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炸了、靜了、笑了
字數:4829 加入書籤
在孫翊不在的這段時間裏,吳縣也正在發生著一些悄然的變化。
其中一個變化是,自從上個月討逆將軍孫策遇刺,其弟孫翊繼位以來,
因為孫翊隻是繼承了孫策的吳侯之爵位及兵權,而朝廷方麵至今未給孫翊敕封將軍稱號,
故而在撫軍中郎將張昭的授意下,將討逆將軍府的牌匾換成了吳侯府,以暗示眾人區分並表露除舊迎新之意。
不僅是一塊牌匾的改變,在吳侯府內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往日裏,孫策是江東的主人,那麽大橋就是江東的女主人。
孫策之母年齡已大又生性淡薄,如今隻是終日禮神,管理吳侯府中內務的重任在以前就是由大橋承擔的。
但如今江東新主孫翊上位,孫翊之妻是徐氏,因此大橋在孫策頭七一過,便將吳侯府女主人的權力慢慢轉交給了徐氏。
如今雖然也會過問一些事務,但所有決定的權力都在徐氏手中了。
除了這兩點之外,還有許多或大或小處的改變。
這些改變都是在一個基礎下進行的,這個基礎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孫翊的江東之主的位子正在越來越穩固,江東的權力交接也變得越來越穩定。
自古以來,權力之關鍵在於名與器。
雖然孫翊並沒有太過在意這些細節,但其手下的張昭、周瑜等人卻不能忽視這些。
大橋也是聰慧之人,她主動讓位,將已經不屬於她的權力交出,是為了避免將來將自己陷於風波之中。
孫策才剛剛過世一個月,這些改變不能說是眾人正在遺忘他。
相反的,他所創造的功業沒人能夠抹殺,孫翊和眾臣更沒有抹殺孫策功業的意思,這些改變,一切都是為了江東的穩定而已。
吳縣,吳侯府。
在吳侯府中的一處官署內,撫軍中郎將張昭正在批複著各郡縣呈報上來的政務。
在孫翊親征前,孫翊命張昭、周瑜二人留守吳縣,替他處理他不在吳縣的這段時間的一切政務。
其中撫軍中郎將張昭主理政務、建威中郎將周瑜主理軍務。
在孫翊走後,張昭與周瑜二人分工合作,兢兢業業的二人共同維持著江東中樞機構的正常運轉,有力的穩定了江東大局。
隻是,此刻張昭的臉上正浮現慍怒之色。
孫翊親征廬江時隻帶著為數不多的軍糧,因為當時得到的情報是李術可戰之兵不過一萬,整體戰鬥力更加比不上孫翊帶的那一萬江東精銳。
因此當時張昭建議不如攜帶少量軍糧,以求加快行軍速度,隻要到了廬江境內,隨便打下一座縣城,就食於敵,軍糧不足的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可是據後來呂範傳回的消息可知,廬江郡的各縣的守備力量比預想的強上許多,由此帶來的問題是,攻下一座縣城的時間會比預想的久上許多。
雖說呂範信中言明會勸君侯退兵,但孫翊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孫家男兒一旦上起頭來,誰能攔得住。
萬一孫翊執意按照原計劃攻打,那麽孫翊軍隊缺糧的問題就會變得嚴峻起來。
而一旦如此,孫翊可能會從吳縣調撥軍糧支援。
當初孫策每次親征,多是以張昭留守後方,江東小霸王隻負責莽,保證後勤供應便是張昭。
習慣了孫策作風的張昭,早就養成了未雨綢繆的習慣。
吳縣身為江東的政治中心,本來儲糧是足夠的。
