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危機四伏 遊子歸來
字數:8520 加入書籤
書接上文,話說楚墨風辭去一切職務在京城做了一個閑散公爺,每日‘遊手好閑’徒生事端,為了給杜如晦出氣,設計將居住在勝業坊的國丈尹阿鼠,並當場對那些皇親國戚放出了狠話,眼見楚墨風雖空無一職卻依舊有恃無恐,在場圍觀眾人紛紛猜測他開去職務一事是否是提前與李淵商議好的,目的就是為了替李淵整治那些讓李淵頭疼不已的破事。
另一方麵,李建成班師回朝之後,李淵宴請三個兒子,席間李建成和李元吉有說有笑,而對麵的李世民則是孑然一身獨自暢飲,而李淵見到這樣的情景,確實有口難言,殊不知李世民已經對李建成和李元吉漸漸地提防起來。
由於李世民為人心高氣傲,故而從不向父皇的妃嬪們行賄,而李建成和李元吉為了能夠讓這些妃嬪們在李淵耳邊吹枕頭風,不惜重金予以賄賂,以至於那些妃嬪競相稱讚李建成和李元吉,有機會便有意無意地說李世民的壞話,俗話說三人成虎,時間一長李淵心中不免對李世民生出一絲怨恨。
此時的李淵,疑心病已然非常嚴重,奈何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還不得不依靠李世民,畢竟自己這個二兒子身後除了那一群能征善戰的將領之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儀仗---楚墨風。
而對於楚墨風,這些年李淵對他愈發看不透了,若是像以前隋朝那時,一個閑散公爺是斷然不會滯留在京城的,畢竟皇城根下是非多,一個不小心就會惹來殺身之禍,但是這小子,他不去招惹別人已經是對長安最大的寬恕了。
隻不過這個小子現在是緊緊地跟在自己這個二兒子身邊,或者說這些年李世民的所作所為無一不透著楚墨風的影子,這讓李淵很是無奈,卻又沒法多說什麽,畢竟論起來這小子也是自己的女婿啊。
想到這李淵輕咳一聲,正在交頭接耳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瞬間止住了話語,齊齊地望著李淵,準備聽聽他要說些什麽,隻見李淵緩緩地說到“二郎啊,盡管墨風不在朝了,有時間還是要多去走動走動的,今日為父差人喊他了,誰知到了府上才知道這小子已經出城好幾日了,待他回來的時候,替為父去看看他和你的妹妹們。”
“父皇放心,竭羅最近時常帶著乾兒和泰兒去他府上,等稍後他回來了,兒臣定然回去看望他的。”聽了李淵的話,李世民點了點頭,隨即又低下頭自顧自地飲了起來。
隨後李淵將目光轉向李建成,語重心長地說到“建成,你也要對二弟多加體諒,多加照顧。這麽多年,你二弟南征北戰,也真夠辛苦的。你們本是一母同胞,一母同胞怎麽能不團結呢?你做大哥,就要像做大哥的樣子,不要讓為父的為你們幾個操心。老四,我說的是老大、老二,也包括你在內。”
“爹爹,孩兒一定會按您的要求辦。”建成欠身應了一句,態度上表現出了絕對的謙恭,而一旁的李元吉在李建成的示意下也跟著應和了一句。
心滿意足地點了點頭,李淵隨口說到“明日世民和元吉隨朕一道前往仁智宮,今日飲宴暫且結束,切不可耽誤了明日之事。”說完站起身示意王德攙扶著自己向後宮走去。
隨即李世民也獨自離開,返回了承乾殿,是夜,李建成和李元吉回東宮密商了大半宿。李建成讓李元吉密切關注世民的動向,並對李元吉許諾“是安是危,就在今年決定了!”隨後二人詳細討論了如何乘李淵不在長安城時,通過楊文幹招募軍隊的細節。
楊文幹此人算是李建成的死忠,當年曾經做過東宮衛士,與李建成關係很親密。為了手中能掌握一些外放的臣子,楊文幹在李建成的推舉下做了慶州都督。
上次李藝送兵的事被發覺後,李建成又秘密踩下了楊文幹這條線路,暗中派他招募壯士,找機會送到長安來。
