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自認奸佞
字數:3709 加入書籤
沈陽的冬日,是慘淡的白日之下,茫茫的林海雪原;是厚重的貂皮、狐皮、貉皮、獺特兔皮裏吐著長長的哈氣凍的瑟瑟發抖的遼民;是飯館裏熱氣騰騰的湯麵和吵鬧之聲。
黃立極慢步在沈陽的街頭,好好的打量著這個城池,這裏曾經屬於大明。
先秦之時,燕國大將秦開,率軍驅除東胡的時候,在沈陽這處寶地築城,名曰侯城,瞭望之城。
三國時,這裏從侯城,變成了平州,而在唐時,這裏叫做沈州。
元朝時,這裏正式被定名為了沈陽,取的是沈州和遼陽這兩座沈陽的門戶中的兩個字,做名字。
而現在,這裏叫做盛京。
黃立極在沈陽的街頭走動著,他依稀的看到了當年戰爭時候留下的一些傷痕,一些火炮打的高了,炮彈落在城裏砸壞的民舍;斑駁的城牆上,還能看到開花彈爆炸後探出的彈坑。
黃立極站在沈陽的城牆之下,仰著頭看著高約三丈的城牆,似乎是聽到了當年的金戈鐵馬之聲。
沈陽陷落之時,熊廷弼已經被罷官回朝,而新上任的兵部尚書兼薊遼巡撫袁應泰,來到沈陽城的時候,才知道沈陽是如何在薩爾滸大敗之後,苦苦堅守了一年之久。
沈陽的城牆年久失修,圍四十裏,卻高不盈丈餘,麵窄處,僅五六尺,牆磚皆腐蝕珊塌,槍可破也。
這裏的槍是大明軍卒用的鉤鐮槍,隻需要輕輕一捅,沈陽的城牆就破了。
而剛剛經曆了大敗的大明軍隊,士氣正是低落的時候,熊廷弼廣招降夷,再加上沈陽原有的一萬八千三百七十八人正軍,萬人左右的遊兵散勇,五千三百餘降夷,在沈陽布置了四麵防線,艱難的抵抗著努爾哈赤近六萬正軍的猛烈進攻。
沈陽之戰,熊廷弼在前線奮勇殺敵的時候,大明的明公在做什麽?
並科給事中蕭基帶頭上書,認定降夷必與建奴勾結,掀開了倒熊的風浪。
一時間,彈劾熊廷弼的奏疏,如同雪花一樣飄進了文淵閣,來到了皇帝麵前,所有人都在說熊廷弼與建奴勾結。
袁應泰是接替熊廷弼之人,他來到沈陽之後,如實的匯報了沈陽的所有情況,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熊廷弼能夠守住沈陽,當有功而無過。
而袁應泰也上書,以三岔兒之戰,降夷戰死二百三十人為例,向朝廷陳情,說降夷可用。
朝臣們繼續糾纏著降夷之時,袁應泰一概不理會所有京中來的任何奏疏,專心備戰。
天啟元年,三月初,努爾哈赤再次攻打沈陽,此時的沈陽連兩麵防線都無法組建,艱難的抵抗了兩天兩夜,大明軍卒在城中與敵糾纏廝殺,夜戰至天明而不歇,而最後殘部,被圍困在了鎮遠樓。
而袁應泰就在鎮遠樓內督戰,在城破之事,舉火燒樓,自殺以謝天下。
黃立極停下了腳步,他駐足的地方,就是以前鎮遠樓的舊址。
大火燒掉了袁應泰,也燒到了大明最後的殘部,沈陽之戰,大明軍卒巷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無人乞降,努爾哈赤憤而屠城,被範文程勸殺。
“搞什麽君命臣賢的把戲,當時沈陽城裏,除了戚家軍舊部,隻有不到兩百戶人家,這兩百戶還有很多建州女直。”黃立極小聲嘟囔著。
今天是正旦,黃立極帶著吳孟明來到這鎮遠樓,自然是要祭奠袁應泰和戰死在沈陽的軍卒。
相比較楊鎬、王化貞的輕敵,袁應泰做的是困獸之鬥,被超過了三倍有餘的正軍團團包圍,路隻有一條,那就是死。
黃立極嘟嘟囔囔的囉嗦著:“聽說當初老奴酋七次送使者進城,想要勸降袁應泰,還許了高官厚祿,袁應泰把來使殺了,表示自己抵抗到底的決心。”
“要我說,袁應泰就是糊塗,那種遠無援軍,城內無糧無食,投了就是,若真的有心效忠,那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不也可以嗎?”
“吳千戶,你說袁應泰他糊塗不糊塗。”
吳孟明在燒毀的鎮遠樓前,燒了一炷香,聽到黃立極的問話,皺著眉看著黃立極,這個人,這個時候,說這種話,就很惹人厭。
“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是裏的,本身曹操那會兒也是漢。”吳孟明回了一句,按理說黃立極是正經的經學博士,乃是進士及第出身,這點他都知道的知識,黃立極不應該不知道才對。
黃立極心滿意足的點了點頭說道:“所以說嘛,袁應泰他不糊塗。”
黃立極當然曉得徐庶當時身在的曹營其實是漢營,他隻是在重複當年明公們的話而已。
袁應泰殉國以後,很多明公們都說袁應泰糊塗,當初早聽他們的話,把那些降夷攆走,城中的糧草還能多撐幾個月。
為此袁應泰殉國的追封一直沒有辦下來,到最後也沒拿到諡號,隻拿到了一個追封的兵部尚書。
當時黃立極十分讚同那些個清流所言的話,以為沈陽為降夷所誤才丟掉的。
而來到沈陽的黃立極,再想起當時明公們的話,隻覺得可笑的很。
若是袁應泰有別的辦法,他會跟著自己的軍卒一起焚樓殉國嗎?
若是多撐幾個月能等到援軍,袁應泰早就那麽做了,可是有援軍嗎?
別說是天啟元年的時候,就是現在,錦州城被圍的時候,大明有援軍可以馳援錦州城嗎?還是有援軍可以馳援現在瀕臨戰事的歸化城和義州?
是那在冊四萬餘人,隻有萬人點卯上操的錦衣衛,還是已經名存實亡的京營四十萬?
大明的英國公張維賢能夠調動的中軍都督府也就不到四千人左右,哪裏來的京營四十萬?
大明皇帝組建一支新軍,朝臣整日裏逼逼賴賴,沒來建州的時候,黃立極還覺得明公們勸諫大明皇帝不要組軍,有些勸皇帝不要那麽窮兵黷武的道理在,可是到了沈陽、建州、撫順走了一趟之後,黃立極再也不敢有這些想法了。
大明就是一頭已經長得膘肥體壯的肥肥!
而此時的建奴們,正磨刀霍霍向豬羊,隻不過刀還沒磨得足夠的鋒利,還奉大明為正朔罷了。
“額,不知道你們這些讀書人,肚子裏的那些花花腸子到底盤了幾條道,不知所謂。”吳孟明是真的沒聽懂黃立極的意思,隻能搖頭。
黃立極也沒多解釋,都是些陳年舊事,解釋起來不僅麻煩,還讓人頭疼,目眥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