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瑞王

字數:4909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延明紀略 !
    經世濟用。
    簡簡單單四個字,上麵的分量卻不下千斤重。
    楊淵對自己的八股文水平心裏還是清楚的,考個秀才不在話下,但要是更進一步,不管是舉人還是進士,那就隻能看臉了。
    八股取仕跟應試教育都有很多的弊病,但是你不管怎麽說,這個製度都是在當時社會情況下最不壞的一個選擇。
    如果是在漢代,察舉製度下楊淵舉個秀才、孝廉那是很容易的,至少在漢中這一畝三分地內,楊家一門八子絕對都是第一序列的“人才”。
    少不得還要並稱為“漢中八達”,一時皆為“俊傑”,然後靠著王應熊輕輕鬆鬆舉一個順天府巡城禦史,然後掏出五色大棒來管教各種不服。
    如果是在魏晉,楊淵絕對可以“世家風流”取入上品之中,會稽內史是輪不到了,但是來個彭城內史還是不在話下的。然後一路安享清流,如果運氣不錯,就會以什麽江州刺史、領右將軍之類的職銜結束一聲。
    若是在隋唐,楊淵也能憑借宰相外甥、牛黨或者李黨骨幹之後輕鬆在科舉之中取得一席之地。然後左拾遺、右補闕,在台省之中老老實實幹著,錦衣玉食是不會缺的,若是運氣好,還能出任一方節度使,端得是“出將入相”四字最好的解釋。
    但是在八股取仕的時代,楊淵也隻能一場一場的往前挪動,然後剩下的一半看自己的運氣,一半看王應熊、楊世祿等人的手段。
    這已經是最大的公平了。
    “倒是不敢想那麽多。”楊淵回了一句。
    王應熊卻是搖頭:“少年人怎能暮氣深沉,東華門外唱名才是好男兒啊。”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眾,人必非之。”楊淵看著王應熊:“若是按照舅父與父親的謀劃,中了三鼎甲也未必勝過一個同進士出身。”
    王應熊聽到這裏臉上浮現出笑意:“世祿,你養了個好兒子,少宗伯終於後繼有人了。”
    楊世祿麵上點了點頭,心裏卻罵了王應熊幾句。怎麽叫“終於後繼有人”,沒有我,楊淵是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
    同樣是進士,分為三類,第一等便是狀元、榜眼、探花,這三位便是進士及第,按照大明王朝的慣例,會直接進入翰林院任職。
    以嚴嵩嚴閣老為例,他一開始種進士出身,然後考為庶吉士,進入翰林係統內,北京翰林院、南京翰林院轉過一圈,在轉任就是入禮部,再向後就是直接入閣。
    如果考得好,完全可以這般腳不沾地的一步步成為閣老。
    宰相不發於州郡,猛將必死於行伍。
    楊淵如果大展神威,超水平發揮,那就是崇禎十年中進士,然後通過考試被選為庶吉士,崇禎十三年入翰林院幹個編修。等到李自成進北京的時候,大概任國子監祭酒之類的,就負責跪在城門之外迎接大順永昌天子,然後等著被總哨劉爺拷掠,等著清兵入關之後再剃頭。
    這便是所謂時移世易,放在嘉靖年、萬曆年,庶吉士是金不換,放到現在,楊淵覺得當個庶吉士就可以考慮開始提前寫遺書了。
    而最末一等的同進士出身放根據慣例,則一般會被任命為知縣、推官,也就是詹時雨、韓雲他們現在所任的職務。而推官便能直接掌握一府的武力,比起庶吉士,那便是另外一重境界。
    時代變了。
    楊淵給自己心理定的目標就是在崇禎九年通過陝西的鄉試,不行就崇禎十二年也行,有個崇禎年間的功名。
    如果能夠斬獲一個進士的頭銜那就更好了,不過楊淵覺得自己大概率可能當不上進士。
    現在漢中的各項經營正在草創階段,要讓自己扔下這攤子家業去北京折騰寶貴的半年時光就為了一個進士頭銜,楊淵覺得完全沒有必要。
    “瑞王那裏,”楊淵沉吟一下:“他似乎……”
    王應熊所選的這位瑞王,很好,很到位。
    萬曆皇帝跟楊世祿一樣有八個兒子,但活到成年的兒子一共有五人。
    明光宗已經故去,然後便是福王、瑞王、惠王、桂王。
    福王從政治上看不是個好人選,萬曆年為了立太子的破事,東林黨跟福王一脈很不對付,即便福王寬宏大量,東林黨也未必會選擇一位這樣的君主。
