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孫策以退為進

字數:4004   加入書籤

A+A-




    董卓得到秦關的上報,內心自然高興;他高興的不僅是除去了袁術,更讓他知道了秦關的實力,幾萬大軍對戰袁術不滿兩萬人,竟然花費半年時間,且傷亡如此慘重,待他平定荊南,江東秦關實力如此弱小,必將被順勢而下。

    為了讓秦關與孫策相拚,董卓采納李儒的建議,宣布孫策為反賊,取消其繼承的烏程侯爵位;改封秦關為烏程侯,希望借此激化雙方的矛盾。

    秦關早就有意收複豫章郡,董卓此舉隻能會幫助秦關穩定地方,鼓舞士氣。

    興平四年八月,劉曄率領五千初級騎兵和兩萬招募步兵,以及紀靈的兩千騎兵和兩萬招募步兵率先從蕪湖出發;準備出征豫章郡;隨行的還有潘璋和馬忠的兩個部曲,主要承擔斥候和特殊任務。

    秦關率領八百陷陣營、三千連弩兵、一千五百高級騎兵、一萬初級步兵、三千高級步兵待劉曄占領彭澤縣後再乘坐船隻前去支援。,

    秦關準備在丹徒安排三千初級騎兵、一萬初級步兵以及一萬五千招募步兵留守,留守中郎將為淩操;即便招募的步兵中也是係統武官擔任各級軍官,且留守丹徒的文官大部分也是係統文官,所以,秦關並不擔心丹徒的安全或者淩操的忠心。

    秦關令中郎將張英和軍司馬糞都駐守宛陵城,防止新安郡的安全,畢竟新安郡剛占領不久,民心未附,且陵陽縣、涇縣等西部四縣皆為山越控製,民風彪悍,很難管理;同時負責招募山越人為兵。

    所謂戰力超強的丹陽兵,就是出自西部四縣的山越青壯,那裏全是山區,土地貧瘠,產出極少,山越人的生活非常艱苦,也造就了他們的好體格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他們力可縛虎,射必中的,隻是不熟悉戰陣配合,稍加訓練,便是強兵。

    其他地方的山越人雖說也是很好的兵源,但是能拚死一戰精神,相比丹陽兵差了許多。

    陶謙便是依靠丹陽兵穩定對徐州的統治。

    曆史上曾有五千丹陽步兵對戰八萬匈奴騎兵,成就了曆史長口碑最好的漢奸李陵,也成就了丹陽兵的威名。

    由於此前西部四縣被袁術和笮融占據,所以這幾年秦關的軍隊中沒有丹陽兵,這是他的一大遺憾,現在有了機會,所以才令張英專門負責招募丹陽的事務。

    軍司馬廖化負責運輸輜重。

    中郎將董襲、軍司馬劉辟等人也要隨劉曄軍出征。

    劉曄所率領的軍隊沒有走水路,而是沿長江南岸西行,每隔十裏路便設一屯堡,每隔五十裏便建一城堡,並置一縣,逐步推進,步步為營。

    豫章郡相當於後世的江西省,地理位置極為封閉,四麵環山,僅有北部的平原地區或者經北部的鄱陽湖可出入。

    丹陽郡與豫章郡之間有烏龍山、九華山、黃山、白際山相隔,與吳郡、會稽郡和錢塘郡也是遠隔崇山峻嶺。

    孫策也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當初之所以沒有支援袁術,也是由於地理位置的限製,且他的水軍相比秦關的水軍實在弱小,無法遠距離支援,否則必然會導致援軍全軍覆沒。

