地球上的未知區域,在美洲等其他大陸,發現了許多作物,並開始隨著航程不斷傳播。
辣椒、番茄也就是西紅柿)、玉米、土豆、花生等作物,都是在明清時期傳入中國的。
嚴格說起來,現在中餐裏大多數菜,應該都屬於西料中烹的產物。
不過這些三四百年前的曆史,楊振興他們仨並不打算關注。
他們關注的,是民國到現代時期,那些融合了西方特色的中餐菜肴。
最廣為人知的例子,便是海派本幫菜,和海派川菜。
這兩個特殊的海派菜係的出現,都跟滬市這座城市離不開關係。
最早國內出現海派概念,還要追溯到鴉片戰爭之後的‘五口通商’不平等條例簽署後。
1843年,滬市開埠,華洋雜處,打破了本地菜一家獨大的局麵。
對現如今本幫菜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是蘇幫菜、寧波菜,以及前身是原來鹽商追捧的徽菜的淮揚菜。
常見的紅燒劃水、醃篤鮮,都是來自徽菜;響油鱔糊,祖籍蘇北;大湯黃魚和酒釀丸子,來自寧波;生煎包,滿口都是蘇白的味道。
但又因為被迫開放,大量洋人居住在租界,他們自然帶來了大量西式菜肴。
不少腦子靈活,自認為自己實力可以廚師,開始學習西餐,專門為洋人服務,賺他們的錢。
自此也就出現了諸如滬市炸豬排等海派本幫菜的影子。
第二次大的發展,當屬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製定改革開放戰略。
滬市作為國內百年對外開放的窗口之一,再次成為中西方交流的前沿陣地。
而錢以斌這些當代的海派本幫菜代表,就是在這個時期裏出現的。
楊振興安排他加入自己小組,專門負責搜集菜係中有西餐相關的菜肴,也是出於這一因素考慮。
因為即使是他在內,沒人能說自己要比海派廚師,更了解海派菜係。
至於川菜,海派的出現,最早自然是辣椒傳入中國的時期。
但要說最靠近現代的海派川菜,也分成了兩個時期。
首先是北伐戰爭。
北伐軍中多川府人,他們打到哪裏,川菜就傳到哪裏。
北伐戰爭勝利後,川菜便開始在滬市這個大碼頭興盛起來。
川菜廚師中,也不乏頭腦靈活的人。
他們在堅持傳統的基礎上,開始吸收滬市本地的海派菜係特色,研創出了諸如奶油廣肚、白汁冬瓜方,也就是奶油冬瓜等有西式特點的菜肴。
在此期間,也誕生出了蠔油豆腐等吸收借鑒了國內其他菜係的川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