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為唐皇帝(1)
字數:7546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十國帝王 !
(第二更)
天成四年十二月癸卯朔,遷梓宮於二儀殿,是日發哀,百僚縞素於位,太子從璟於柩前即皇帝位,服紀以日易月。
定鼎元年春二月庚辰,帝禦文明殿視朝,仗衛如儀,宮懸樂作,群臣朝服就位。
......
“敕令:宰相馮道加司空,三司使任圜加司徒,禦史大夫李琪加太尉。”
“敕令:以樞密使安重誨為左仆射,加檢校太傅。”
“敕令:以殿前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夏魯奇為樞密使,加檢校太傅。”
“敕令:以太子賓客莫離為中書令,加檢校太尉,封蔡國公。”
“敕令:以太子詹事衛道為門下侍中,兼兵部尚書。”
“敕令:以左庶子王樸為尚書左丞,兼吏部尚書。”
“敕令:以左庶子杜千書為尚書右丞,判戶部。”
“敕令:以太子少詹事桑維翰為中書侍郎。”
“敕令:以刑部郎中蘇禹珪為刑部侍郎,叛刑部。”
“敕令:以江淮鹽鐵轉運使蘇逢吉判度支。”
“敕令:以江淮鹽鐵轉運副使張一樓為中書侍郎。”
“敕令:以殿前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孟平,為殿前軍都點檢。”
“敕令:以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郭威,為侍衛親軍都點檢。”
“敕令:潞王李從珂加太師、同平章事、右仆射。”
百步文明殿內,群臣俯首執禮,以接敕令。
皇案後,有一人服袞冕:其冠也,上有黃金冕板,板寬八寸、長一尺六寸,垂白色珍珠一十二;身著玄衣纁裳,玄衣為黑色,纁裳為赤黃色,有十二章紋飾;其衣也,上有日、月、星、龍、山、華蟲、火、宗等八章圖飾;其裳也,有藻、粉、黼、黻四章;腰束革帶、玉鉤;腳踩烏皮六合靴,腰佩鹿盧玉具劍。
——光彩奪目,威嚴萬分,不能直視,儼然神人也。
正是大唐皇帝李從璟!
皇帝者,德兼三皇,功蓋五帝。
皇帝者,言出為敕,行於天下,萬民俯首遵從,莫敢有違抗者。
皇帝者,即天子。
一言可救蒼生,一行可毀社稷,一言可使四海太平,一行可使天下大亂。
皇帝者,即國家。
皇帝死於外敵,即是國亡。
皇帝者,即大唐。
皇帝執掌大唐一切權柄。
馮道宣讀敕令完畢,躬身向李從璟行禮。
“朕的敕令,卿等可有異議?”初升的晨陽灑在殿中,陽光盡頭的皇案後,李從璟平淡的詢問不失威嚴。
“臣等謹遵陛下敕令。”分列兩班的百官,紫、緋相間,皆俯身執禮。
“既無異議,頒行天下!”李從璟輕輕一揮衣袖。
言罷,站起身。李從璟看到殿外有千步廣場,可容萬人,廣場外有數丈朱牆,人獸莫能翻越,牆外有十丈閣樓,高聳入雲,樓外便是偌大的洛陽,洛陽外便是大唐的天下。
“退朝!”李從璟微然一笑,負手離案,儀仗緊隨其後。
“恭送陛下!”百官齊聲禮送。
出了文明殿,早有宦官、宮女、宮廷甲士在外等候,李從璟坐上禦攆,“擺駕崇文殿,傳宰相、中書令議事。”
“擺駕崇文殿,傳宰相、中書令議事!”敬新磨高唱一聲,即快步在前領路。
.......
“國喪其間,祭吊情況如何?”李從璟在擺滿奏章的皇案後坐下,批閱了一陣奏章,等到馮道、莫離都到了,放下玉筆來問兩人。
“吳越王、閩王、渤海王、契丹皇帝的使臣早已到了,除此之外,沙洲節度使曹義金的使者也已入關,隻不過因為路途難走,耽擱了不少日子。”馮道如是而稟。
“哦?河西險阻,曹義金的使者向來極難走到洛陽,這回怎會這般順利?朕可是聽說,黨項人如今在河西活動頻繁,會州、涼州一帶如今局勢緊張,曹義金的使者理該更難入關才是。”李從璟有些奇怪。
莫離這時候出聲道:“桃統率去年去了河西。”
李從璟頓時默然下來。
這個問題已經不用討論。無論黨項的勢力如何往河西暗中侵襲,既然桃夭夭在河西,曹義金的使者怎麽都能安然入關。
“吐蕃如何?”既然說起了河西,李從璟便問了一下青藏高原。“自論恐熱敗亡後,吐蕃陷入內亂,數十年來彼此混戰不休,如今已是割據格局,正因如此,河西亦有其不少部族......和曹義金距離近的,已經跟隨曹義金的使者一道來了。”馮道言說道。
“南詔如何?”李從璟又問。
“大義寧國的使臣還未到。”馮道回答。
南詔,即雲南,昔曾屢屢犯邊,後來被前蜀皇帝王建治得很慘,基本不複侵擾,而是陷入內亂、內鬥中,現在叫大義寧國,約莫三年後,段思平會建立大理。
“嶺南如何?”李從璟又問。
“嶺南的使臣昨日到了,奉上了國書,正要呈給陛下。”馮道說著,將手裏的文書遞上來。
李從璟看罷劉龑遞上來的國書,淡淡嗤笑一聲,將文書丟到皇案上,“跟昔日的楊吳一樣,仍舊自稱皇帝。”說罷,給了四個字的評語,“不知死活。”
莫離見馮道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便接話道:“陛下打算何時向嶺南用兵?”
