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代溝

字數:3045   加入書籤

A+A-


    巴拿馬13日與台灣斷絕關係之後,台灣現有的所謂“邦交國”就剩下20個了。但就算台灣真變成零邦交,台灣人根本不受任何影響,台灣零邦交對誰有影響呢?——對堅持台獨的台灣現任領導人和堅持台獨的前領導人有影響,他們不能...

    “台灣”名稱的兩種繁體漢字書寫

    “台灣”(漢語拚音:Táiwān)一名源於居於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並取全稱中的“台”字作為簡稱。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啟用“台灣”一詞。

    右圖上方為“台灣”名稱的繁體漢字正式書寫,在台灣地區官方“國書”、文件和教科書等正式場合中使用;[27][28]下方的書寫多用於民間與媒體。[29]

    春秋戰國時期稱台灣為“島夷”;[30]秦朝稱“瀛州”;[31]三國時期稱“夷洲”;[32]隋朝至元朝稱“流求”。[33][34]明朝中期以後民間對台灣的稱呼很多,如“雞籠”(指台灣北部)、“北港”(台灣西部沿海的通稱)、“大員”、“台員”、“台窩灣”(指今台南安平地區附近),官方稱為“東番”。[35]鄭成功改稱“東都”,後鄭經改為“東寧”。[36]清朝更名為“台灣”,並設置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這是台灣的正式定名。[37]而台灣由於物產豐富,又稱“寶島”。[38]台灣地區在部分國際場合的代稱為“中華台北”。[39]

    葡萄牙人稱台灣為“福爾摩沙”(Formosa),源於葡萄牙語Ilha Formosa,意為“美麗之島”,在1950年代前是歐美對台灣的主要稱呼。[40]日本古代曾稱台灣為“高砂”、“高砂國”、“高山國”。[41][42]

    公元3世紀三國孫吳政權派萬餘人開發台灣

    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45]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市左鎮區發現了台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46]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係,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於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台灣,是最早開發台灣的先驅。[47]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分屬於尼格利陀地域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48]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台灣原住民族(高山族)的祖先。[49][50][51]

    夏商時期台灣屬於九州中的揚州。[30]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支由一萬餘名軍士、三十多艘船組成的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32]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台灣的開始。[44][53]三國東吳丹陽太守沈瑩的《臨海水土誌》詳細記載了當時台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是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54]

    明代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繪台灣附近海域

    隋代大陸和台灣的接觸增多。隋煬帝曾3次派朱寬、陳棱等人前往流求(今台灣)。[33][55][56]9至10世紀的唐末宋初開始有漢族人定居澎湖。[57]

    宋元時期漢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12世紀中葉南宋將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今福建晉江)管轄,並派兵戌守。[4]大陸和台灣的聯係日漸頻繁。

    元朝進一步加強對台灣的管理。元世祖曾派員到台灣宣撫,並在澎湖設澎湖巡檢司,[58]隸屬福建泉州路同安縣(今福建廈門),雖然沒有直接將台灣島並入其內,卻是中國中央政府對台灣地區的首次官署設置。[5][6]

    共80張

    台灣地區曆史地圖及行政區劃沿革

    明朝初期仍設澎湖巡檢司,直至1387年因實施海禁而廢除,並把居民遷到漳州、泉州一帶。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複設澎湖巡檢司。[59]

    明朝以後大陸與台灣的人民往來不絕。永樂年間鄭和率船隊曾在台灣停留。[60]17世紀20年代的明朝末葉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台灣,給台灣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極大推動。其時福建人顏思齊、[61]鄭芝龍為抗拒官府欺壓率閩粵居民遷居台灣,一麵從事農耕、貿易,一麵組織武裝力量抗禦倭寇和荷蘭人。1628年閩南大旱,百姓無以為生,鄭芝龍組織災民數萬到台灣墾荒定居,各地逐漸形成許多村落。[62]台灣自此進入大規模開發時期。[63]

    荷蘭、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

    主詞條:台灣荷西殖民時期

    《大員港市鳥瞰圖》描繪荷蘭殖民時期的台灣

    隨著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世界進入海權時代,歐洲新興的海權國家紛紛往亞洲拓展勢力。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台灣。[65]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北台灣,後被荷蘭人驅逐。[66][8]

    荷蘭殖民者盤踞台灣38年,在今台南市修築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和普羅民遮城(今赤嵌樓)作為殖民統治的中心,[68]為增加米、糖等農作物產量招募福建沿海和澎湖居民遷往台灣開墾。[69]荷蘭殖民者實行強製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70]掠奪台灣的米、糖,將其收購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

    鄭成功是鄭芝龍之子,1624年生於今日本長崎縣平戶市,[76]早年以廈門為根據地起兵抗清,被南明永曆帝封為延平王。因進攻南京受挫,後回師廈門大修船艦,傾力籌劃驅逐侵據台灣的荷蘭人,收複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