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國之賢後
字數:3627 加入書籤
劉大娘托孤的這段小插曲,並沒有耽擱太長時間。
馮淑嘉看著仔細地派人照看小囡囡的蕭稷,心中盡管有許多疑問,卻也知道這會兒不是詢問的時候,便領著七位繡娘先去了壽陽公主府。
壽陽公主因為要給馮淑嘉做麵子,特地出麵接待了幾位繡娘,和氣地訓導幾句,便讓馮淑嘉和她同乘一輛馬車,不緊不慢地往皇宮方向行去。
幾位繡娘則同乘一輛寬闊敞亮的馬車,由公主府的仆婦負責照料安排。
路上,壽陽公主仔細地和馮淑嘉說著宮裏的規矩:“……行臥坐止,施禮問安,這些規矩嚴嬤嬤早就教導過你了……今日我親自送這些繡娘去針織局,她們必不敢為難你們……等送了她們過去,你和我一起去坤寧宮拜見皇嫂。你盡管放心,皇嫂是個很好的人,必不會為難你的……”
壽陽公主絮絮叨叨,除了提點她宮裏的禁忌禮儀,說的多是些寬慰人的話,顯然是擔心她太過於緊張了。
馮淑嘉心下感動,唯有認真聆聽默記以答謝壽陽公主的這番心意。
前世作為中山伯府的世子夫人,馮淑嘉每年也有機會進宮請安,隻不過那個時候中山伯夫人崔氏正在和繼子李景別苗頭,自然不會給她這個繼長媳出風頭的機會,是以每每進宮,都必然要派身邊得力的嬤嬤將她看緊了,隻教縮在偏僻的角落裏,不許到貴人們麵前爭鋒露臉,替李景籌謀。
雖是如此,對於這皇宮,馮淑嘉卻也有幾分熟悉,不至於全然陌生,至於宮規,更是所知甚詳——免得一不小心被崔氏借故給算計了去。
再加上這幾日嚴嬤嬤的親自教導,馮淑嘉自覺對於宮中的禮儀禁忌都十分熟悉,因此並不覺得惴惴不安。
倒是采露頭一回進宮,緊張得麵色發白,雙手緊握在一起,緊抿著唇,勾著頭一句話也不敢多說,生怕自己出了錯,自己受罪不說,再連累了馮淑嘉。
馮淑嘉見狀趁人不備,悄悄地拍了拍采露的手,無聲地安慰。
采露怕馮淑嘉為她憂心,便抬起頭擠出一絲笑來。
她想得明白,到時候隻管跟著嚴嬤嬤行事就好了,且萬事少說少做少打聽,務必將自己裝成一隻會走路聽吩咐的木樁子。
不久,馬車便停了下來。
外頭響起內侍尖細恭順的聲音:“奴婢給給公主請安。”
壽陽公主聽見這聲音,便笑了起來,對馮淑嘉道:“這是坤寧宮的小劉公公,想來是皇嫂打發他來接咱們的。”
“皇後娘娘真是慈善。”馮淑嘉笑讚道,說罷,先一步下馬車,又親自扶著壽陽公主下了馬凳。
順聲一看,果然,宮門口早就備好了兩頂轎子,一個麵白圓潤的小太監正立在一旁,見她們下來忙上前來躬身行禮問安。
壽陽公主笑道:“不過是送幾個繡娘去針織局罷了,我們自去就行,皇嫂還打發了你來接,也太興師動眾了一些。”
小劉公公便滿臉堆笑地回道:“皇後娘娘的意思是,讓奴婢領著這幾個繡娘去針織局報到,也省得公主和馮大姑娘還要親自跑這一趟。”
壽陽公主聞言笑了笑,看向馮淑嘉征詢。
賽事是馮淑嘉一力舉辦的,人也是馮淑嘉舉薦帶進宮的,該怎麽做,自然得征詢一下她的意見。
對於馮淑嘉,壽陽公主一向喜愛且放縱。
馮淑嘉便笑道:“多謝皇後娘娘慈愛關心,如此,就有勞劉公公了。”
說著,以眼神示意采露。
采露會意,忙上前遞了個荷包過去,笑道:“勞煩公公跑這一趟。”
送入選的繡娘進針織局供職,本就是壽陽公主特地給她求來的恩典,此次楊皇後又特意派小劉公公幫忙帶人去針織局報到,馮淑嘉怎好讓人家白白地幫忙跑腿一趟。
小劉公公連忙推辭,道:“不敢不敢。”
壽陽公主在一旁見狀,笑道:“既然是馮大姑娘的一片心意,你就收下吧!”
小劉公公這才收下荷包,又客氣地向馮淑嘉躬身道謝。
壽陽公主便吩咐嚴嬤嬤和小劉公公一起將人送去針織局報到,她則和馮淑嘉各乘一頂轎子,直接去了坤寧宮拜見楊皇後。
一路行來,宮牆寂寂。
等到轎子在坤寧宮宮門口停下來,馮淑嘉便扶著采露下了轎,跟在壽陽公主身後,直接去正殿拜見楊皇後。
一路行來,有宮女見了壽陽公主紛紛屈膝問安,臉上卻都帶著笑,顯然是熟悉得很——可見壽陽公主是坤寧宮的常客,且與楊皇後的姑嫂關係十分和洽。
未到正殿門口,楊嬤嬤便笑著迎了上來。
楊嬤嬤是楊皇後的乳母,總管著坤寧宮的一應瑣事,頗得楊皇後的信任和倚重。
馮淑嘉不敢怠慢,待楊嬤嬤給她見禮時,便側身避開,笑道:“不敢有勞嬤嬤相迎。”
楊嬤嬤便爽然一笑,道:“公主在坤寧宮就跟在自家府裏似的,馮大姑娘既然得公主的眼緣,那也不是外人,在這坤寧宮裏不必拘束。”
這樣的話楊嬤嬤一個乳母可不敢隨便對人言說,可見是楊皇後的意思,不過是借著楊嬤嬤的嘴說出來罷了。
馮淑嘉便又笑著謝過了,一路跟隨在壽陽公主身後,進了正殿。
鏤空雕花的大窗,朱紅高大的楹柱,帷幔重重,威嚴貴重,無一不彰顯著一朝鳳後的尊榮。
然而大殿裏的氣氛卻十分輕鬆融洽,宮女們臉上都帶著笑,行為舉止自在隨意又不逾矩,可見其主人性情的溫厚隨和。
未曾見得楊皇後,馮淑嘉心裏便先有了幾分好感。
看來,前世人人傳頌的這位德才兼備、雍容華貴、溫良嫻舒的楊皇後,果然是不負盛譽。
所以後來潘玉兒入宮之後,一路晉升,最後取而代之,才被那麽多的文人口誅筆伐。
而且後來因為潘玉兒這位眾人眼中以美色媚主、弄權禍國的繼後的出現,對比之下,朝臣民眾對於嘉言懿行的楊皇後更是敬慕追思,不論是正史記載還是民間傳唱,都評價其為國朝之賢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