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請遼東巡撫
字數:3532 加入書籤
朱由檢一拍額頭,自己這是中了話術的圈套呀,顯然,王徵就在等待著自己這麽問,然後就坡下驢,索要研發經費。
“兩年六百萬兩,實在是太多了些。”朱由檢心裏還是有些抵觸,這麽多銀子,如果全部用於整頓軍隊,就眼下這種敵我態勢,朱由檢很有信心把建奴趕到海裏去喂魚!
“多嗎?”
王徵卻是沒有猶豫,他相信萬歲知道其中的妙用,六百萬兩,真的不多了,這是搞科研,尤其是大型工程類的科研,費點銀子,實在是不算什麽事。
“西山煤局月可入十餘萬兩銀子,一年可結餘近一百五十萬兩,兩年約有三百萬兩,這三百萬兩本事用於宮廷支出,眼下,朕一並給了你。再多,真的沒有了。”這是朱由檢能夠拿出最大限度的研發費用了。
“萬歲,不急。”王徵卻是信心滿滿的說道:“萬歲請看這裏。”
王徵拉開了第三個祥瑞的幕布,伸著手說道:“萬歲請看,此物,名曰綠水,可用於施肥,可做基肥,也可做追肥,可抵農肥數十倍。”
朱由檢猛地站了起來,離開了月台,來到了第三塊紅布之前,他看著玻璃器皿中的有些深褐色的水,疑惑的說道:“此物從何而來?”
“燒焦過程中,得到的。”王振卻沒有隱瞞,振振有聲的說道:“煤則各處產之,臭者,燒熔而閉之成石,再鑿而入爐日礁。”
“萬歲要鋼要鐵,可是西山煤局皆為褐煤,低熱,爐火炙烤鋼鐵而不化,臣就四處尋找,從觀台煉焦爐,博山玻璃坊等處尋得了煉焦的法子,可是用博山爐煉焦之時,偶然間發現了,這煉焦的爐子裏的氣,居然可以讓植物蓬勃生長,為此,臣等特意研究,發現此物的確是可以用於農桑。”
“徐老師父為此,也下了不少的功夫,特意準備了數十塊田,確證其效,才敢到萬歲麵前討賞。”
“萬歲,天佑大明!”
朱由檢十分滿意的點了點頭,臉上的笑容怎麽都抑製不住,笑著說道:“好,好,好!”
這玻璃器皿中裝滿了黑褐色的水,其實就是高度碳化後的粗氨水,氮肥的最初的模樣。
粗氨水在這個年代,就如同金坷垃一樣,肥料摻了金坷垃,一袋能頂兩袋撒!肥料摻了金坷垃,不流失,不蒸發,零浪費!
肥料摻了金坷垃,小麥畝產一千八!
此粗氨水,就是大明的金坷垃!
去歲冬日下了幾場大雪,北國風光,千裏雪飄,今年春天雖然沒有了蝗災,但是大旱之下,各地產糧的確是出現了各種不同程度的下降。
此時的大明,正式小冰川時代,能夠對抗天災的,除了意誌以外,這等粗氨水,是人定勝天的工具。
“好!”朱由檢拿起了密封的玻璃器皿,雖然不知道這些工匠是怎麽做到玻璃器皿密封,渾然一體,但是眼前之物,的確是大明最需要的東西。
“此物還有些許其他的妙用,臣等還在研究,除了之前的提水機以外,這就是臣向萬歲討要六百萬兩的底氣。”王徵大聲的說道。
“去叫耿如杞來。”朱由檢沒有著急答應王徵,反而喊來了耿如杞,他是山西巡撫,一個西山煤局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朱由檢的胃口了。
王徵問他要銀子,說實話,他真沒有,兩年三百萬,是他最大的能力。
但是這不代表朱由檢不會開源,事實上,他一直在等待著西山煤局傳來好消息。
西山煤局經過了一年的改建,擴容加固,已經成為了穩定的煤場,經過時間的證明,這種改造,是利國利民的,是有利於江山社稷的,除了把持這些煤礦的勳戚和明公們受損失,百利而無一害!
至於叫耿如杞,自然是讓他配合王徵、塗文輔以及計司的畢自嚴,統籌安排山西諸煤田收歸國有,建立官營礦場等事物。
交流好書,關注vx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現在關注,可領現金紅包!
“山西煤局和西山煤局。”朱由檢送走了耿如杞和王徵之後,不禁連連搖頭,前後一個顛倒,豈止是十倍百倍上的收入提高?
“發財!發財!朕要發財了!”朱由檢美滋滋的自言自語著。
朱由檢想的很美,但其實他真的想錯了,整個山西的煤炭焦的消耗,頂多是京師的兩到三倍,但是投入卻是數十倍之上。
這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北京是一個高度城鎮化的城市,仰仗煤炭的地方很多,西山煤局完全是成熟的產業,隻需稍加整頓就可以投入使用。
但是山西的情況則大不相同。
不是簡單的規模提升就可以大規模提升財政收入。
若是如此簡單,畢自嚴早就哭著喊著要萬歲爺四處撒煤局了。
京師和京師之外,大不同。
甚至可以說在五年之內,這件事,大抵上是費力不討好的事。
可能因為收歸國有,官營煤田的過程中,還可能需要加大山西布政司的留存,來投資煤田的礦洞的加固和設備上的投入。
王徵是技術官僚,而徐應元是內侍,他們都是在官場上廝混已久之人,自然清楚其中的利害關係,若非有科研上的重大突破,否則此事難成。
尤其是耿如杞之前一直深陷大西王的輿論困擾之中,不堪其擾,更不敢主動提及此事。
好在,眼下有了粗氨水的出現,大力推廣煤局之事,就不是在空中樓閣,水中撈月之事了。
田秀英沐浴之後,就去休息了,朱由檢處理了一大堆的公文,其中一件事引起了他的注意,確切的說,是黃立極說了一件小事。
紫金閣承擔了邸報、日報、晨報的發刊工作,確切的說從供稿、審核、刊印、發售的一條龍的工作。本來邸報等工作進行的十分順利,但是最近卻遇到了麻煩事。
那就是京中有人擅自刊印邸報,並傳閱天下悉聞,而且是地方的水馬驛出現了問題,邸報被更換,多數都是在各地的水馬驛發生。
有人不想讓皇帝的口舌,紫金閣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