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生機勃勃萬物競發

字數:3271   加入書籤

A+A-




    沒人會相信河西遠征軍會離開巴爾思汗城來救援補給的隊伍,畢竟出城作戰讓軍隊陷入黑汗大軍的包圍中很容易被伏擊或是擊潰。
    但葉安反其道而行之,或者說是兵行險著,既然黑汗人並不打算強攻巴爾思汗,那就利用漫長的補給線作為誘餌,讓狄青率軍出擊,以誘敵之法圍殲敵人,最大程度上的消滅黑汗的有生力量。
    黑汗的常備軍名為阿斯卡爾,數量約有三萬五千人左右,這些人就等同於大宋的廂軍。
    他們領取國家派發的糧餉,但戰力隻能說是平平,反倒是由貴族武裝指揮下的仆從騎兵伊克塔更為強悍些,他們屬於仆從騎兵,由地方貴族武裝起來,數量並不多,但戰力彪悍。
    隻不過缺點也很明顯,分散在黑汗的各地,難以有效集結,除非黑汗國王發動戰爭命令,從各地抽調,當然這也需要各地貴族的擁護才行。
    黑汗這樣姑且算是強大的王朝必須有一支終於國王的強大武裝力量,否則地方上的貴族們可不是各個都那麽的安分守己,這個王朝最為強大的武裝力量便屬於古拉姆近衛軍。
    古拉姆便是奴隸之意,古拉姆近衛軍在中亞許多穆斯林國家都有,雖然都被統稱為古拉姆,但各地叫法不同,比如在阿巴斯王朝就有名為馬穆魯克的強大奴隸騎兵。
    葉安一直在等待,他之所以讓狄青去伏擊黑汗的常備軍最主要的目的是將黑汗王朝最強的古拉姆近衛軍給引出來。
    他的戰術已經非常明顯了,就是要盡最大可能的襲殺黑汗軍隊的有生力量,既然阿斯卡爾這種常備軍已經開始出動襲擊河西的補給線,那就說明蘇萊曼的壓力已經很大。
    黑汗的阿斯卡爾常備軍隻有三萬多人的規模,如果放在漢家簡直是一股不夠看的力量,隻能用在邊州進行防禦,而以此推算下來,蘇萊曼手中的古拉姆近衛最多不過萬餘人。
    理論上來說隻要擊潰黑汗國最精銳的古拉姆近衛,那這個國家的武裝力量就難以形成有效的抵抗,至於貴族武裝手中的伊克塔騎兵,葉安就從來沒有擔心過。
    來自狄青的戰報將伏擊的戰果匯報的非常清楚,短短半個月時間,鐵騎營以及陷陣營所組成的聯合絞殺以將黑汗的常備軍殺的人仰馬翻,損失慘重。
    從賬麵上的戰果來看,最少有五千阿斯卡爾在伏擊中被殺,潰兵的數量初步顧及有近一萬五千人左右,這樣的戰果已經算得上是輝煌大勝。
    要知道狄青手中攏共不過三千將士,幾次伏擊下來折損約百餘人,這已經算得上是跨越文明等級的戰爭了。
    按理說到了這種時候蘇萊曼應該已經頂不住壓力,開始動用他手中的王牌力量古拉姆近衛了,可到現在葉安也沒有發現對方的身影。
    由此便能看出蘇萊曼與大宋的皇帝差不多,屬於那種底牌一定要留在最後,保護自己統治地位的君王,雄才大略什麽的與他根本不沾邊。
    在此情況下隻要能保證補給線的通暢,葉安覺得自己沒有必要再在巴爾思汗浪費時間,顯然蘇萊曼並不打算調遣重兵奪回自己的城池。
    那八刺沙袞就成為河西遠征軍的下一個目標,收到葉安軍令的狄青率領陷陣營與鐵騎營的將士再次返回巴爾思汗,他們需要休息,也需要重新整軍以做好對八刺沙袞進攻的準備。
    至於河西漫長的補給線……黑汗的阿斯卡爾已經學聰明了,不敢輕易襲擾,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雇傭兵團的規模越來越大,商隊越來越難以被襲擊。
    葉安在巴爾思汗城表彰了奉義商隊的東家賀豐源以及這支商隊的雇傭兵頭領方瑞,此二人陷入敵軍重圍,力戰不降,雇傭兵與商隊隨行折損大半,皆由河西以最高規格撫恤,並在整個河西宣揚其事跡。
    賀豐源在見到葉安的那一刻便抱著他的腿嚎啕不止,而方瑞以軍禮致謝,這樣的猛人理所當然的被擢耀為涼州府親兵,算是一種保護。
    河西大軍在整頓三日後便從巴爾思汗開拔,當然在離開前葉安也幾乎把這裏的民心收服,並將要巴爾思汗改名清池城,在唐時伊塞克湖名為大青池。
    至於城中百姓嘛!
    在強大的河西商貿下很快便向河西靠攏,人終究是用腳投票的,誰能給他們帶來安定的環境,美好的生活,他們就會變成誰的子民。
    城中不光有外族人,還有一部分漢家百姓以及漢家混血,他們並不排斥被同屬漢家的河西所統治,用他們的話來說這是在“歸於王化”。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會發生些許“不愉快”,總是會出現一些終於自己國家的人,對於這些愛國者,葉安並沒有使用太過血腥的屠戮,但也沒有任何放縱,一律下獄等待審判。
    隨著補給隊伍的源源不斷到來,河西的官員也抵達了清池城並開始對這裏進行管理。
    他們將原本黑汗的稅收進行降低,將不合理的規定廢除,重新改為更合理的法製。
    至於城中貴族,對不起你是黑汗的貴族,所有貴族特權都要被剝奪,倒是多年積攢下來的財富可以保留,但前提是服從河西的統治,否則你的財富會在瞬間化為烏有,全部充作清池城的建設所用。
    河西的官吏非常聰明務實,在抵達清池城後第一件事便是給當地百姓提供工作機會。
    從修繕城牆開始,這裏的城牆雖被遠征軍修繕過幾次,但隻是軍中的營造之法,並不能達到河西的標準,於是官吏們便以河西官府的名義雇傭當地百姓對城牆進行修繕,並給予相當不錯的工錢。
    來自河西的文人,學者們拜訪了當地有名的回鶻學者們,並請他們將清池城中的書籍進行歸類,向他們學習當地百姓的風俗習慣,提出推廣教育的理念。
    這一舉措使得河西在短時間內贏得了清池城中學者們的好感,回鶻學者以及詩人非常樂於傳播知識的光輝,也願意學習來自河西的知識,雙方之間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了一種文化交流,並且有了一致的目標。
    一位名叫馬赫穆德喀什噶裏的學者更是將他編寫一半的語言學巨著《突厥語大詞典》拿出來與河西文人分享,另一位名叫玉素甫哈吉甫的詩人將他的勸誡性長詩《福樂智慧》與漢家詩詞進行對比,博采眾長。
    一時間這座原本屬於黑汗的城池竟在戰爭的洗禮後開始迅速回歸甚至超越原本的繁榮,到都都是生機勃勃,萬物競發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