    率先出動的則是水軍,最先發生大戰的也是水軍。

    高順為秦關留下的水軍軍官,雖然能力不是特別突出,但是貴在忠心,且穩重。

    此時的彭澤湖麵積廣大,地跨長江南北;後世的鄱陽湖還沒有出現,鄱陽湖的位置當時為梟陽平原,是比較發達的農業區。

    為了確保水戰勝利,手癢的高偉化妝後也帶領部分戰船,以秦關屬下的名義前來參戰;不過新式戰船沒有帶來,他隻帶領著廣陵造船廠製造的戰船參戰。

    由於秦關的丹徒造船廠、廣陵造船廠和巢湖造船廠生產的船隻相似,所以外人根本無法辨別,隻需更換旗幟就好,連偽裝都不需要。

    孫策的水軍規模過小,不能力敵,匆忙撤回贛水,為守衛南昌城做準備。

    在水軍的配合下,潘璋和馬忠輕易占領彭澤縣,水軍以彭澤縣為基地,往來彭澤湖上巡邏,並用水軍把紀靈和他的步兵提前運到彭澤駐紮,打開了進入豫州郡的門戶。

    孫策根據形勢,及時提出了以退為進的策略,拉長黃巾軍的後勤補給線,並把他們引到南昌城外的平原地區作戰。

    眾人非常支持孫策的意見,他們沒有水軍協助,避免在彭澤湖東西連岸作戰,易被各個擊破,所以戰略撤退反而能集中優勢兵力,發揮他們的長處,在平原地區野戰,痛擊敵人。

    且這樣還有很多好處,比如拉長敵人後勤補給線,麻痹敵人等效果。

    於是,迅速製定出詳細的細則,並立即執行。

    首先,在西部防線,放棄無法守衛的柴桑城,撤退到曆陵縣防守;曆陵縣東為廬山,西為幕阜山餘脈,中間通道極為狹窄,曆陵城是湖西南北交通的必經之地,且易守難攻。

    在曆陵縣城南的海昏縣,依托九嶺山建立了第二道防線。

    第三道防線便是沿著南昌城西的贛水東岸布防。

    孫策與眾人相信,有了這三道防線,必保秦關的軍隊不能從西線攻來。

    防禦的難點是東線,彭澤湖以東、以南是平原地區,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且分兵防禦那幾座縣城根本起不到阻敵的效果,於是孫策放棄東部幾縣,建立了以餘漢城為中心,沿餘水西岸的防禦陣地。

    臨撤退前,孫策還強行把柴桑、鄱陽和鄡陽三縣的百姓遷移到南昌周邊;人口是重要的戰略資源,特別是在人口稀少的豫章郡;並對三縣實行堅壁清野,有用物資全被運走,不能運走的要銷毀、焚毀,破壞道路、房屋、城池等,增加敵人的進軍難度。

    同時,孫策還命人阻塞贛水和餘水的下遊河道,令敵人的戰船不能逆水而上,而他在兩河布置了戰船,必能阻止敵軍渡河。

    孫策相信,即便敵軍僥幸渡過贛水或者餘水,也會損失慘重,他可以逸待勞,在兩河之間的平原地區,利用他的騎兵優勢,痛擊敵人。

    現在的孫策,在一心備戰的同時,心情卻鬱悶無比,江東是他看好的地盤,脫離袁術後他就有擊敗黃巾軍,占領江東諸郡的打算。

    孫策家族與秦關的黃巾軍乃勢不兩立的仇敵關係,不說秦關沒收了他們家族的資產,將他們驅離故地,就說秦關給朝廷繳納賦稅,交好董卓,就不能令孫策所容。

    他還沒有所行動,黃巾軍卻主動來攻。

    開始的時候,他還有些看不起黃巾軍,認為黃巾軍隻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沒想到他們實力如此強大,迅速消滅了袁術和笮融兩大勢力。

    更讓孫策難以理解的是,黃巾軍的水軍實力為何會如此強大?

    孫策的部下們卻是心懷擔憂,感覺他們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四麵皆敵,他們既不容於董卓控製的朝廷,被宣布為反賊,又與西部的劉磐有著殺父之仇的關係,絕不會得到劉磐的支援。

    且劉磐現在自身難保,待董卓消滅劉磐後,絕不會放過孫策。

    東部的黃巾軍勢力和南部的交州皆已投靠把持朝廷的董卓;他們又與北方的魯肅勢力又遠隔長江。

    秦關大兵壓境,他們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