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邊關烽火 朝堂爭辯
字數:9713 加入書籤
書接上文,話說李世民因為遭小人構陷,惹怒了原本就猜忌心頗重的李淵,適逢邊關上報突厥來襲,這才躲過一劫,回到京城後李世民心中大為疑惑,遂前往祁國公府找到楚墨風,以期能夠求得解答。
望著猶如一個人形喪字的李世民,平素滿桌的酒菜此時卻一絲未動,見此情景楚墨風不免笑了笑,站起身給李世民倒了一杯酒,隨後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到“這點事你都想不明白,當初他們不是想遷都嗎?若不是咱們據理力爭,這都城恐怕早已搬到樊州、鄧州去了。”
聽了楚墨風的話,李世民這才想起圍獵前朝堂上關於遷都事宜的那場激烈的爭論。
其實自李世民和楚墨風率大軍平定王世充和竇建德之際,深處北方的突厥人早已蠢蠢欲動,時不時地伺機南侵一下,一方麵為了掠奪物資,而另一方麵則是為了打探大唐的態度。
武德五年二月庚辰日(二十八日),大唐延州道行軍總管段德操攻擊梁師都的石堡城,收到消息的梁師都親自帶兵救援,隨後梁師都大敗,隻帶了十六名騎兵逃跑,段德操見狀率兵追擊,恰逢突厥救援梁師都的軍隊到達,無奈之下段德操隻好退兵。
四月壬申日(二十一日),大唐代州總管定襄王李大恩,因約定援兵未至,被頡利可汗派遣的數萬騎兵包圍,突圍未果之餘大軍慘遭屠戮,而李大恩亦陣亡。
五月,突厥以幫助劉黑闥收複失地為由,率兵侵犯忻州,被李高遷擊敗。
六月辛亥日(初一)劉黑闥不顧廉恥親自引帶突厥侵犯山東。
丁卯日(十七日)劉黑闥故技重施再度引帶突厥侵犯定州。
八月乙卯日(初六)突厥頡利可汗南侵大唐邊境,於丙辰日(初七)親率十五萬騎兵進入雁門,己未日(初十),大舉進攻並州,隨即又分派士兵侵犯原州。
朝堂上,李淵望著殿下眾人緩緩地說到“還記得去年突厥叩關,曾有人跟朕說,突厥人素來輕視大唐,如若不戰求和,恐有損我大唐之威嚴,當時朕頗為欣慰”
說到這李淵歎了口氣說到“而今突厥人再度叩關,又有人告訴朕,突厥之所以屢次侵犯關中地區,是由於我們的人口與財富都集中在長安的緣故。如果燒毀長安,不在這裏定都,那麽胡人的侵犯便會自然平息下來了。朕覺得說的很有道理,所以朕準備命書侍郎宇文士及越過終南山,前往樊州、鄧州一帶,巡視可以居留的地方,準備將都城遷徙到那裏去。”
此話一出,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和裴寂都讚成這一策略,而屈突通等人雖然知道不應當如此,但沒有諫阻的膽量。
站在李世民身後的楚墨風本以為李淵今日是要商討什麽大事,誰知卻是這種狗屁倒灶的事情,而且還事關突厥,當下一陣火起,正待開口之際,隻聽裴寂閃身出來對著李淵說到“啟稟陛下,臣以為陛下此舉上合天意,如若遷都可先將京城內的皇親國戚、文武百官及其家眷遷走,至於長安城內的百姓可以過後再議。”
李淵本意也是先保住自己及一眾大臣的性命,聽了裴寂的話不由地捋了捋胡須,滿意地點了點頭,正待開口誇讚幾句,突然殿下傳來一聲大吼“姓裴的你他媽放屁。”
眾人順著聲音望去,隻見祁國公楚墨風雙目圓睜正惡狠狠地瞪著裴寂,大有一言不合就上去開打的架勢。
隻見裴寂驚恐地後退了一步,指著楚墨風喊到“國公爺,朝堂之上,陛下麵前豈容你大呼小叫?”
“閉嘴吧,你這個奸臣,當初文靜死的時候,我後悔沒有殺了你,沒想到你還不知悔改,竟然在陛下麵前大放厥詞。”望著小人一般的裴寂,楚墨風伸手在朝服後邊一撩,順勢扣在手中兩支飛鏢,望著裴寂忿忿地說到“你讓陛下先將文武百官和皇親國戚遷走,那屆時如若突厥人得知之後大舉進攻京城,長安百姓怎麽辦?過後你讓天下和後人如何評價陛下?”
