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掀桌子的寧王

字數:7966   加入書籤

A+A-


    &esp;大國之民!

    &esp;沒錯,我華夏泱泱五千載,不僅僅是因為物寶天華,也不僅僅隻因一位又一位的大國英豪,更重要的是,我們有著這天地間僅存的大國之民。

    &esp;他們在柴米油鹽之餘,還在心中又開辟出一片天地,裝下了生死大義,又裝下了天下!

    &esp;天下,華夏精魂,當天下俯首!

    &esp;天下,漢人的天下,當萬古不滅!

    &esp;正是這樣的信念,支撐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孫,於絕望中雄起,於危難前前仆後繼。

    &esp;一人封侯,確實可賀。但放在奇布查,放在任何一個印第安部落,阿爾克不由捫心自問,封賞一個奴隸、一個平民,會讓所有人都激昂至此嗎?

    &esp;不會,肯定不會!

    &esp;除羨慕,頂多帶一點憧憬,一點希望,但也僅此而已。

    &esp;而眼前,就是區別。

    &esp;大國之民,其誌可屠神,戰仙,乃至撼天。

    &esp;在這一刻,阿爾克這個可以稱為印第安人中人傑般的人物,似乎明悟了一些什麽。

    &esp;也許,漢人精髓並不是三綱五常、理學滅欲的表麵功夫,而是在此時此刻。

    &esp;此目所及,那沸騰的十幾萬宋人!

    &esp;那種複雜的,既追求人欲,又可大義舍已的精氣神。

    &esp;偏頭看向趙維那邊,隻見他淡笑依舊,一副運籌帷幄之勢,似乎對自己的這趟安排很是滿意。

    &esp;可是,似乎也在對阿爾克說著什麽。

    &esp;是的,雖說趙維並沒有看他,也並沒有對他說話。

    &esp;但是,阿爾克總覺得有些不妥當?不是投靠大宋?如履薄冰的那種戰戰兢兢,而是說不清道不明。

    &esp;趙維用一個匠人喚起十幾萬人的鬥誌與激情?幾乎是不放過宋人的每一分潛能?甚至可以說是壓榨。

    &esp;對,就是壓榨!

    &esp;他把這十幾萬人的力量調動到了極致?成果卓著,爆發出來的力量更是驚人。

    &esp;可是?那天他卻對自己說?不需要奇布查三部做什麽,隻要他們安心看著、等著就行了?

    &esp;不合情理。

    &esp;阿爾克終於找到了心中的不安,也終於明白,他為什麽在無來由的情況下?要等上這麽幾天不走。

    &esp;而不走的原因?就在這裏。

    &esp;現在的新崖山,眾誌成城,上下歸心,所有人都卯足了勁兒,為了一個目標奮進。

    &esp;那種無形之中展現出來的氣質?讓阿爾克窒息。當然也自歎不如,佩服宋廷的領導能力。

    &esp;可是?當他是個外族人的時候,這種窒息沒有什麽?頂多就是羨慕和擔憂。

    &esp;可現在,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已經是大宋的一部分?那這種窒息就有點格格不入了。

    &esp;他沒有融入進去?所以他不安

    &esp;那邊,趙維尚不知道阿爾克在想什麽,他弄這一場,可不是簡單的給阿爾克看的。

    &esp;在調動匠人的積極性為大宋貢獻新技術的同時,他其實還有別的用意。

    &esp;眼見一場大戲,在王五郎一家團圓、百姓津津樂道的大團圓中,圓滿落幕。

    &esp;趙維嘿嘿笑著,看向身邊的麵無表情的張世傑,“太尉,問你個事兒唄?”

    &esp;張世傑微微皺眉,“何事?殿下直說便是。”

    &esp;“我是不是比李旬季氣人?”

    &esp;好吧,寧王也學會自我反思了。

    &esp;剛才,李旬季確實挺不是個東西的,百姓罵人,他隱約也聽見一些。其實趙維都想罵人了,孫子太不是東西。

    &esp;而他自己,嗯,尤為擅長此道啊!

