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三十二年戰爭的結束

字數:1806   加入書籤

A+A-




    查理一世有想過《倫敦條約》公布出來後,自己會受到猛烈的抨擊,但是沒想到會這麽猛烈。

    不但是各地的市民、農民,就連很多原本支持自己的貴族和商人,也都強烈的抗議和反對,甚至還引發了大量的騷亂。

    而剛取得大勝的克倫威爾,又得到了更多人的擁護,新模範軍再次聲勢大漲。

    查理一世更加的患得患失起來,但事情已經發生,固執的他知道後悔也沒什麽用了,也就不會再去後悔,而是想著怎麽盡快的打敗新模範軍。

    隻要徹底擊敗新模範軍,讓英格蘭王國的權利全部回到自己手中,自己便能夠鎮壓一切反對的聲音,就像之前解散議會一樣。

    於是,他一邊積蓄王軍的實力,一邊鎮壓倫敦城內的反對之聲。

    而克倫威爾則趁機撈取政治資本,不斷增強新模範軍的實力,可他依然不敢靠近倫敦城,因為這裏給他留下的陰影,直到現在都還未散去。

    他又將大本營設立在了牛津郡,同時派遣幾路大軍去收複被王軍控製的各郡,準備將國王圍困在倫敦,削弱國王影響力的同時,也讓他無法再繼續恢複王軍的實力。

    查理一世一次次的請求趙長生盡快出兵,但趙長生依然以彈藥不足為由繼續將時間往後拖延。

    也在這時,另一邊的歐羅巴大陸,也出現了一些變化。

    瑞典人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幾方代表終於決定坐下來好好的談一談了,以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因為他們雙方都意識到了,這場戰爭繼續打下去,對雙方都是弊大於利。

    由於瑞典軍隊的不斷深入,占領的領地越來越多,卻反而讓他們越來越不得人心,阻力越來越大。

    之前聯合瑞典人一起反抗神聖羅馬帝國的公國、侯爵領地、伯爵領地、及各自由邦等都開始與瑞典人離心離德,甚至直接與瑞典人翻臉,並在後方不停搗亂。

    原因無他,因為他們反對神聖羅馬帝國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的獨立,而不是成為瑞典人的附庸,甚至被瑞典人統治。

    可瑞典人進攻神聖羅馬帝國不就是為了占領更多的領地,獲取更大的利益嗎?又不是為了幫助他們獨立的。

    所以雙方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之前瑞典人隻占領了北部沿海的幾處領地,沒有直接損害到諸多諸侯的利益,所以雙方還能一起協作。

    可當外部矛盾小於他們內部之間的矛盾時,矛盾的爆發便不可避免。

    瑞典軍隊本就很英勇善戰,有了劉光遠提供的火器,實力就更進一步了,所以一年多來取得多次大勝,給了哈布斯堡王朝聯軍沉重打擊。

    但是,瑞典王國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人口數量太少,常備兵力一般隻有六七萬人,想要招募到十萬大軍都很困難。

    兵力不足,自然會導致戰爭潛力的欠缺。

    之前有神聖羅馬帝國內部各公國、侯爵領地及各自由邦的協助,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所以在與整個哈布斯堡王朝的戰鬥中還能占據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