一頓搶白頓時噎得裴寂無話可說,而反應過來的李淵再度望向裴寂的眼神,隱隱有了一絲憤怒的意味,隻見楚墨風轉身對著李淵拱手說到“陛下,不知是哪位奸佞小人在您耳邊說出遷都之事?此人狼子野心還望陛下告知,臣定當親手誅之。”
提出遷都之事的正是太子李建成,此時聽到楚墨風一番冷嘲熱諷,頓時有些按奈不住,閃身出來對著楚墨風說到“祁國公,你怎麽能對陛下如此說話,難道你要隻手遮天不許任何人向陛下勸諫嗎?”
本以為自己一番看似大義凜然的話能夠噎住楚墨風,誰知話音剛落隻見楚墨風伸手指著李建成怒罵到“看來遷都的事情果然是你這個廢物提出來的,像你這樣的人真想不到如若不是因為年長,有什麽資格做太子,外敵入侵不是想辦法輔佐陛下正麵抗擊,反而在陛下耳邊汙言穢語意圖遷都,我問你,如若遷都之後突厥再度入侵,你準備讓大唐再遷到哪裏?”
一頓話語頓時將李建成也噎住了,一見自己主子受阻,魏征輕咳一聲一步三晃地走了出來,陰惻惻地對著楚墨風正要說話,誰知楚墨風身子一轉,指著魏征的鼻子罵到“我奉勸你閉嘴吧,你更沒有資格討論關於突厥的問題,開皇十二年你魏大人在哪裏?據我的人調查過,那時候你在你老家內黃縣無所事事吧?但是那時候的我才十歲,就已經在張掖一帶對戰突厥鷹師士兵了,等到你隨著李密前往瓦崗寨的時候,我早帶著彼岸花四處解救邊境上遭到戰火屠戮的村鎮了。”
說到這楚墨風對著李淵拱了拱手說到“不知陛下是否知道,時羅漫山山腹內有一條從突厥通往中原的密道?”
聽聞有密道,李淵當下‘噌’地一聲站了起來,望著楚墨風急切地說到“什麽?密道?此事朕為何不知?位置你清楚嗎?”
隻見楚墨風笑著說到“陛下不必擔心,密道早在大業十二年的時候,就被臣帶著彼岸花毀掉了,當時臣還沿著國境線巡視過一遍,確認了沒有別的密道才回來的。”
聽聞密道被毀,李淵這才放心地坐了下來,隨後麵帶微笑地對著楚墨風說到“既然祁國公執意不要遷都,那麽關於迎戰突厥一事,可有什麽看法?”
“啟稟陛下,臣現在就是一閑散公爺,至於對陣突厥一事,臣以為秦王殿下早已有了想法了,陛下不妨讓他說說。”聽了李淵的話,楚墨風抬眼看了看李世民,隨即將話頭引到了李世民的身上。
聽聞楚墨風提及自己,李世民趕忙上前一步對李淵說到“啟稟父皇,戎狄造成禍患,從古時候起就時有發生。父皇憑著自己的聖明英武,創建新的王朝,統轄著中原大地,擁有上百萬的精銳兵馬所向無敵,怎麽能夠因有胡人攪擾邊境,便連忙遷徙都城來躲避他們,給舉國臣民留下羞辱,讓後世來譏笑陛下呢?那霍去病不過是漢朝的一員將領,尚且決心消滅匈奴,何況我還愧居藩王之位呢!希望父皇給兒臣幾年時間,請讓我把繩索套在頡利的脖子上,將他送到宮闕之下。如果不能獲得成功,那時再遷徙都城,也為時不晚。”
李淵聽聞李世民有如此決心,當即表示讚同,為了能夠拴住楚墨風,李淵遂開口說到“既然二郎有此決心,朕也深感欣慰,還煩請祁國公官複原職多多幫助他一下吧,不知祁國公意下如何?”
