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軍製改革
字數:3871 加入書籤
得國之正,莫過於漢明。
這句話,尤其特指開局一副碗筷,乞討為生,行萬裏路的朱元璋。
朱重八隨後在濠州城,投靠了郭子興,在郭子興手下,節節高升,甚至娶了郭子興的養女馬氏。
但是濠州城內,幾股勢力極為龐雜,山頭林立,爭權奪利,朱重八開始了回鄉募兵,開辟了另外一片根據地滁州。
在朱重八南下滁州的路上,朱重八遇到了他這一生的肱股之臣李善長,自此開始了自己開掛的人生。
朱重八出身絕對是底層,靠起義奪權、殺功臣、殺貪官、剝皮衝草、搞農民運動綁著貪官汙吏遊街、結果二代夭折被靖難。
若是打開曆史評價,朱元璋的評價真的不是很高,因為曆史書上都是朱元璋的黑料。
黑暗專製、由於個人對貪官汙吏的極度厭惡,以及諸多曆史原因,犯下了許多重大的、難以彌補的錯誤。
但朱元璋是一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積極掌握主動權的馬上皇帝。
他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是個善於納諫的皇帝,他嚴格治軍,完善軍製,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是善於練兵的皇帝。
他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為此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衛所製度。
對如何掌握領導權,如何集中皇權,有他自己的理解。
可惜在洪武年間,朱元璋精力不濟的時候,這隻軍隊開始潰散和迷茫,變成了剝盤利器。
朱元璋被黑的很慘,尤其是長相。
朱元璋若真得是長了一張豬腰子臉,郭子興能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韃清這麽做是為了政治需求,黑掉明太祖皇帝,來襯托自己的光榮形象,是為了統治。
那後世那些無骨文人,章口就來的公知呢?
無他,就是為了指桑罵槐。
與朱元璋類似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
那就是劉邦。
劉邦和朱元璋的經曆極其類似,都是出身平寒底層,都是取了天下,都是堂堂正正的打天下,都是登基後殺功臣,都是懲處貪官汙吏不餘遺力,都是搞農民運動綁著貪官汙吏遊街。
所以劉邦就成了流氓天子,項羽就成了有尊嚴的貴族與之相對立的塑造。
朱元璋就成了豬腰子臉,卻很少有人提及,他曾十幾年如一日,每日批閱兩百多本奏疏,一天隻有三個時辰左右休息,剩餘的時間都在辦公。
因為朱元璋的發妻,馬皇後在洪武十五年去世了。
朱元璋自那以後,再沒有立過一個皇後,他的世界就隻剩下了大明朝,這個他打下來的江山社稷。
但是朱元璋的勤政就被形容:為了蓋戳子,為了滿足自己的權力的欲望。
手握三千印章滿世界戳章子的乾隆,搖身一變,就變成了“事必躬親、日理萬機、勤勉政事、十全老人”。
這種詭異的塑造,其實本身就帶著強烈的政治隱喻。是有些人在含沙射影的罵教員。
比如朱由檢就在後世的文章裏,找出很多類似的標題。
集慶之戰時,郭子興郭元帥是不是被背後黑槍打死的?
震驚,朱重八遊而不擊,劉福通才是抗元主力!
參知政事張昶是不是裏通外國,出賣國家情報的大叛徒?
中書左丞楊憲瘋狂攻擊丞相李善長,企圖取代其二號人物的地位,是否出自明太祖皇帝的暗示?
左丞相胡惟庸是不是睡在明太祖皇帝身邊的大野心家?
偉大統帥涼國公藍玉,為何一夕之間突然隕落,神秘死亡?
明太祖到底有沒有說過燕王辦事我放心?
還有類似於:【清廷雖然占據宇內,仍然是北胡女直後裔,延平王雖然偏居台澎金馬,卻是大明遺脈,中華之正統。】康熙王朝)
壓根就不是在討論當時的曆史,而是在含沙射影。
若是能夠了解到這些,再去看這句得國之正,莫過於漢明,卻有了不同的感悟。
為什麽劉邦、朱元璋都可以肆無忌憚的搞這些無骨文人痛罵的事?
因為這代表了政權的合法性。
可以加深被統治者的主觀想象,進而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這也是朱由檢在風雨飄搖的大明末年,依舊可以大權獨攬的主要原因。
三十多名明公,沒有經過任何的審判,直接被砍了腦袋,屍首異處,帶到了皇極殿之前,大明皇帝可以隻褫奪郭尚禮百戶世襲軍職,就可以交待。
薊遼總督、刑部尚書、大理寺正、副都禦使、順天府通判、國子監生、豐城侯、錦衣衛僉事、右都督死於這場實質性的兵變,大明皇帝就褫奪一個百戶世襲軍職就可以自圓其說了嗎?
一個皇帝最應該忌憚的兵變卻如此輕輕放下?
因為大明皇帝從來不用對明公交待,隻需要對天下百姓交待就是。
皇權從未旁落,皇威隻是不振罷了。
“孫府丞?”朱由檢奇怪的看著陷入了沉思的孫傳庭,疑惑的問道:“朕交待的事情,很難做嗎?讓你很為難?修繕下房屋、派送下米粱煤,這些事,想來不難吧。”
孫傳庭搖頭,俯首說道:“萬歲,不難。臣回去就做。”
“嗯。”朱由檢點了點頭。
你孫傳庭這是飄了呀!當著皇帝的麵奏對,還敢走神!
“勇字營這地方,朕是為了培養軍官,騰驤四衛主要的目的是練兵。誅邪隊眼下西山五營,通惠河六營,共計十一營,每一營地共計一百人,總計一千一百人。”
“朕打算讓誅邪隊每一營擴充到五百人,而每一個營至少需要十個總旗,四個百戶。勇字營必須出自這些百戶,騰驤四衛將精銳優先擴充至誅邪隊。”
朱由檢麵色凝重的說道:“切記,這些軍將,他們必須忠於大明!必須忠於朕!不管你用什麽辦法。”
“是!”孫傳庭別的不會,但是忠於大明,忠於皇帝,這套他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