得知李淵外出避暑,正是壯士入京的良機。待李淵帶著李世民和李元吉以及一批隨從離開長安之後,李建成便派郎將爾朱煥、校尉橋公山將一些鎧甲送給楊文幹。
誰知二人走到豳州,突然向當地官府緊急告發太子令楊文幹舉兵,要與長安裏應外合。得知此事之後,幽州官府立即通過驛站快馬將告發密件火速送到仁智宮皇帝李淵這裏。
六月二十五日傍晚,正在仁智宮避暑的皇帝李淵接到了驛站快馬送來的急報慶州都督楊文幹反叛了!他一聽之下,便知是太子建成乘他外出之際興風作浪。
李淵是老了不是傻了,朝廷裏誰是誰的人,李淵還是能看個不離十的,唯一看不透的就是所有人跟楚墨風都好,但是又都跟他不好,這也上李淵十分捉摸不透,轉念一想還好此子不是自己的兒子,否則無論是李建成這個穩太子,還是李世民這個功勳皇子,亦或是李元吉這個紈絝皇子,都不是楚墨風的對手。
與此同時,又有寧州人杜鳳舉趕到仁智宮,向李淵舉報太子和楊文幹謀反的事。李淵大怒,假托有其他事,寫下手詔召見太子,令他前來仁智宮。
得知李淵召見自己,身處長安的李建成頓時慌了神,秉承著一人計短兩人計長的原則,李建成趕忙將自己麾下的那些‘治國謀士’聚到一起,商議起對策來。
深知一般被李淵召見,基本上沒有什麽好事,而且又是在楊文幹造反事發之際,一時間李建成也猶豫不已,太子舍人徐師謨勸他關閉長安城舉兵反叛,詹事主簿趙弘智卻別出心裁地建議他穿戴簡單,坐一輛舊馬車,不帶衛士,直接到皇上那裏請罪,這樣興許還會有救。
李建成深知,如果舉兵反叛,且不說長安大營士兵不會聽命於自己,搞不好還在長安暗中坐鎮那位,得知自己謀反絕對會第一一時間殺上門來,替自己的二弟除掉自己,屆時真應了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句話了。
想到這李建成也漸漸琢磨明白,這一次估計自己是中了李世民的圈套了,盡管郎將爾朱煥、校尉橋公山一路晉升走的是自己的門路,但是那時候管著軍官晉升的還是那位,沒準兒這倆人早已暗地裏投靠到李世民的麾下了,想到這李建成頓時有種想吐血的感覺,無奈之下隻好接受了後一種建議,應召前往仁智宮。
行至距離仁智宮還有六十裏的毛鴻賓堡,李建成便將隨從全部留在毛鴻賓堡,自己隻帶了十幾騎前去見李淵。
待見到李淵之後,李建成當庭大呼冤枉,遂以頭撞柱明誌,盡管撞得頭破血流,也依舊不能消除李淵的怒火。
望著麵前這個大兒子,李淵心中憤恨不已,他本就已經是太子了,待到自己殯天之後,這個天下還不是他的,為何現在要如此著急就發動叛亂,想到這李淵命人將李建成簡單包紮一番之後,將他軟禁在幕帳中,隻以麥飯吊命,並令殿中監陳福對李建成嚴加看守。
隨後李淵找來了司農卿宇文穎,命其乘快馬前去召楊文幹來仁智宮。殊不知宇文穎和元吉是一夥的,待見到楊文幹之後,將李淵的真實意圖和李建成的現狀說明之後,楊文幹當即決定舉兵反叛。
消息傳到仁智宮後,李淵派左武衛將軍錢九隴與靈州都督楊師道率兵前去討伐楊文幹。
由於慶州與仁智宮相距不遠,此時李淵心中變得驚恐不安,遂率侍衛逃出仁智宮,向著南麵跑去,跑了沒多遠就遇到了東宮官屬,大驚之餘李淵便令侍衛們分三十人為一隊,將他們包圍住全部抓捕起來。
隨後李淵在侍衛的保護下在附近野外住了一晚,天亮後見無異常才返回仁智宮。
回到仁智宮,李淵對李建成生出了警惕之心,遂私下喊來李世民,和他一起謀劃如何平定楊文幹的叛亂。誰知李世民卻說“楊文幹不過是個跳梁小醜,他身邊的府僚都應該將他抓住或殺掉,如若不然隻要派一員普通將領討伐他就足夠了。”
誰知李淵卻不同意,“楊文幹的事牽連到建成,我擔心響應的人會很多。你應該親自為我走一趟,你回來後,我即刻立你為太子。”隨即李淵歎了一口氣說到“朕不能像隋文帝那樣把親生骨肉殺了,留他一條性命,去蜀地做個閑散王爺吧。蜀兵弱小地方又狹窄,將來如果他能服從於你,就饒他一命;如果不能,你製服他易如反掌!”