隻見楚墨風對著李淵抱拳說到“啟稟陛下,抗擊突厥狗自臣的父輩起就早已開始了,臣定當吸取父輩的經驗,配合秦王殿下將突厥人一舉殲滅,為邊境百姓打造一個安穩的生活環境。”
說到這楚墨風麵色為難地說到“至於官複原職就算了,您現在有新的兵部尚書了,不好再把人家踢下去,臣還繼續做臣的驃騎大將軍好了。”
見楚墨風一心為國又如此上道,李淵當即讓王德擬旨,隨後在眾人一陣恭送中退朝離去。
得知楚墨風再度起複,且李、楚二人又要再度聯手出征,一眾武將仿佛看到了成群結隊的功勳向著自己緩緩走來,紛紛圍上來對楚墨風表示慶賀。
透過層層人群,楚墨風隱約瞥見了李建成眼中那道憤恨的目光,不由地撇了撇嘴。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李世民這才反應過來,不由地長歎一聲說到“沒想到太子現在真的是變本加厲了。”
誰知楚墨風自顧自地夾了一筷子菜放到嘴裏,沒好氣地說到“有些事我都沒告訴你,事後老爺子同意不再遷都,破壞了那個蠢貨的計劃,而他卻又聯合嬪妃在陛下麵前構陷你說,‘雖然突厥屢次造成邊疆上的禍患,但是隻要他們得到財物就會撤退。秦王表麵上假托抵禦突厥的名義,實際上是打算總攬兵權,成就他篡奪帝位的陰謀罷了!’”
說到這楚墨風神秘兮兮地望著李世民說到“你猜老爺子怎麽說?”
“父皇肯定聽了之後就信了啊,畢竟父皇現在對我不是那麽很放心的。”李世民一想到李淵每每對自己的態度,心中不免有些落寞。
誰知楚墨風笑著說到“老爺子原話是‘兵權都在楚小子那裏把持著,這小子始終一心為國,不會讓任何人搶走兵權的,世民不能,元吉不能、,就連你這個太子也別想,所以說世民是沒法奪兵權而篡位的’。”
楚墨風說完哈哈大笑起來“沒想到老爺子對我的評價竟然這麽高。”隨即話鋒一轉,輕聲說到“如若日後你登基,兵權這玩意兒還是放在我這裏比較好,免得有不軌之徒奪去了。”
“成吧,那關於出征一事你是否有了計劃,不妨說出來你我二人商議一番?”李世民點了點頭,心中依舊掛念著出征之事,隨即開口問到。
“吃飯吃飯,我這跟你巴拉巴拉一通,早就餓得不行了,趕緊吃,吃完了咱倆回書房去商議的。”楚墨風聞言趕忙給自己倒了杯酒,隨即也不管李世民,自顧自地吃了起來,一旁的李世民見狀也隨之開動起來。
是夜國公府的書房內燈火通明,直至清晨寅初時分才匆匆熄滅。
己未日(二十一日),大唐皇帝李淵頒詔命令李世民、楚墨風與李元吉率領兵馬由豳州進發,前去抵禦突厥。
出征前李淵親自在蘭池為他們餞行。自大唐定都長安之後,每當發生敵情,李淵總是命令李世民前去討伐敵人,但在戰事平息以後,對李世民的猜疑卻越發嚴重了。深知這一點的楚墨風並不能強行勸諫,隻好旁敲側擊地為李淵和李世民父子進行隱晦地調解。
此番突厥頡利、突利兩可汗率領全國兵馬前來侵犯,兵營相互連接著向南進軍,一時間北方地區胡語遍地,多數州縣慘遭屠戮劫掠一空。
此刻適逢關中地區多日降雨不止,糧食運輸被隔斷,將士們因行軍跋涉而疲憊不堪,軍用器械鈍損破敗,朝廷百官與軍中將領都為此擔憂。李世民在豳州與突厥遭遇,當即擺開陣勢準備率領兵馬接戰。
己卯日(十二日),突厥可汗率領騎兵一萬多人突然來到豳州城的西麵,在五隴阪布成陣勢,唐軍將士驚恐不安。
望著對麵密密麻麻的大軍,李世民對李元吉說“元吉,現在突厥進逼我軍,我軍不能夠向他們顯示出畏縮不前的樣子來,應當與他們大戰一場,你我身為皇子應當身先士卒,你能夠與我一同前去迎敵嗎?”
誰知李元吉卻麵露懼色說到“,二哥啊,突厥軍隊的陣勢這樣盛大,怎麽能夠輕易出擊呢?萬一交戰失利,後悔還來得及嗎!”
