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高順封侯

字數:3848   加入書籤

A+A-




    接到命令,大鴻臚太行命人立即趕製冠軍侯金印。

    皇帝命黃門侍郎鍾繇持節前往冀州和青州頒布聖旨。

    鍾繇(151年-230年),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

    七月二十八日,鍾繇到達廣宗軍營,為高順授予冠軍侯金印。

    鍾繇持節,代表皇帝而來,高順不敢怠慢,隆重招待鍾繇。

    鍾繇第一次吃到如此美味佳肴,喝到如此清烈美酒,非常滿意,說道:“以前隻是聽皇宮內的人傳言,君侯進貢過一種美酒,清澈透明、醇香無比,莫非便是這種美酒?真是世間難得的佳釀。”

    “嗬嗬,元常喜歡就好,此乃閑暇之餘,按照古法釀造,隻是工藝複雜,實不能大量釀造。”

    鍾繇也是愛酒之人,與眾人連喝幾杯;興奮之餘,他想起京城傳言,高順有賦詩立成的文采,便邀請高順就封侯一事現場賦詩一首。

    高順推辭不過,隻好應下。

    他本想用正楷書寫,考慮到盡量不改變曆史,也不想在鍾繇麵前出醜,思索之後,用隸書字體在白絹上寫下一首詩:

    甲子歲封侯有感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漁。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鍾繇仔細讀了一遍,大讚道:“哈哈哈,君侯大才,果然是名不虛傳,憂國憂民之心躍然紙上,不愧“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情懷。”

    高順心想,幸虧前世是文科生,多背誦了一些古詩,現在成了一文抄公了,否則要出醜了,忙謙虛道:“元常過獎了,詩詞乃小道爾!來,繼續喝。”

    鍾繇心想,此詩果然應情應景,一揮而就,道盡了當時民生的艱難和他封侯的心境,讚道:“君侯,此詩沒有“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大氣磅礴,也沒有“鐵馬冰河入夢來”的雄壯氣勢,隱含的仁慈之情與您的“鐵血軍事”身份不相襯。不過僅憑此詩,君侯必將名傳千古了。”

    高順笑道:“元常,此一時彼一時,當時麵對的是蠻夷,必須需要鐵血麵對,展現我大漢雄風;可是現在麵對的都是食不果腹、衣不附體的大漢子民,皆盡殺戮,於心不忍。”

    本來,鍾繇對高順還不服氣,現在再看高順,不僅身強力壯,五官非常端正,且能文能武,確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單憑現在流傳出來的幾首詩,便已經奠定其在文壇的地位,就算不憑功封侯,也能名垂千古了。

    現在京城的士家大族與高順為敵,太不明智了,未來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不說別的,單憑高順未至弱冠的年齡優勢,便不是朝廷高官能比的,年輕的一代人,無人能是高順敵手。

    推杯換盞之間,鍾繇向高順透露了一些京城內的消息,讓高順非常吃驚。

    第二天,鍾繇前往青州宣旨,高順送其美酒五壇,鍾繇欣然笑納。

    隨後,安排一位初級文官和初級武官攜帶二百斤黃金前去京城,答謝張讓;他肯定,這次賞賜,一定離不開張讓的支持。

    眾人恭喜道:“恭喜主公封侯!”

    高順笑道:“何喜之有?不如賞賜一些錢糧實惠,且公桓和公明僅僅得到一個雜號校尉,替他們深感不平。”

    不過他內心還是很高興的,此前,除去霍去病外,還有兩人獲得過冠軍侯的稱號,正符合他年輕的形象;不管怎麽說,這也是金印紫綬的縣侯,代表著他身份的改變。

    李強笑道:“主公,子正能得濟南國相之位,已是陛下的大恩賜了。”

    眾人也附和這個意見,現在高順勢力明麵掌控四郡,實則五郡,還加3個縣城,實力已非常強橫。

    文醜等人也深感跟隨一位好的主公,比直接賣命給朝廷好,大樹底下好乘涼;文醜活捉張角,高順任命其為別部司馬,而皇帝僅僅封賞了一個雜號校尉,高順給他們提供錢糧和兵馬等,皇帝隻是一句空話,這就是差距。

    大家心想,皇帝的賞賜已來,高順該發令進攻廣宗了。

    顏良問道:“主公,那咱們什麽時候開始攻城?”

    高順笑道:“嗬嗬,不急,元常不是說過了嘛,朝中各大士族又給皇帝陛下捐款助軍,還要調董卓前往豫州戰場,咱們這邊不急,在他們平定豫州前占領廣宗就不晚,否則將會被士族更加嫉恨。”

    李強嚴肅的說道:“主公說的不錯,若是封賞一來,咱們便立即攻城,這樣的話會給外人和陛下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他們會認為,咱們以前不攻城,是在要挾朝廷的賞賜,甚至會因此而遭到士族和朝廷官員的攻擊,所以還是小心為妙。”

    眾人深以為然,高順不必多說,命人加緊練兵。

    事後,高順心想,雖然他的到來,小小的改變了曆史,不過董卓還是出場了,既然如此,他便暗中支持一下中原的黃巾軍,給士族製造更多的麻煩。

    同時,他也意識到,其它事情雖有所變動,曆史的慣性依然滾滾向前,改變不會太大;而接下來他麵對的危險不僅是來自黃巾軍和士族,更多的是來自異族,他記得,在曆史上黃巾起義的時候,烏桓族騎兵便趁勢入塞,劫掠了幽、冀、青、兗四州,他不得不防。

    於是給房良寫信一封,詳細交代一番,讓其以令而行。

    又接連給向榮、曹山、周飛等人寫信,讓他們加強防禦,隨時注意烏桓人的動向;命張郃和鄒靖兩人,在注意烏桓人動向的前提下,加緊招兵,每縣的騎兵和步兵全部擴充到兩千人,做好對戰烏桓的準備。

    五天後,周倉返回,詳細的介紹了波才處的情況。

    高順和李強大喜。

    李強建議道:“主公,應該把京城增兵的事情盡快通知渠帥波才,讓其早做準備,否則內外夾擊,其必敗無疑。”

    高順道:“董卓帶去的兵馬,肯定全是騎兵,我現在擔心黃巾軍槍陣能否抵抗住騎兵的衝鋒,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和紀律做保障,否則一切都是徒勞的。”

    李強也沒有好的辦法,以黃巾軍的戰鬥力,在野戰中無法對抗董卓的騎兵,肯定一敗塗地。於是說道:“主公,長社向南一馬平川,向北有黃河阻隔,一旦潰敗,將很快被騎兵屠戮殆盡,不若讓他們提前控製黃河渡口,並把老弱遷移到黃河以北,萬一受到攻擊,可甩開官兵,進入太行山區躲避。”

    高順道:“這個辦法不錯。”

    周倉從兩人的談話中便知道了情況的危險性,不待高順安排,便請求再去一次長社。

    高順點頭同意,並希望周倉在那裏待一段時間,建議波才集中彭脫等全部的力量到長社,與官軍決一死戰,若事不可為,可隨家屬向北轉移到河內郡。

    周倉領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