聽聞自己能夠被封為太子,多年的夙願終於有了實現的希望,李世民當下答應了李淵的要求,帶著前所未有的愉快心情出發了。
誰知就在李世民帶著大軍出征之後,李元吉攛掇著張婕妤和尹德妃等人拚命為李建成求情。聲稱李建成招募軍隊,全是被秦王逼的,是秦王府藏精銳部隊在先,建成為了自衛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而李建成身為太子,早已無欲無求,又怎麽會與人合謀意圖謀反呢?況且反觀整個反叛的事,中間有很多蹊蹺之處,看起來是有人在設計陷害李建成。
聽聞有可能有人設計陷害李建成,李淵第一時間想到的竟然是坐鎮長安的那位,遂差人快馬傳信求證,誰知送信之人隨後又帶著回信返回,李淵拆開信箋仔細一看,隻見信箋上寫了幾個大字‘您覺得我閑的難受嗎?’而下麵則是一行小字,上書;臣誠懇請求陛下能夠將整個大唐驛站以及車馬行交由臣管理。
得知此事不是那人所為,李淵也命王德下旨同意了他的請求。
隨後張婕妤卻話鋒一轉,聲稱幕後主謀可能便是秦王府兵曹杜淹。太子私自招募軍隊是真,但杜淹卻指使爾朱煥和橋公山二人告發太子和楊文幹謀反,這不是有意將太子逼入絕境嗎?
此時李淵被尹德妃和張婕妤二人一番狂轟亂炸,疑慮的心早已有些動搖,而李元吉見狀決定加一把火,命早已投靠自己的封德彝前來遊說李淵。
而封德彝不愧是讀書人,擺事實舉例子講道理,一番子曰師曰之乎者也的下來,李淵終於不再懷疑李建成,隨即將他放了,帶著他返回了長安。
而前往平叛的李世民到了慶州才發現,楊文幹果然被自己的部下殺死,司農卿宇文穎也在擒獲後被李世民下令斬殺。
當李世民興高采烈地回到長安,卻發現形勢早已發生逆轉,父皇拒絕更換太子,隻是指責他們兄弟之間不能相容,並將引發這次叛亂的罪責歸咎於太子中允王皀、太子左衛率韋挺,以及秦王府兵曹杜淹,將他們流放到間州。
此前被關在大牢內的魏征等人則盡數被放了出來,望著朝堂上李建成得意的笑臉,李世民頓時感覺有些無奈,征戰殺伐是自己的強項,而這些勾心鬥角之事,自己卻真的無從下手。
而李淵不忍自己的兒子一直爭鬥下去,遂又一次將兄弟三人召在一起,痛心疾首地教誨了一番,在父皇勒令下,李世民和李建成恢複了表麵的和好。
閏七月中旬的一天,李淵到城南射獵,太子、秦王、齊王都參加,李淵令他們騎馬射箭,比一比誰打的獵物最多。
李建成有一匹胡馬,長得非常肥壯,得知李世民是好馬之人,遂牽到李世民麵前,先是大肆讚賞了一番,隨即示意李世民可以騎乘一番。
殊不知此馬性子暴烈,李建成買回來之後始終未能馴服,眼見今日狩獵,便想著牽出來讓李世民出出醜。
李世民不疑有詐,翻身上馬向著前方跑去,起初一切都很正常,待李世民看見一隻野鹿之後,急忙縱馬上前追趕,誰知胡馬突然像是發了癲瘋一樣突然蹶臀。
長年戎馬生涯練就了李世民反應,一見馬兒發癲李世民迅速從馬背上跳下,站到數步之外。而這匹胡馬在地上打了個滾,又站起身來,李世民見狀笑著再次騎了上去。
這樣一連蹶了三次。世民回頭對宇文士及說“他想用這種辦法把我害死,死生有命,又怎麽傷害得了我!”
誰知這話被李淵的衛士在一旁聽到了,此人暗中已被李建成收買,聽到李世民的話趕忙跑去報告給李建成。
過後李建成通過妃嬪們對李淵說“今日秦王的馬不小心撒蹶,秦王自言自語道,‘我有天命,將為天下主,怎會浪死!’”
聞言李淵大怒,先召李建成、李元吉,隨後才召李世民進去,當場指責李世民說到“天子自有天命,不是哪個人花費智力便可以求得的;你想這個位子為何想得這麽急呢!”
李世民一聽便知道自己的話被人曲解著告訴了李淵,當即取下頭冠伏在地上叩頭,懇請下法司查驗對質,以證明自己沒有說過這句話。
此時李淵正在氣頭上,根本不聽李世民的辯解,正在此時有官員來報,說是突厥大舉入侵,一想到對外征戰還是得靠自己的二兒子和那位,李淵當即勸勉了李世民幾句,隨後命人前去傳召楚墨風進宮麵聖,商議對陣突厥一事。
而這段時間楚墨風始終沒有閑著,起初聽聞李建成的死忠楊文幹謀反,楚墨風在李建成攜隨從離開長安之後,迅速召集天策軍控製了長安各城門,並將李建成一幹親信盡數抓進大牢,隨後調集部分禁衛守護在承乾殿附近。
這期間還鬧出了個笑話,話說禁衛中有部分人暗地裏早已投奔了楚墨風麾下,當楚墨風命令這些人去守護承乾殿時,似乎是忘記了某些事,其中一個禁衛好心地提醒了一句說“國公爺,您的府邸不需要有人去守一下嗎?”
