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東西魏第一次交手之小關大戰

字數:4234   加入書籤

A+A-




    北魏分裂之後,東西魏雙方都實施了改革。西魏的改革是緩慢的,非一日之功。而東魏,卻有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特別是整頓吏治,振興經濟,大煉內功。他們養得這麽強筋壯骨的是要幹啥,還不就是為了秀肌肉,隨時準備動拳頭嗎。

    西魏剛剛用好話哄住柔然的流氓部隊,曉得高歡是不會上當受騙的。鑒於這樣的外部環境,不敢大意,積極調動部隊,集結兩國邊境。

    這不是演習,不就是要打仗嗎,高歡篡緊的拳頭早就布滿了汗水,正是癢得難受的時候,說打就打。

    雙方在開打之前,照例是互不相讓地有一場口水戰。

    宇文泰恬不知恥地不說自己弑君,責罵說:“高歡你小子犯逐君之罪,該是收拾你的時候了。”魏文帝元寶炬也亦步亦趨,為了向東魏君臣顯示自己的帝王氣概,發布詔命,曆數高歡二十條罪逆。詔書說:“朕將親總六軍,與丞相掃除凶醜。”

    西魏君臣一番雙簧之後,任命多年征戰的念賢為太尉,跟隨大丞相出征。軍權在宇文泰手上,念賢隻是後勤部長,保障軍隊供給。

    “說的是風吹過,打的是實在貨。”高歡懶得和宇文泰打口水戰,他自恃東魏百年帝業,山河廣袤,政治、經濟、文化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根本沒把偏安一隅的西魏放在眼裏,咱們拳頭上見功夫。

    高歡是個最善於利用地形地貌組織進攻的軍事家,以黃河水中三座島礁為中流砥柱,在蒲州(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黃河一線搭建三座浮橋,向西魏發動攻擊。高歡的軍事部署有明暗三條進攻路線,左中右三條進攻方向:上軍以高歡為主帥,從蒲州向陝西大荔、蒲阪進軍。中軍以虎將竇泰掛帥,率領快速反應部隊進攻潼關,取華陰,這是西取長安的常用路線。下軍以“賽項籍”高敖曹統領,出紫荊關,摘商南,取商洛(今陝西商洛市),奇襲藍田關,占領長安。這是真正的斬首行動,一旦得手,西魏將為之崩潰。

    三軍中,上軍是疑兵,引誘敵人。既然不能讓敵人產生懷疑,動靜就必須搞得很大,做出誌在必得的樣子,目的是扯住宇文泰的眼球,以便中軍或下軍黑虎掏心,一戰成功。

    高歡想得太美妙了,殊不知宇文泰也是個天生的軍事家,盡管各方麵都不如高歡,可他不亂搞女人,不破壞別人的家庭,這就讓造物主對之高看一眼,把本來該高氏的江山,拱手相讓給宇文家族。從雙魏五次大的戰役來看,西魏都是敗少勝多,這隻能用宿命論來解釋了,天使其然呀。所以,凡事不要惹得天怒人怨,免得丟掉了好運好命。

    按照圖讖學的觀點,高歡字賀六渾,宇文泰字黑獺,渾水營黑獺,兩人的名字已注定了勝負的結果。

    高歡起事以來,一路春風得意。這得意靠的是六條渾濁的河水,自然能把秀容川汙染。故爾,爾朱家族被其洪水吞沒,這便是情理中的事了。而黑獺,最喜歡渾水摸魚,不管是六條渾濁的河水還是七條渾濁的河水,都將受其控製,讓他如魚得水,樂在其中(這一套圖讖理論,後文還將詳述)。自然,這是題外閑話。

    宇文泰聽說高歡欲度黃河,進攻蒲阪。他對高歡的進攻方略毫不懷疑,這確實是西取長安的最佳路線。宇文泰早年經營統萬城,後來自統萬城沿洛水南下,掃除侯莫陳悅等逆黨,對這一帶熟悉得如手上的掌紋。因為深知高歡的厲害,宇文泰不敢大意,帶領著領導班子成員和十萬大軍,出長安北上,過銅川,重點視察軍事要塞金鎖關。兩軍交戰,這裏是必爭之地。

    視察結果,宇文泰對金鎖關的防務非常滿意,這才繼續放馬向前,來到蒲阪的大後方根據地廣陽(今陝西銅川廣陽鎮)。

    與金鎖關不同,這裏將是前方主戰場,雙方大兵團戰鬥將在這裏打響。宇文泰召集大荔、蒲阪、合陽三地守軍中師以上指揮官參加前敵會議,布置具體的防務。

    宇文泰征求眾將軍的意見。他其實對高歡此次西進深表懷疑,動靜搞得這麽大,不會有其他部隊暗度陳倉吧。於是首先發表意見說:“賊軍從三方麵進攻,在黃河上造橋,擺出一副渡河進攻的架勢,其實是為了牽扯我軍的主力,使竇泰從河南進攻。我軍若與他們長期對峙,不是辦法。自高歡自起兵以來,竇泰每次為其前驅,他統率的快速反應部隊多次獲勝。這個常勝將軍他心裏是瞧不起我的,此次出兵必然驕橫狂妄,目空一切。我們如果出其不意對其發動攻擊,槍打出頭鳥,必然克敵致勝。如果竇泰克服,戰爭局麵將產生多米諾效應,高歡自然就不戰而退。”