“今秋。”李從璟的目光從劉龑的國書上飄過,並沒有如何注目。
“臣請前往。”莫離執禮道。
李從璟卻是搖搖頭,“發吳越之兵協助,先解決閩地,若是閩王識相,當知道該效仿楚王馬希聲,主動攜親信到洛陽定居,若是閩王不識相,區區閩地,豈能擋我王師鐵甲?待閩地的事解決,大軍再順道南下,如是軍糧也可從海上運送,不一月可到廣州,免去了從湘江溯流而上,經澪渠、漓水多番轉運的損耗。此事並不難,讓郭威帶侍衛親軍去即可。至於你和孟平,另有去處。”
莫離聞言稍微思索,旋即眼前微亮,“陛下的意思是......”
李從璟看向馮道,聲音沒有絲毫感情,硬邦邦的如同寒石一樣,“若朕所料不差,藩鎮節使各有親自入洛,唯獨夏州定難節度使不曾來吧?”
“......”馮道愕然,旋即低首,“確如陛下所料,夏州來的是黨項人李彝超,而非節使石敬瑭。”
李從璟冷笑一聲,“身為駙馬,又是節使,國喪竟敢不入朝,他的膽子可真是讓朕欽佩。”
馮道張了張嘴,遲疑了好半響,才道:“石敬瑭上書言說,去歲他剿匪時為賊人所傷,如今重病不起,短期內難以下榻,故而無法入洛......”
“好了。”李從璟擺擺手,示意馮道不必多言,看向莫離,“說說你對進兵河西的看法。”
“河西並及西域之地,勢力錯綜複雜,吐蕃、回鶻、黨項等諸部雜居,皆是悍勇輕死之輩,王師要征戰並不容易。又且,此處土地貧瘠,無法就地取糧,糧秣物資全都依賴京畿運送,又兼道路崎嶇,路途損耗甚大,前線一萬將士之費,非得十萬青壯養之不可......陛下若要盡複西域之地,再設安西都護府或西域行省,非一時之功。”莫離簡要說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李從璟摸了把下顎,笑意不見深淺,“朕若要定西域,則要徹底平定西域,往後即便有蟊賊作亂、外敵入寇,也要能穩如泰山。而不是大軍拉過去打幾仗,好不容易得勝,大軍班師後此地又陷入混亂。”
說到這,李從璟認真對莫離道:“此事你去拿個章程出來,事無巨細都要考慮到,而後再跟朕商議,朕不怕等上幾年,但絕不允許將士白流血、百姓白送糧!”
“臣謹遵敕令。”莫離俯首行禮。
李從璟默然片刻,終於還是說道:“傳信給桃夭夭,讓她回來吧。”
莫離有些訝然,因為李從璟說的是傳信,而不是傳令,“是。”
直到離開崇文殿,馮道還是沒有想通,為何李從璟提的是夏州的事,而後跟莫離商量的卻是整個河西、西域,但他也是心思活泛之輩,很快就想到其中的可能性,遂在走廊上追上莫離,“莫中書,難道陛下認為,石敬瑭會叛?”
隻有當向夏州用兵與向河西用兵兩件事合二為一的時候,李從璟才會把這兩件事放到一起說。
莫離笑了笑,“打出反叛的旗幟是肯定不敢的,但往河西用兵就說不定了。”
馮道愕然。
莫離也不是很明白,李從璟為何就肯定石敬瑭會向河西用兵,雖然黨項人已經開始往河西滲透,但這還遠遠不夠。能讓李從璟在閩地、嶺南還未平定的情況下,就考慮對河西用兵,隻能說明他很有把握這件事會很快發生。
馮道更不明白,夏州向河西用兵,若是與沙洲歸義軍合力,令河西諸部臣服,不就代表大唐重新擁有了河西?