    &esp;張世傑瞥了趙維一眼,也知道寧王這是調侃,淡然一哼,“殿下放心,我等都是有身份的人,怎可輕吐汙言?”

    &esp;趙維放心了,“是嗎?那就好!”

    &esp;不想,張世傑又補了一句,“不過,想打死你倒是真的。”

    &esp;趙維:“”

    &esp;趙維挺無語的,這麽招人恨的嗎?

    &esp;此時,人群已然散去,正主王五郎都擁著妻兒回他的破窩棚去了。

    &esp;趙維則是在一眾朝臣的簇擁之下,與張世傑並肩,漫無目的地在街上走著。

    &esp;“太尉不太高興?”

    &esp;張世傑白了他一眼,沒說話。

    &esp;他確實不太高興,因為今天抬轎這個事兒,並非他本意。

    &esp;張世傑正鬱悶著呢,他是被趙維強拉來的。

    &esp;也不是瞧不起王五郎,覺得掉了身價,而是這個出頭鳥當的憋屈。

    &esp;怎麽不讓陸秀夫來抬轎?怎麽不讓陳宜中來抬轎?卻偏偏選他?

    &esp;而且,事先也沒告訴他。

    &esp;來之前,趙維說的是求他辦個事兒,一會兒到了,我幹什麽你幹什麽。

    &esp;結果,趙維往轎杆子下麵一鑽,張世傑就後悔了。

    &esp;可是後悔也沒用,已經答應了趙維,能他把晾在那嗎?有什麽意見,也隻能完事兒再說吧?

    &esp;這會正好完事兒了,也是秋後算賬的時候了。

    &esp;“為什麽?”張世傑壓低了聲音,還是給趙維留著麵子的。

    &esp;“擁抬一個有貢獻的人,這沒得說,世傑樂意為之。可是為什麽是我?殿下應該有很多選擇,要比世傑強得多吧?”

    &esp;這事的本質不是丟人,更不是受累,而是麻煩。

    &esp;這是一個姿態的問題,趙維弄這麽大的排場,明顯就要是抬高匠人階層。

    &esp;現在看來沒什麽,可是以後難免有扯皮的時候。

    &esp;階級鬥爭嘛,哪個時代都有,也不可避免。

    &esp;就算匠人參與朝政,與文武爭鋒的可能性不大,但在別的利益上有摩擦是必然的。

    &esp;現在沒有,不代表以後沒有。

    &esp;張世傑又不傻,也是個走一步看三步的人精。

    &esp;他覺得,這事兒麻煩就麻煩在將來,一旦有什麽齒舌碰撞,那他就尷尬了。

    &esp;他代表的武人,武人抬匠人上位,屬於無形捆綁,以後想分開就難了,很麻煩。

    &esp;張世傑不想摻和這些事兒,因為他沒有士大夫那麽多心眼兒和閑工夫。

    &esp;“為什麽?殿下不會是有心要害我吧?”

    &esp;張世傑依舊壓低了聲音,可是話卻是直的不能再直。

    &esp;趙維坑陳宜中、陸秀夫他們的時候,他可是知道的,防不勝防啊!

    &esp;“哈!!”趙維一聽,卻是笑了。

    &esp;朗聲道:“本王要是說,就是故意的,太尉信嗎?”

    &esp;這話說的不像張世傑,動靜不小,不但身後的一眾相公,什麽蘇劉義、際秀夫、陳宜中都聽到了,連阿爾克也聽到了,不由靠了過來。

    &esp;張世傑皺著眉,也不管那麽多了,“信!”

    &esp;趙維說啥,他都信,因為這貨幹得出來。跟張簡之學了一肚子壞水兒,誰他都算計。

    &esp;趙維那邊,見眾人都靠了上來,也不隱瞞。

    &esp;“這回沒什麽算計,實話實說,就是故意的。原因也簡單,就是讓匠人摻和進來,解決一個比技術更難的難題。”

    &esp;“什麽難題?”眾人無不凝眉發問,不知道趙維葫蘆裏賣什麽藥。

    &esp;張世傑更是急了,苦笑道:“殿下就別賣關子了,知道你純熟此道還不行嗎?”