聽到李元吉這番話語,李世民沒好氣地瞥了他一眼,忿忿地說到“既然你不敢前去,我就獨自前往,你留在這裏看我的吧。”話音一落李世民就要率兵前去迎戰。
就在李世民集結士兵的時候,大營內突然衝出一隊騎兵,為首一人揮舞著兵器向著突厥軍陣衝了過去,李世民定睛一瞧,此人正是祁國公楚墨風,而身後緊緊跟隨的正是訓練已久的天策軍。
唯恐楚墨風有什麽閃失,李世民當即率領騎兵追了出去,待疾馳到突厥的軍陣前麵,先攔住了楚墨風之後,隨即對著突厥人大喊到“我國與可汗議和結為姻親,為什麽違背盟約,深入到我國的領土中來!我就是秦王,如果可汗能夠比武,就獨自出來與我比武;倘若可汗讓大家一齊上,我就隻有用這一百名騎兵來抵擋了。”
聽了李世民的話,頡利可汗有些摸不清李世民的底細,隻是笑了一笑並不回答。
李世民見狀隨即又向前推進,派遣騎兵告訴突利可汗說“以往你與我訂有盟約,約定在發生急難的時候互相援救。現在你卻率領兵馬攻打我,怎麽連一點盟誓的情份都不講呢!”
誰知突利可汗也沒有回答,一旁的楚墨風見狀對著李世民說到“和親之事我怎麽不知道?而且這些突厥人就是狼子野心,你跟他們講條件?純粹與狗謀皮的行為。”
李世民深知楚墨風對於和親一事頗為反感,當下也不說話速記再次向前推進,準備渡過一條河溝。
大軍之中的頡利可汗看到李世民輕易出戰,又聽到他關於訂盟立誓的話,懷疑突利可汗與李世民另有計謀,便派人阻止李世民說“秦王不必渡過河溝,我沒有別的意思,隻是打算與秦王重申並加強原有的盟約罷了。”
於是,頡利可汗率領兵馬略微後退。此後,連綿大雨愈發落個不停,李世民對各位將領說“突厥所仗恃著的是弓箭,現在雨水經久不息,筋弦鬆弛,膠性失粘,弓就不能夠使用了,這使他們像飛鳥折斷了翅膀一樣。我們居住在房屋裏,吃熟食,兵器銳利,可以養精蓄銳,相機製服疲乏的敵軍。假如對這一時機都不加利用,還準備等待什麽樣的時機呢!”
是夜在與楚墨風商議一番之後,李世民借著夜色和大雨的掩護暗中出兵,突厥大為震驚。隨後李世民又派人向突利可汗陳述利弊得失,突利很高興,願意服從命令。
而此時聽聞大唐出兵對陣,頡利可汗打算出戰,誰知早已與李世民有約定的突利可汗死活不同意,心思縝密的頡利可汗意識到,肯定是突利可汗與李世民定下了什麽約定,唯恐二人暗中勾結給予自己一擊,頡利可汗趕忙派遣突利和他的夾畢特勒阿史那思摩,前往會見李世民請求通和修好。
見突厥人前來求和,李世民心中欣喜萬分,遂答應了他們的請求。阿史那思摩是頡利的堂叔。突利於是主動依托李世民,請求與李世民結拜成兄弟。李世民也以恩情安撫他,與他立下盟約,突利這才離去。
與此同時,庚寅日(二十三日)岐州刺史柴紹在杜陽穀打敗突厥。隨後李世民留下駐守大軍之後,與楚墨風及李元吉返回長安,誰知回到長安之後卻發現,李淵對自己又開始疏遠了。過後經楚墨風查證,李世民前往征討期間,李建成通過李元吉得到了很多關於李世民的動向,遂又借著妃嬪的口變相地傳到了李淵耳中。
落寞不已地李世民本想著進宮麵見李淵闡明事實,卻被楚墨風攔住了去路,隻見楚墨風語重心長地說到“你這個白癡這樣是鬥不過他們的,別忘了他們的眼線遍布各處,而你呢?有嗎?估計你都不屑去安插眼線吧?所說你失敗就失敗在自己的自負上。”
望著楚墨風一番言辭鑿鑿的話語,李世民無奈地歎了口氣說到“如今太子和齊王都已經對我有了敵意,現在若是想安插眼線到他們身邊,恐怕比登天還難。”說完長長地歎了口氣。
誰知楚墨風見狀笑了笑,轉身從書房的書架上抽出一摞東西遞給了李世民說到“早知道你沒有準備,這個你收好,切記除了你自己,不能讓別人看到這些東西。”
接過楚墨風遞來的東西細細地瀏覽了一番,隻見上麵記錄著一些人的名字和職位,其中大部分都是東宮和齊王府的人。李世民見狀驚訝地抬起頭望著楚墨風說到“這,這些都是你整的?”