但孫翊為了穩定各郡山越叛亂的形勢,一共派出了四萬大軍前往各郡守衛。
這四萬大軍可都是分別帶著大量的糧草前去的,再除去吳縣本縣所需,吳縣就沒有多少餘糧了。
畢竟孫氏剛統一江東沒有多久,之前幾乎每年必有大戰,江東休養生息的時間不多。
在這種情形下,吳縣還能有供給四萬大軍的糧食,張昭已經無愧“江東管仲”之令譽了。
張昭前幾日就命令各郡縣輸送糧食補給吳縣,以備孫翊所需。
但幾日過去了,各郡縣大多隻是上書言山越作亂,道路不通,無法輸糧於吳,真正運糧而來的並沒有幾個。
張昭氣的將收到的這些文書紛紛掃落在地。
江東境內山越叛亂勢如水火是不假,但在孫翊“分布諸將,鎮守各方”的策略下,山越的叛亂並沒有進一步的彌漫起來。
更不用說弄得好似處處有山越,竟然可以隔絕整個江東的道路。
江東數十縣屬中竟隻有寥寥十幾個遵照吳縣的命令輸送糧食。
大部分縣沒輸糧於吳的原因在於,雖然他們都表示臣服於孫翊了,
但在如今的態勢下,在具體的事務中,他們還是抱著觀望態度,想著保存實力,等到事有不濟了有自守之力。
一群首鼠兩端的家夥。
孫策在位時對他們不薄,如今江東有難,不思報效新主,勤於政事,反而營私苟圖,陽奉陰違。
張昭性格剛正,雖熟讀儒家典籍,本人文學素養更是極高,但脾氣一直是比較衝的。
對這些首鼠兩端的地方縣長,張昭恨不得盡皆貶黜之。
張昭陰沉著臉,臉色充滿了寒意,嚇得房內的臣屬噤若寒蟬,連大氣都不敢出一下。
張昭雖心中氣憤,但心裏卻知道這些縣屬有這樣的所作所為,其實是孫策時期就埋下的隱患。
孫策渡江以來,數年間就占有江東,崛起之快令人咋舌。
但當初為了盡快穩定江東,拿下一郡後,孫策除了更換郡守外,郡內太守屬吏,縣中的各級屬官都大多保持原位。
其中不少縣、郡方麵的官吏任職甚至數年之年,而且其中多是本地人士。
這些人在當地的勢力根深蒂固,他們在幫孫策穩定了地方的同時,有些時候甚至還操控著地方。
論及對地方縣、鄉的掌控程度,剛剛進入江東的孫策,是比不上這些人的。
而且孫策大多時間忙於對外征戰,一直未有時間好好梳理江東內政,更沒有時間去抑製地方豪強的勢力。
隻是若有地方勢力反叛,會被動的出兵討之而已。
這就導致了孫策在位時,江東的武力頗為昌盛,但內政卻還是如一團亂麻般。
以前全是孫策的威望在壓製著,整個江東還算穩定,如今孫策突然薨逝,這些以往被掩蓋的隱患就漸漸暴露出來了。
在江東的上升期,這些人會如臂指使,若是江東出現危機了,這些人就會掣肘於內。
總歸是孫策蒞事日淺,恩澤未洽,獨有威嚴,一旦孫策傾隕,士民之間狼狽,頗有同異。
想到這些,張昭深深歎了一口氣。
如今這些隱患都應在了孫翊的身上。
孫策留給孫翊的除了精兵良將,還有許多虎視眈眈的敵人和動亂不安的內部。
如果這次江東度過這次危機了,張昭覺得一定要勸諫孫翊,好好重視這個問題,否則遲早會釀成大禍。
隻是那次呂範傳回消息後,後麵就再也沒有消息傳來了,也不知道君侯在廬江進展如何了。
是在對峙,還是在攻城,抑或是在徐徐退兵?
有子衡在,總不會大敗吧。
這個呂子衡也真是的,走之前讓他一日一報的,如今都半個月了,還沒什麽消息傳來。
在張昭既氣憤又苦惱的時候,周瑜手中拿著一封戰報走了進來。
平日裏就算各地郡縣中傳來不利的軍報時,周瑜也安然自若,完全不見心急,鎮定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