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中原局勢
字數:3659 加入書籤
兗州刺史和濟陰郡太守張寵被牛輔虐殺,消息傳出,天下震驚。
亂世,作為掌兵的軍閥,失敗的下場就是死亡,這為所有的諸侯敲響了警鍾。
劉岱,作為皇親國戚,為人正直仁慈,頗有名望,命喪牛輔之手,且死的如此淒慘,立即遭到所有士族、軍閥和皇親宗室的聲討。
董卓占據大義,讓朝廷下令,威脅道,所有反叛朝廷者,若是不立即投降,這便是下場。
輕易獲得兗州三郡,讓董卓信心大增,關東諸侯真是紙老虎,此前還是高估他們了,若不是李儒當機立斷,當初他對進攻兗州三郡還下不定決心。
根據李儒的建議,董卓下令,牛輔為兗州牧兼任關東大都督,呂布為濟陰郡太守,昌豨為山陽郡太守;加上陳留郡太守胡軫和豫州潁川郡太守魏續,皆歸兗州牧牛輔指揮,立即向豫州發動進攻。
呂布非常高興,終於可以外放,自由了,於是,立即擴編軍隊,他所分得的俘虜,隻要適合從軍者皆被要求參軍,並派出騎兵四處拉丁,很快增加了五千步兵;按照呂布的打算,此後若是攻城,這五千人便是很好的炮灰。
昌豨更是高興,剛投降過來便成為一郡太守,這比投降青州強多了;他也跟隨呂布的步伐,擴軍備戰;他可是明白,在亂世,有兵才有權,才有人身保障,否則,他就是一山賊,什麽都不是。
董卓對昌豨的任命,乃有千金買馬骨之意,希望更多的軍閥向他投降,而不是投降其他諸侯。
李儒的目的很簡單,既然關東諸侯的戰鬥力如此低,那就盡快將他們消滅,不給他們發展起來的機會。
徐州刺史暗自慶幸,幸好沒有去趟兗州的渾水,更沒有對魯國動心;現在有青州的騎兵駐守魯國,公孫瓚駐守沛縣,徐州非常安全。
公孫瓚也是慶幸不已,幸虧沒有被劉岱誘惑。
已占領廣陵郡的徐盛和劉備正與孫堅對峙。
劉備以漢室宗親自居,年輕的徐盛被劉備的氣度折服,已暗中拜劉備為主公,不過為了大計,明麵上還是以徐盛為主,主持廣陵郡事務。
出現劉岱被殘殺的事件之後,劉備和孫堅都有了不同的想法,,各有各的打算,都沒有發動進攻,隻是在對峙。
楊弘建議袁術遷移到長江以南,重點發展南部幾郡,被袁術直接拒絕了。
若是他退守長江以南,那基本上失去了爭霸中原的機會,他作為袁家的嫡係,豈能退縮?而讓袁紹看不起,更重要的是袁術也不傻,他對揚州的統治並不穩固,特別是江東地區,以世家為主,他隻是名義上的統治,穩固的也就江北兩郡和丹陽郡。
現在北方有袁紹等人抵禦朝廷軍隊,為袁術爭取了時間,他可以安心發展揚州,整合內部事務,穩定他的統治。
韓馥、袁紹、曹操等人分工明確,團結一致,陳兵兗州和豫州邊境,戰爭一觸即發。
牛輔不傻,攻克昌邑城便讓他損失慘重,若是豫州這麽多城池,一個一個的攻過去,那要損失多少人馬?他的長處是騎兵,不擅長攻城戰。
於是,牛輔讓昌豨鎮守昌邑城;呂布、胡軫和魏續的騎兵,要不間斷的對豫州進行燒殺搶掠,能帶走的便帶著,不能帶走的便銷毀。
劫掠是涼州騎兵的長處,他們最喜歡這種戰術了;騎兵的機動性非常大,作戰範圍很廣,在平原地區作戰,步兵對他們無可奈何,隻能任由他們來去自如;所過之處,大肆殺戮,一路上“雞犬亦盡,墟邑無複行人”!
呂布以濟陰郡為基地,麵向南部的梁國和沛國為劫掠目標;大軍駐守己氏縣,先占梁國北部孤立的蔣縣,然後突然東下占領下邑縣。
嚇得在沛國邊境駐紮的韓馥大軍立即南下黃縣,否則有被呂布和牛輔合圍的危險;北部的豐縣等皆落入呂布之手。
有了劉岱的案例,所遇到的縣城,縣令要麽早就棄城逃走,要麽立即開門投降,並獻上大量的物資,呂布對主動投降者皆好好的安撫,並不劫掠他們,這讓他遇到的阻力要比涼州騎兵小很多。
韓馥大軍後撤,讓沛縣成為徐州的最前線;公孫瓚隻是嚴加防範,並沒有與呂布的軍隊產生衝突;陶謙現在暗中慶幸當初的選擇是多麽的明智,讓公孫瓚駐守沛縣,免遭徐州受到劫掠的威脅。
看到關東幾處諸侯節節後退,李儒非常高興,立即建議董卓,派中郎將段煨出兵南陽郡,與南陽郡太守楊定配合,進攻豫州的南部地區。
袁紹和韓馥的大軍皆在北方與牛輔所轄的官兵對峙,豫州南部兵力空虛,正被李儒所趁。
同時,李儒又命令張濟等人協助魏續,加大對穎川郡曹操的打擊。
曹操早在開戰之初便放棄了陳留郡的已吾縣和扶溝縣,把他的大本營搬遷到潁陰城(許昌),及時進行戰術收縮,把防守胡軫的任務讓給了袁紹。
董卓派大軍對兗州和豫州的軍閥進行圍剿,反而讓豫州的幾路軍閥緊緊的團結在了一起。
同時,袁紹與韓馥和曹操商量,派人分別遊說徐州的陶謙和揚州的袁術以及荊州的劉表一起加入反董聯盟,否則,將會被董卓一一擊敗,大家的下場都好不了。
董卓軍隊的殘忍,也刺激了所有的士族和地主階層,他們同仇敵愾,紛紛對袁紹等人進行資助,共同出力抵禦董卓軍隊的進攻。
消息不時傳回,高順與戲誌才等人不時對戰局進行分析。
事情的發展超出高順的估計,關東諸侯竟然被董卓的軍隊壓著打,且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這與曆史差距太大了,真不知道這些關東諸侯是否還會崛起。
對中原局勢,戲誌才和郭嘉非常高興,這將會提前實施他們爭霸中原的計劃,由不得高順反對。
為了更好的應對中原局勢,戲誌才建議,成立兗州刺史部,掌管泰山郡、濟北國、任城國、東平國和魯國;這樣,以後可以由兗州專門針對兗州和豫州的事務,青州隻針對徐州事務。
高順想了一下,同意了戲誌才的建議,不過,兗州刺史部還是歸青州牧管轄,繼續由廣平侯房良管理。
由郭圖擔任兗州刺史,掌管兗州幾郡的行政和民生,同時作為兗州軍師,駐地奉高城。提拔孫觀為別部司馬,掌管五千步兵,駐守東平國,作為緩衝。
隨後,高順在戲誌才的建議下,又調小將張遼率領一萬騎兵駐守東郡郡治東武陽城,掌控蒼亭渡口,為兗州各郡和駐軍保障後勤物資。
高順勢力的威逼,讓董卓和李儒大驚,感覺到了很大的壓力,立即派人前去冀州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