    &esp;趙維果然利索,“文武之爭!”

    &esp;“嘶!!”眾人倒吸一口涼氣,怔怔地看著趙維。

    &esp;“文武之爭,這個難題好難!”

    &esp;陳宜中仗著現在和趙維走的近了些,肆無忌憚,比陸秀夫他們敢說話。

    &esp;“殿下言重了吧?這個事兒已經沒人提了。”

    &esp;確實沒人提了,其實自高宗南渡之後,這一百多年都沒人再提這個老生長談的調調。

    &esp;後世常說,北宋的半璧江山怎麽丟的,誰心裏都有數,就是文武之爭鬧的。把武人壓的太狠,以至於養兵百萬,卻無可用之將,可戰之兵。

    &esp;所以,到了南宋,其實文人也在反思,給了武人不少的空間。

    &esp;這個話題,已經百年無人提及了。

    &esp;但是,趙維今天提出來了,

    &esp;“不提,不代表沒有。”掃視一眾相公,“你們敢說,心裏沒有這個心思?”

    &esp;眾人無言,還是陳宜中,“家國危亡,這個心思不能有啊!”

    &esp;趙維,“可是以後呢?”他反問,“假如有一天,大宋重得天下,文武之爭會不會再現?”

    &esp;長歎一聲,“這個難題一直都存在,源頭於何處,你們比我更清楚。”

    &esp;“可這是這個難題不解決,我大宋江山早晚還有變故,這是痼疾!!”

    &esp;聽趙維這麽說,張世傑與眾人對視一眼,“那殿下有解題之法?”

    &esp;“不算有。”趙維搖著頭,“三百多年,比我趙維有能力的人多了去了。想解題的人也不是沒有,他們都解不開,我怎麽解?”

    &esp;“那殿下還?”

    &esp;趙維來了一句,“我不解題,但我要毀題!”

    &esp;“”

    &esp;“”

    &esp;“”

    &esp;眾人無語之間,趙維嘿嘿一樂,“我讓你們沒有文武之分,你們還爭個屁!?”

    &esp;“嘎?”大夥兒更不懂了,差點沒噎著。

    &esp;啥意思,咋聽不明白呢?沒有文武之分?

    &esp;讓張世傑去羽扇綸巾的當文人?陸秀夫穿上鐵甲上陣?不能吧?

    &esp;“不懂了吧?”趙維高深一笑,“關鍵就在匠人!”

    &esp;“匠人?匠人怎麽了?”

    &esp;“他們是紐帶。”

    &esp;“怎麽講?”

    &esp;“怎麽講?”趙維卻是沉吟了一下,這還真不太好解釋。

    &esp;半晌方道:“嚴格地來說,還不是匠人,而是技術!”

    &esp;“技術的飛速進步,畢竟結果就是讓各行各業更為精分與細節化,讓戰爭更為升級。這樣的後果就是,文人和武人之間的區別越來越模糊。”

    &esp;“啊?”陳宜中下巴沒掉下來,“模糊?”

    &esp;“對!”趙維點頭。

    &esp;“說句難聽得,現在技術的發展還隻是剛剛開始,但越往後越複雜。複雜到,光學孔孟之學已經當不了相公了;複雜到,兵、工、戶、禮、吏、刑各朝廷屬司,沒有相應的專業能力,已經無法領導的地步。”

    &esp;“包括太尉。而且,最早受到衝擊的,就是太尉。太尉如果還抱著原本的思維,原本的戰場能力不放,可能三五年之後,太尉已經無法指揮大宋全軍了!”

    &esp;“不能吧?”張世傑汗都下來了。

    &esp;“我可是堂堂大宋三軍主帥啊!大宋軍神一般的存在。你說我指揮不了三軍?嚇唬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