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各種不對稱
字數:3415 加入書籤
詹閌的辦法,與其說是保險,不如說是戰爭債券更合適。隻是在這種時候,保險這個詞比債券更容易讓人接受。
相關的實施辦法,還有各種規則,都要有一個討論完善的過程。這可不是一時之間就能完成的,要花時間仔細琢磨才行。
給自己找了個麻煩,詹閌不得不恢複到忙碌節奏,每天去布政使司和郭資等人商討條例,還得抽時間去燕山工業園查看各項工程的進度。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了快十天,到遼東方麵傳來新的消息,遼王朱植被迷你朱召離遼東去金陵了,而另一位接到詔書的寧王卻沒有動靜。
看到這個消息,詹閌的心情喜憂參半。喜的是寧王還像曆史記載的那樣,沒有給迷你朱麵子,南軍也無法控製朵顏三衛。憂的自然就是寧王的心思了,這個貨到底有沒有爭天下的想法?
攫欝攫。遼王軟不軟,對大局都沒有什麽影響。大不了就是遼東兵馬全部被江陰侯吳高和總兵官楊文掌控,那又能怎樣呢,大不了到山海關以身試雷罷了。
在這個世界裏,遵化歸附的時候連著山海關一起帶過來了。山海關外的兩萬多顆地雷,可不是特別為大寧軍準備的,遼東兵來了也照炸不誤。
吳高的江陰侯爵位是繼承來的,他本人並沒有他爹吳良那麽牛逼,二代屬性更大一些。楊文,有勇無謀,標準趟地雷的貨。
可如果寧王也有了爭天下的心思,那就不一樣了。吳高加上楊文再翻上一倍,都不是寧王的對手,朵顏三衛打遼東不要太容易。
山海關的確是封死了,北平西邊可還有不少入口呢。一旦寧王拿下遼東,繞過草原邊界,打下或者聯合山西行都司,從懷來、紫荊關方向打過來……,不好想啊。
雖然可能性不大,可該防備還要防備。爭天下當皇帝這種事,誰也不能保證寧王沒有興趣,曆史記載中他家可是出過事的。
俗話說“人跟種,地跟壟”,朱宸濠是不是遺傳了朱權的基因,概率隻能說一半一半,這個注碼詹閌不敢賭。
好在手裏有燕山別動隊,先派幾個小隊到遼東、大寧盯著。一旦有什麽動靜,馬上開始鑄造第二批土地雷,發發很搞他五六萬出來。沿著興和、懷來、紫荊關埋下去,管特麽來的是誰,統統炸死算逑。
當然這隻是下策,非常時期還得大局為重以和為貴。眼下靖難軍手裏的兵馬也沒多少,被兩麵夾擊的話,可就顧頭顧不上腚了,最好還是穩一波再說。
穩一波,詹閌可沒那個麵子和本事,非阿棣親自出馬不可。給寧王寫一封信,感情真摯一點的,先說說自己的難處和委屈,再捎帶兩句對草原的擔心,最後以“國難時期為大明萬代江山考慮”作為出發點,希望他能夠把大寧守好了,別自己家裏抓賊呢,又讓外人偷了東西。
&ap21434&ap21437&ap32&ap38405&ap31508&ap36259&ap32&ap121&ap117&ap101&ap98&ap105&ap113&ap117&ap46&ap99&ap111&ap109&ap32&ap21434&ap21437&ap12290整個這封信,關鍵點其實就在“大明萬代江山”這句上。阿棣這麽說,就已經是站在考慮天下的角度上了。
寧王要是聽話,那就乖乖在大寧待著,將來還給他點好處。要是不聽話,那就啥也不說了,早點想辦法把他收拾了,免得心裏膈應。
北平這邊各種布置,各種操作,金陵城裏的人也沒閑著。
接到耿炳文戰敗的消息,迷你朱差點突破暴走邊緣,硬生生咽回去一口血。十三萬人馬才幹了一仗,就被人家幹掉三分之二。
跟著又是寧王不聽從詔令,一個個都不把皇帝放在眼裏啊,這樣的龍椅坐著真沒意思,td煩死了。
沒意思,煩死了,但是還想坐,那就隻能繼續努力。再下一道聖旨過去,把寧王的直屬的三衛兵馬全部裁撤;又采納智囊黃子澄的推薦,任命曹國公李景隆為新的征虜大將軍代替耿炳文。
哼哼,侯爵幹不過你,老子還有公爵,再不行還有大把的親王。呃,算了,親王就別了,好像不大靠得住。
巘戅閱筆趣戅。三月十五日,金陵城外江邊校場,迷你朱帶領多位肱股之臣,扶著車輪把李景隆請上點將台,並鄭重其事地行禮。
這叫什麽,捧轂推輪啊,自古以來帝王任命將帥時最高級別的禮遇,可見迷你朱對這一仗的期望。
李景隆也是驕傲又自豪,大明立國三十多年,有哪個將軍出征受過這種待遇?皇帝親自給推車,節製沿途各省兵馬,所有決定便宜行事,這輩子的榮耀巔峰啊。
雞血沒打,壯行酒卻上頭了。李景隆拜別皇帝,一路急馬快行,恨不能肋生雙翅飛到北平,談笑風生間擒獲朱棣這個叛賊,成就大明戰神之威。
立功心切的李景隆丁點兒都不想耽擱,一路召集直隸、河南、山東等地的兵馬,也包括耿炳文麾下的部分敗軍,總兵力高達五十萬,於四月初四抵駐河間。
在自己的中軍大帳和麾下將領議事完畢,李景隆一邊在大營裏視察,一邊想著心裏的美事。
這次出發之前,朝廷上早已定下章程。由遼東兵馬配合他進攻山海關,抽走靖難軍的部分力量,他隻要策馬揮刀直奔北平城下大舉攻城,拿下北平城的那天,就是功成名就之日。區區一個燕王而已,就算和韃子幹過多少次又能怎樣,五十萬大軍齊出,那叫巨石壓卵啊。
隻是可惜了,他沒把阿棣看在眼中,阿棣卻對他相當重視。不為別的,就是看中了他麾下的五十萬大軍,還有那些豐富的物資。
其實打這一仗,真的有點欺負李景隆。信息不對稱,裝備不對稱,智謀不對稱,除了碼人頭之外,他一點優勢都沒有。
早在他接收了耿炳文手下的敗軍,從德州離開的時候,各種關於他的信息和數據,就已經匯總起來送往阿棣手裏了。
甚至連迷你朱等人用遼東兵馬進攻山海關,分散靖難軍兵力的策略,也要比李景隆走得快很多。
各種不對稱、不對等的結果,就是阿棣派了部分人馬去防備蔚州衛和宣府的突襲,順便帶著大批人馬佯裝救援山海關的時候,李景隆帶著他的大軍直撲北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