隻有李從璟自己知道,黨項人據有河西後,會建立自己的國度西夏,而不是把他拱手送給朝廷——宋太宗對黨項人的某種“敵意”,就是眼下李從璟對石敬瑭的“敵意”,從某種程度上說,眼下聯合了黨項人的石敬瑭,承擔了日後帶領黨項人,與趙宋為敵、征戰的黨項人首領李繼遷,所以曆史一定會那樣發展,而且會提前。
向夏州、河西、西域用兵,這件事秘而不宣,需要很充足的準備,李從璟並不是很急切。莫離、衛道離開後,李從璟召見了馬上就要去揚州赴任的,淮東行省布政使朱長誌。
朱長誌也是膽氣豪邁之人,但自打進入崇文殿,也不知是因為宮殿太過寬大,他置身其中顯得太渺小,還是坐在皇案後、左右沒有一個人站立的皇帝太過威嚴,他感到如負百斤重物。
“揚州是淮東盛地,商賈興盛,商市可謂是寸土寸金,租金比之洛陽還要高出兩緡,雇傭一個苦力都要日費五十錢,但東市的商鋪格局卻不大好,各種商貨分區不太合理,酒肆商鋪距離糧鋪太遠......揚州近年來商賈日興,蠶桑種植太多,侵占了不少種糧的良田,城外窯廠就地取材,汙水隨意排入溝渠,影響了農田灌溉......凡此種種,都是你到揚州需要解決的問題,你當勉力為之。”
朱長誌額頭冒出粒粒細汗,李從璟方才說了許多淮東的事務,包羅萬象,哪怕他久在江淮,都了解的沒有李從璟清楚,這讓他感到了極大的壓力,“臣對此亦有所籌謀,臣打算......”
聽完朱長誌的稟奏,李從璟指點了幾番,忽而笑了笑,“說了快半個時辰的政事,你我也乏了,且閑語一陣。聽聞令郎年前進了演武院,不知學業如何?”
“不敢勞陛下相問,回稟陛下,犬子的學業尚可,上回大考得了個甲中的評價。”朱長誌心頭暗鬆一口氣,額頭汗水密集,有些難受,想要擦拭又不太敢亂動。
“甲中的評價可是難得很,百人中也未必有三兩個,看來令郎也是不凡。”李從璟微笑道,接著與朱長誌嘮嗑,問一些闔閭之事,也給他介紹一些洛陽風物,內容也是龐雜,無所不至。
約莫過了一刻的時間,李從璟收斂笑意,複正色道:“卿行揚州,為淮東布政使,而淮東為朝廷米糧之源,諸事不容有差,望卿善為之。朕常恐卿輩負朕,來日不複能再見。”
朱長誌連忙下拜,“臣必當盡心竭力,不敢有負聖望!”
又過了不少時間,朱長誌才從崇文殿出來。
出宮的時候碰到馮道,他跟馮道在江淮共事過,彼此相熟,見麵不免寒暄幾句。
朱長誌慨然感歎道:“陛下處理本行省之事,大小無遺,凡有所言,無不切中要害,實在令某心驚。”
馮道笑道:“陛下雄才大略,我等自然望塵莫及。”
朱長誌唏噓道:“在崇文殿不過一個時辰,卻比趕了一天路還累,陛下之威,實在是讓人無法直視。”
馮道聞言收起笑意,露出感同身受之色,“某與陛下相識久矣,共謀國事也是多年,平日裏頗承恩遇,然每回崇文殿奏事,未嚐不汗出沾衣也!”
朱長誌訥訥無言。
此時,李從璟正在翻看一本題名為《處分語》的書冊,這是他密令軍情處搜集諸行省乃至諸州風物及利害,然後讓秘書省的官員加以點評的一本書,淮東行省和揚州的大小事務,自然也都在上麵,他方才之所以能在跟朱長誌言說淮東、揚州事物時,頭頭是道、無的放矢,這本書的作用巨大。
當然,他每天翻看、琢磨這本書,也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
放下《處分語》,李從璟又拿起一本書翻開,卻是題名為《儲才錄》的。上麵寫了很多人名,人名後是寥寥數十字的評注,方才朱長誌提到他的兒子在演武院成績為甲中,這讓他留了個心眼,不過他並沒有馬上把對方的名字加上去。
視線停留在一個人名上,李穀。
這是今年學院畢業生中的有名人物。
不時,李穀就被帶到了崇文殿,站在李從璟麵前。
兩刻的時間後,李穀被帶出崇文殿,而李從璟已經在《儲才錄》李穀的名字後打了個勾。
隨後,他又召見了兩個同樣留名《儲才錄》的俊彥。
很不幸,李從璟在見過這兩個人後,把他們的名字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