楚墨風點了點頭低聲說到“早就給你布置好這些暗線了,免得你處處落下風。”
聽到楚墨風的這番雲淡風輕的話語,李世民激動地走上前抱住楚墨風說到“我真不知道該怎麽感謝你了。”
誰知卻被楚墨風一把推開說到“滾滾滾,本國公可沒有斷袖癖好,另外全國的驛站基本上都是咱們的明線,至於軍中你不用擔心,我會給你去安排,至於文臣方麵,有幾個是明麵上就對咱們示好的,其餘的我查明沒有依附之後再想辦法結交吧。”
隨後楚墨風突然長歎一聲說到“如今隻有當年長春宮那個奸細我始終沒有找出來,既然你將長春宮的人盡數調回,有些事還是不要過多地讓他們知道的好。”
李世民隨即點了點頭,滿心歡喜地離開了國公府,待李世民走後,楚墨風突然像是自言自語一般對著屋內一個角落說到“到現在還沒有查到那人究竟是誰嗎?”
“啟稟國公爺,屬下近日有了些進展,此人疑似是侯君集,但是還需要屬下再去印證一番才能給出結果。”空氣中一個低沉的聲音突然響起。
隻見楚墨風點了點頭說到“盡快吧,方才你也聽到了,現今局勢已經愈演愈烈了,時間不等人啊。”說完閉上眼靠在椅子上緩緩地說到“你退下吧,平素注意個人安全,性命第一。”
而得到了楚墨風援助的李世民,迅速召集天策府眾人議事,鑒於最近以來的事態,引起了天策府高層的警覺。
在發生了誣陷自言天命的事後,李世民第一次麵臨著下獄的危險。眾人於是深入分析下去假如秦王真的被下獄了怎麽辦?假如太子和齊王要乘秦王在獄中時買通獄卒下手怎麽辦?假如他們乘秦王被關押在獄中時解散天策府的軍隊怎麽辦?假如最後皇帝聽信了小人讒言,將李世民判以軟禁或流放之刑怎麽辦?
盡管朝中有祁國公這尊大佛撐著,但是一切皆有可能。而李世民必須做好在監獄中保護自己、甚至劫獄或進行反抗的準備。
高士廉有一好友與典獄長關係密切。通過好友高士廉與典獄長建立了直接而秘密的交往。得知這一情況之後,李世民讓高士廉送給典獄長幾十萬錢,典獄長為秦王的豪爽所打動,允諾如有需要一定效命。
而另一方麵楚墨風在軍中開始頻頻活動,由於整個大唐士兵多半當年是楚墨風當禁軍教頭的時候訓練出來的,加之這些年來楚墨風始終戰功赫赫,故而對於楚墨風有一種盲目的崇拜之情。
武德七年臘月二十九,距離武德八年到來還有兩日,楚墨風親率大軍在秦王李世民的隨同下,前往英靈殿祭奠曆年征戰中死難的將士,此舉頓時贏得了在場眾人的一致好感,在這些人的記憶中,前隋的皇帝、皇子是斷然不會親自祭奠死難士兵的,因為在他們看來兵就是消耗品,沒了可以再招,而到了大唐統治階段,朝廷,甚至可以說是祁國公的一係列舉措,漸漸地讓這些士兵對朝廷有了歸屬感,這是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都做不到的。
當初平定洛陽後,李淵賜給李世民和李元吉每人三座鐵爐,任他們自行鑄錢。現在,有了這三座鑄錢鐵爐的支持,加之楚墨風本身雄厚的財力,瞬間在軍隊中拉攏了大批的人馬,而這些人都是經過楚墨風調查之後才親自拉攏的,否則一旦拉攏到對方的人,豈不是得不償失了。
武德七年大年夜,照例攜家眷進宮參加宴會的楚墨風,在一番歌舞結束之後,緩緩地站起身舉杯對李淵說出了讓在場眾人震驚不已的一番話語
俗話說一語驚醒夢中人,且看大年夜宴會危機四伏,再看楚墨風借酒語出驚人,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