    兩者之間的矛盾真的是不可調和。
    而且楊淵以後世人的角度來看,大明王朝的生死從宏觀上麵看是到了王朝末年大勢已去,如果從微觀上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崇禎十四年河南大荒。
    崇禎十四年,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不管是哪位起義領袖,誰能利用好這股力量,誰就有了一爭天下的本錢。
    曆史上抓住這個機遇的人是被稱作“沛上長者”的李自成。
    福王的封地就在洛陽,李自成攻破洛陽,三攻開封,席卷中原腹心之後,又攻下了襄陽,明亡之大勢已定。
    可以這麽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福王跟明王朝之間有一個詭異的等價關係。
    福王不存,則河南不存,河南有失,則明亡已定。
    楊淵記得有些文人為了抹黑李自成,編造了駭人聽聞的福祿宴,命人將福王放進大鍋裏連著鹿肉煮了,而後大快朵頤一番。
    不過後來的考古學成果還原了福王的最後幾天,河南出土了福王的墓誌銘,根據這份墓誌銘的記載,福王在死前也曾經組織過守城,但是實在扛不住李自成。城陷之後,福王死於亂軍之中。
    而李自成很寬宏的命令當地的士紳將福王安葬,後來福王的兒子弘光帝繼位,還特別命令太監回洛陽重修過老福王的陵墓。
    這塊墓誌銘也跟《明史》《國槯》裏的記錄都對應的上。
    實際上這也跟李自成本人的行為對得上,在一片石戰敗之前,李自成的寬宏大量讓他顯得與漢高祖非常相似,所以有人稱其為“沛上長者”。
    李自成攻破西安之後也沒有殺死當時的秦王,而是一路帶著他直到攻下了北京城,在一片石戰敗即將退回陝西的時候,李自成才殺了秦王。
    而在《明史》裏,秦王被李自成給殘忍的殺掉了。
    然而後來再秦王墓裏出土的墓誌銘顯示,《明史》裏那位被李自成殺掉的秦王早在十幾年前就死了。
    如果按照曆史上的進展,福王會在崇禎十四年死在洛陽,那麽就藩於漢中的瑞王就是萬曆皇帝子嗣之中最年長的了。
    如果崇禎皇帝以及他的孩子們全滅,那麽瑞王就是宗室之中地位最特殊的親王。
    他是明神宗留下孩子之中最年長的,如果他不繼位,那麽不管是後麵的誰繼位,他都會成為皇叔。
    進一步就是黃袍加身,退一步也能鎮守一方。
    更何況王應熊手上應該還有一個他親自去冊封的蜀王。
    蜀王是明太祖的親藩,第一代蜀王是明太祖的第十一子,他的母親是濠州紅巾帥郭子興的女兒。
    如果王應熊手上能夠同時捏著瑞王和蜀王,不管最終在南京繼位的是誰,都要對川中的這兩位王爺保持相當的尊敬。
    更何況這兩位王爺身後還站著一位閣老,以及川漢的士紳。
    但是這裏麵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就是這位瑞王在楊淵的印象裏是個虔誠的佛教徒,非常虔誠的那種。
    楊淵有點懷疑這位是否對自己的身份有一定的自覺。
    不過仔細一想,楊淵還是覺得權力的誘惑顯然是超過了虛無縹緲的極樂世界的。
    第二個就是這位瑞王沒有子嗣。
    沒有子嗣對於王朝傳承來說當然是一件動搖根基的事情,不過楊淵不太在乎這個,但是這回影響其他人支持瑞王的信心。
    沒有子嗣就意味著這種投機很有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不過楊淵對王應熊有信心,沒有兒子這個小問題真的太好解決了。
    “人若無苦,不問神佛。”
    王應熊看著楊淵:“出身帝王之家,到底能有什麽苦楚,能讓瑞王要去求神拜佛呢?”
    “有所求,便會有苦,執念越深,則痛苦也就越大。”楊淵回憶了一下佛教的宗教理念:“舅父的意思是說,這位瑞王的執念……”
    “二桃殺三士。”王應熊教誨道:“更何況是江山神器?”
    楊世祿與楊淵對視一眼,點了點頭。
    “我是鄉居的大學士,當今聖上又是雄猜之主,有些事情不方便做,瑞王這裏就交給世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