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畢自嚴的蹬鼻子上臉

字數:3776   加入書籤

A+A-




    輿論的力量到底有多麽的強大?

    比如許昌有座灞陵橋。

    這座霸陵橋,相傳是當初武聖人關羽與曹操割袍斷義,過五關斬六將,就是在這座霸陵橋之上開始的。

    而經典的關二爺挑了曹操的袍子,與曹操恩斷義絕,就是在這霸陵橋上開始的。

    但是這座橋,在三國的時候,是沒有的。

    許昌這座霸陵橋,是後來修建的。

    因為蒙元時候的知名話本《三國誌平話》中,錯誤的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點,寫成了長安而不是許昌。

    基於蒙元話本的基本錯誤,長安城外有一座聞名遐邇的灞橋,所以在《三國誌平話》中,關羽其實是站在長安城的灞橋上訣別曹操。

    在嘉靖年間壬午本《三國演義》成書之時,羅貫中終於將《三國誌平話》中的地點,由長安改為了許昌。

    但是這一段挑袍的戲份,羅貫中不舍得刪,就將其中的灞橋,改為了霸陵橋。

    在《三國演義》的位麵裏,許昌外,就多了一座霸陵橋。

    可是現實裏的許昌外,並沒有這麽一座橋。

    在《三國演義》誕生之後,無數文人墨客路過許昌時,都會問一句,霸陵橋何在?

    許昌人幹脆就修了一座霸陵橋。

    自此以後,許昌的霸陵橋,就成了一個知名的旅遊景點,很多人都已經忘記了許昌原來並沒有霸陵橋。

    這就是典型的群體記憶代替。

    王化貞的罪行罄竹難書,王承恩的提議極好,既然紫金閣已經弄好了,那第一批奏疏,就做這件事。

    省的大明人忘記了此人的罪行。輿論的高地,自己不去占領,敵人就會占領。

    “萬歲,臣這裏還有一件事,這是奏疏。”畢自嚴將奏疏遞給了王承恩,麵色忐忑的看著大明皇帝。

    【內府、外府均為一體,查內外供用庫及司苑局商價、廣盈庫染價、京軍布花,俱額支太倉者,而一切典禮之需,召商辦進者不與焉,非區區扃為宮廷者,才為皇上用也。伏乞曲軫軍興計窮,萬不獲已,或從地方之便,以本色解內庫,以輕齎改解太倉;或酌上用之需,以不足用者仍解內庫,以足用者改解太倉;或分現征帶征,以現征解內庫,以帶征改解太倉。】

    朱由檢將奏疏合上,不停的敲著禦案,臉色陰晴不定的看著畢自嚴,想了很久,才說道:“此奏疏,容朕想一想,正旦之前,給景會答複。”

    “臣,謝萬歲隆恩。”畢自嚴站起身來,抖擻著自己的寬大的袖子,行了一個五體投地的大禮說道。

    這一甩不要緊,居然甩出了另外一本奏疏,掉在了不遠處的軟塌上,畢自嚴似乎是沒有看到這本奏疏被甩出去,行完大禮之後,畢自嚴就離開了。

    朱由檢走了上去,撿起了奏疏,是一本未寫完的賀表,辭藻極其華麗,看來畢自嚴寫的也是十分的吃力,看墨跡,也是斷斷續續寫了很久,有點七天憋了五個字的樣子,都是些阿諛奉承的詞。

    在朱由檢看來,這種文章寫的麻煩,還浪費時間,他看的更是費勁,朝臣們的阿諛奉承,可以用惡臭無比來形容。

    比肩堯舜之類的話,張口就來。

    這是朝臣們的過年給皇帝上的賀表,皇帝也不會看,但是朝臣們不得不寫。

    朱由檢看了兩句,就仍在了一旁,說道:“王伴伴,你到司禮監去一趟,今年的賀表一切從簡,知會下去,朕不會詳閱,讓朝臣們就隨意些。”

    “是。”王承恩俯首,也離開了西暖閣。

    諾大個西暖閣就剩下了朱由檢一個人,他打開手中畢自嚴的奏疏。

    其實畢自嚴這封奏疏就說了一件事,就是徹底分離內帑和國帑,改善大明朝政的財稅製度。

    也是在回答朱由檢最開始的提問,為什麽大明朝不鑄錢,大明通寶的發行量,可以用稀少來形容。

    除了銅料太少這種客觀的因素以外,還有主觀因素。

    因為鑄錢收入的六分之五都歸戶部新舊太倉,也就是國帑,而六分之一歸內府司鑰庫,也就是內帑。

    鑄錢,大明皇帝撈不到多少好處,所以大明皇帝也從未操心過這裏麵的門道。

    而大明的內附司鑰庫的主要收入,是萬曆十五年起,所有的鈔關收入一半折色歸太倉,一半本色錢鈔歸司鑰庫,所以大明一直主發寶鈔,而不鑄錢。

    大明皇帝一直關注寶鈔,而不關注鑄錢,導致了市場的銅銀貨幣一直處於一種極不穩定的狀態。

    這也是為何朱由檢和畢自嚴到現在都明知道江南、蘇鬆的稅賦重的壓死人,但是他們卻不能蠲免蘇鬆和江南稅賦的原因。

    工部也有自己的節慎庫、兵部太仆寺有自己的常盈庫、內監有自己的司鑰庫,禮部、光祿寺也有自己的銀庫。

    比如工部的節慎庫四司料銀歲額就有五十萬兩,最主要的財政來源,就是南直隸。

    所以,大明皇帝想能蠲免蘇鬆和江南稅賦,卻不能。

    因為朝廷的六部都指著重稅過活。

    大明的財政的亂象,豈止是一盤散沙?

    所有人都在一個碗裏扒拉吃飯,人人卻都有自己的小金庫,真正用錢的時候,把庫門一開就是一頓哭窮。

    真正用錢的時候,就是找冤大頭抗雷。

    萬曆、天啟年間的三大殿的修繕,就是找的工部抗的雷,但是工部居於六部之末,哪裏有這麽多的銀子?隻好四處拆借。

    而到了遼東戰事頻繁,戶部又成了冤大頭,戶部掌管國帑,這是四處拆借。

    徐光啟和孫承宗承辦薊門火炮局,也是四處拆借。

    若不是鄭芝龍這個暴發戶不知道獻禮獻什麽好,直接塞了五十萬兩銀子給大明皇帝,徐光啟和孫承宗還要為了國事背負個人的債務。

    這些拆借,都是以他們個人的信譽做的擔保。

    大明的這種財政亂象,畢自嚴的這本奏疏若是實行下去,大明的財政亂象,可以得到極大的緩解。

    六部的私庫直接歸戶部國帑所有,一應開支,皆歸戶部所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