    大荔是最前線的部隊,首當其衝呀。前敵總司令梁禦、副總趙貴都覺得大丞相說得輕巧,很擔憂地說:“高歡的賊軍就在前麵,今若舍近而遠襲竇泰,河西防務如果守不住,高歡、竇泰又兩麵夾攻,那時就後悔無及了。”

    行台左丞蘇綽、中兵參軍達奚武兩人站出來發表意見,表示完全同意宇文泰的方案。蘇綽此人遠見卓識,前麵已經介紹,不再贅述。倒是達奚武剛剛出場,他今後表演的角色還很多,有必要對此人濃墨重彩予以介紹。

    達奚武,字成興,因以騎射知名而受到賀拔嶽的器重,與趙貴是同一條戰壕的戰友,卻是趙貴十個腦殼也比不上的聰明人。賀拔嶽為侯莫陳悅所害,達與趙二人收賀的屍體回到平涼,投奔宇文泰。此人雖是一代名將,卻是不可多得的福將,屢戰屢勝,為西魏(及以後的北周)立下不世之功。

    達奚武說:“高歡此人從不打無把握之仗。知我軍重兵把守,必不敢輕舉冒進。至於竇泰,一個武夫,自恃其勇,輕敵冒進,必然孤軍深入,在潼關黃河邊打掉高歡的這條手臂,正當其時。”

    宇文泰撫掌大笑,鼓勵眾將軍說:“高歡雖作浮橋,還不敢輕易過來,不出五日,看我取竇泰首級。”

    宇文泰按照此部署,留下十萬大軍為疑兵,隻帶領六千驍騎,連夜趕往渭南。

    當天晚上在渭南丞相府,宇文泰對這樣的部署還是不放心,悄悄地把侄兒宇文深叫了進來,詢問他的意見。

    宇文深是了解前線情況的,說:“竇泰是高歡的驍將,屢立戰功。他率領的快速反應部隊最適合地勢開闊的平原作戰。如果高歡和竇泰互相調換進軍路線,則我軍就危險了。而竇泰此次攻潼關,此地山狹水湧,雖然冬天水弱,隻露出小關一線羊腸小道,這很不利於竇的騎兵作戰。伯父若輕舟東下,在風陵度棄舟截敵,必然斬獲竇泰。”

    宇文泰聽了侄兒的建議,極為高興,誇獎說:“你的看法與達奚武的不謀而合,這正是我的決定。”

    宇文泰不再猶豫,事在秘密,率領六千驍騎兵悄悄潛出渭南,東下至小關附近潛伏。另外,由達奚武帶領一千騎兵,於渭河乘船東下,直抵風陵度。

    小關是潼關下麵的一個小關隘,黃河水盛時被淹,冬季水淺時露出一條小徑,兩岸雜樹如堵,深草若織,因長期水淹,路途泥濘,很不利於騎兵作戰。

    竇泰不了解這裏的情況,來到潼關下,見軍事要塞重兵防守。小關一條小道暢通無阻,哈哈大笑:“我就是今日鄧艾,毫不費力地襲取成都。”竇將軍還以為西魏疏忽大意,這樣的地理條件真是“天助我也”,不費一刀一槍就順利通過潼關,於是毫不猶豫地率領五千快速反應部隊,一陣風似的捲過小關。

    竇泰的部隊正在踏泥濘、過小路時,突聽得一聲炮響,宇文泰率大軍從馬牧澤衝殺過來,箭矢如雨,一陣輪番勁弩,東魏正在奮力急行的上千驍騎兵倒在泥濘中。

    竇泰又急又氣,揮鞭不停打馬,可惜,往日聽話的千裏馬就是邁不開步子,在鞭子的威脅下,好一陣才從泥濘裏爬了出來。旁邊那些在泥濘裏爬涉的快速反應部隊,一個個變成了艱難爬行的烏龜,伸著脖子挨宰。

    一陣陣箭雨,一個個戰友在身邊倒下,竇大將軍自從軍以來,還從沒有經曆過這麽窩囊的戰鬥。竇將軍一咬牙,大吼一聲,躍馬跳上半坡,正欲迎敵,背後傳來箭矢聲,又有幾百名兄弟倒地身亡,自己身上也連中數箭。

    從風陵渡棄船上岸的達奚武率領驍騎兵截住竇泰的退路,高喊:“竇將軍已全軍覆沒了,快快下馬投降,我們為你療傷。”

    竇泰一看身邊的弟兄盡皆戰死,隻剩他一人還杵立馬上,卻已是傷痕累累,無力回天。放眼看去,前後敵軍列陣如牆,強弓硬箭,曉得再也無法逃生了,不由得一聲仰天長歎:“沒想到身經百戰的竇大將軍折戟沉沙在這小關。”說完,丟掉長槊,拔劍自刎。

    一代名將,選擇了當年項羽的道理,就這樣畫上了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