誰知楚墨風淡淡地說到“似乎當下放眼整個大唐,能夠進到我府裏逞凶鬥狠的人還不存在吧?別忘了我府裏可是住著她們啊。”
聽到‘她們’二字,眾人這才想起,麵前這人可是那個組織的創始人啊,有了那群母老虎在府裏,誰人敢找死闖進去啊?
而國公府內,柳非煙等人早已按照楚墨風的指示全副武裝戒備起來,而許久未出山的史寒霜,在經曆完產後恢複那段痛苦的歲月之後,再度變成了當年那個叱吒風雲的寒霜女俠,此刻她手持赤炎寒冰,身旁跟著一個手持短劍的小丫頭,牢牢地守在莫梓瑤等人的房門前,警惕地望著四周,大有一有異動即刻出劍的架勢。
隨著李淵帶著李建成返回了長安,一切戒備盡數解除,而尹德妃和張婕妤卻趁機對李淵說“陛下留著一個能夠調動全隊的人在京城,如若此人心懷不軌,那大唐江山必定不保。”
本來以為李淵聽了會動怒,誰知李淵隻是淡淡地笑了笑,而後又冷冷地望了李建成一眼。
待李淵回京之後,楚墨風便開始著手重組車馬行和驛站,對於驛站還比較好管理,畢竟是隸屬於朝廷編製,隻要相關文件傳達到就可以,而車馬行卻因是民間組織,在管理上有了很大的難度。
楚墨風的構想是驛站和車馬行聯手合作,由車馬行出車馬,驛站負責聯係運送業務,同時車馬的每個月除了負責保養,不需要再出任何錢,每月都能從驛站領取一定的報酬,而驛站不僅僅是為了送人送貨賺取那些小錢。
對於驛站,楚墨風有自己的構想,每個驛站裁撤繁冗人員,隻留下必須的幾個管理人員,其餘的盡數由車馬行提供,而整個中原大地的車馬行,早就在這幾年隨著征戰不斷被嶺南宋家盡數吞並了,所以說現在的車馬行夥計,幾乎都是宋家的人。
對於這些人,楚墨風早在幾年前就委托璿璣親自甄選,挑出了一些家世幹淨為人機靈卻又忠誠的人,暗地裏組建了一支情報隊伍,而今自李淵手中接過了整個大唐的驛站管理,這些人迅速填充到了各個主要城市以及邊關要塞的驛站內,為的是隨時能夠打探消息,而隨著這些人承接了前往不同地區的活計,又能夠打探到目的地的消息。
楚墨風給這些人起了一個很有詩意的名字---遊子,這個名字來源於《漢書高帝記下》“遊子悲故鄉。”和《後漢書樊曄傳》“遊子常苦貧,力子天所富。”
隨著楚墨風金錢開道大肆整改驛站之後,大唐此前在驛站上所花費的龐大資金頓時消失殆盡,這樣讓原本有些吃緊的戶部頓時輕鬆不少。適逢突厥入侵,朝廷調配軍械征集糧草都需要用錢,突然手中多了很多資金,讓李淵心頭也為之一振,每每在朝堂上都要讚揚楚墨風一番。
而就在突厥入侵的消息傳到長安的時候,遠在西邊的張掖縣,一支約有四百人規模的騎兵趁著夜色悄然奔赴了中原與突厥的交界處,遠遠地望去這誌軍隊像是一隻冷血的猛獸,前行的過程中除了馬蹄聲和喘氣聲,根本沒有人發出任何一種異樣的聲音。
而這些士兵均是黑衣黑甲,手中的兵器乍一看也與大唐的製式軍械有所不同,黝黑的狼牙棒、冰冷的長槍以及泛著暗色的長刀和盾牌,無不意味著在製作的過程中似乎是加入了來自西域的礦石,堅固而鋒利。
一行人卷起滾滾煙塵,一路向著西麵跑去,為首一人抬起頭望了一眼天空,隨即冷冷地說到“今天日落前抵達交界處,誰若是掉隊了,自刎謝罪即可。”說完雙腿一夾馬腹,向著前方飛奔而去,身後剩餘的人員聞言,沒有一個出聲的,隻是齊齊地一揚手中的馬鞭,使勁地抽在了胯下駿馬的臀部,馬兒吃痛之後長嘶一聲,載著馬背上的人向著前方追去
俗話說狼煙遍地亂葬崗,亂世孤魂無人葬,且看楚墨風、李世民再度踏上征程,開始了為之終生的對外征戰之旅,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