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六十一章 不同地域臘肉與最後其他菜品
字數:2037 加入書籤
熱門推薦:
正如前文說的,人們一提到臘肉,首先想到的是粵、湘、川三地。
在粵省,有‘秋風起,食臘味’的說法。
因為那邊的秋天,是製作臘肉的季節。
粵省臘肉內部按照地域不同,分成紅蠟和白蠟。
製作時,用的是豬肋條上的五花肉,改刀成長條形,用鹽、生抽、糖、米酒醃製。
紅蠟會在其中添加老抽上色,成品有醬香味,色如琥珀,以佛山傳統臘肉為代表。
白蠟流行於粵北,要的是原汁原味,吃起來要有清香,連州東坡臘味就是典型的白蠟。
材料醃製一天後,在每條肉厚的那一端,連皮帶肉劃一個小口,用繩子穿過係起來,掛在竹竿上,在陽光下通風處晾曬風幹。
這種臘肉,也就是著名的臘腩條。
由於製作時使用酒醃製,因此廣式臘肉聞起來有一股淡淡的酒香,而且吃進嘴裏,越嚼越香。
在有‘臘肉之鄉’的湘省,這裏的臘肉絕對是最具有原味的,通常又以湘西臘肉和安化臘肉為佳。
因為地區氣候溫暖潮濕,都會把肉經過煙熏儲藏,防止壞掉,繼而當地就養成了吃臘肉的習慣。
湘西臘肉,一般選料都會選擇寧鄉豬。
製作臘肉的時間,沒有粵省那麽講究,必須要在秋天製作。
隻要逢年過節,或是誰家裏辦喜事要殺豬,都會把多出來的肉製作成臘肉儲存。
這裏的人在製作臘肉時,講究的會先把鹽炒熱,趁著高溫,在肉表麵塗抹均勻醃製。
一般為了省事,都會直接用常溫的鹽在肉表麵塗抹均勻,放置在缸裏醃製。
在山區的農村,家家戶戶都有大火塘,在火塘上方,都會掛著竹子製作的平筐,或是幾根橫著的杆子。
這裏便是方便把醃製晾幹的臘肉擺放的地方。
平時家裏下麵生火燒水做飯,上麵就放著肉或是豆腐,用產生的煙霧來慢慢熏製,最後做成臘肉或是蠟豆腐。
山區柴火多,熏製起來方便,到了城裏,無法隨意生火,一般都會掛在戶外晾幹。
成品安化臘肉,以‘幹’‘爽’‘香’為上品。
‘幹’指的是用指甲輕輕掐瘦肉,內外要幹濕一致。
‘爽’要求顏色自然,通體呈現棕黃煙熏色,沒有因急火烘裂的痕跡。
‘香’則是散發臘肉固有的菌香。
所以安化臘肉體型大、顏色黑黃、熏得幹、肉質細、味道香。
而湘西臘肉講究整體棗紅色,肥肉處亮眼,明亮流油,不像風幹臘肉發柴發硬。
不管是廣式臘肉還是湘省臘肉,都能看出製作時使用的調味料很簡單,很少會添加額外其他香料。
但到了東南地區,情況就變得不同了。
在這裏,知名的當屬川府臘肉,實際上雲省臘肉一點也不輸給其他臘肉。
眾所周知,雲省地處國家邊界,有許多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