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字數:3269   加入書籤

A+A-




    不過雖然這一階段好萊塢的華人角色在塑造上仍然存在諸多桎梏,但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一些作品對華人的關注點已經逐漸有轉變。

    電影《花鼓歌》在62年獲得奧斯卡五項提名,成為年度十大賣座電影。而其原作正是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的《花鼓歌》,該作品主要展示新舊華裔在美國的文化衝突,在文學界中影響巨大。

    作為第一部主要演員均為亞裔的好萊塢影片,《花鼓歌》的意義在於故事中的華人不再是一個單獨的影像,而是有了很強的社會連接,亞裔族群的社會處境也可以成為一種題材。

    這種轉變伴隨著一股神秘的東方力量的到來而變得更為明顯上世紀六十年代,正值香港功夫電影的黃金年代,各大影視公司紛紛不惜成本來拍攝各類功夫動作大片。

    這類奇特的東方功夫,在進入北美市場後立刻引發了強烈關注,隨即成為一種潮流,有不少功夫片和華人影星因此而被西方所熟知。

    在眾多東方明星中,最為閃耀的一顆當屬李小龍。李小龍的出現打破之前假模假式的功夫動作片,由他主演的《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等功夫港片的成功,引起了好萊塢片場的注意。

    華納邀請李小龍來好萊塢拍片,並同嘉禾和李小龍的協和公司共同投資《龍爭虎鬥》,取得驚人票房,擊敗很多同期上映的一級好萊塢大片,好萊塢新的功夫片由此誕生,李小龍就此成為一個難以被超越的文化符號,也成很多西方觀眾了解東方的窗口。

    同一年李小龍不幸逝世,但他所帶來的文化影響卻是極其深遠的。由成龍、李連傑等一批功夫明星繼承,進一步通過大銀幕發揚光大。其中成龍更是作為李小龍之後,另一個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廣泛影響力的華人功夫巨星,受到全球影迷的擁戴。

    但正如很多批評家所言,《龍爭虎鬥》裏充滿好萊塢對東方膚淺的理解,當時的美國觀眾卻看得津津有味一樣,後續的眾多功夫作品也始終在迎合當地觀眾這樣的口味。

    對此曾有很多從業者表達過不滿,認為其實很多北美觀眾喜歡功夫片,隻是看重打鬥而非精神內核。這種情況直到成龍那時候仍然存在,後來成龍不演《尖峰時刻》離開好萊塢,也是因為覺得美國人一直在讓他重複自己、演他們心中的那個形象。

    黃金時代帶來更豐滿的華人角色?

    如果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港電影的騰飛,是經濟發展帶動人們對文化更多的需求,那麽到了**十年代,受到本土經濟、社會環境等變化影響,加之好萊塢電影的衝擊,電影產業開始走向衰落,而作為香港電影鼎盛時期代表的功夫片,也不可避免地開始衰亡。

    不過東西方世界在影視文化上的交互,並沒有因此而被掐斷,因為正是在這一時期,內地的第五代導演開始登上了曆史的舞台。

    尤其是當《活著》《霸王別姬》等一大批優秀的作品逐漸在各大主流電影節上大放異彩時,很多以往更多以自己視角來審視的西方人,第一次看到了更為真實、客觀且豐富多樣的文化。

    而就在第五代導演們聲量越來越大的時候,很多華人導演也在好萊塢的體係下,用自己的方式展現文化關於現代和傳統的結合。

    李安父親三部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其中的《推手》和《喜宴》啟用了華人男性作為情感戲份的主角,通過講東西方的文化衝突,試圖闡釋父子、跨國婚姻等東西方文化碰撞的主題,而《飲食男女》更是動人的表現了東方式的父女關係,堪稱東方美學的集大成之作。

    也是在這一時期,一部名為《喜福會》的電影同樣在好萊塢的華人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該片由美籍華人導演王穎執導,通過展現四對母女間的代溝和隔閡衝突,反映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移民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艱難求索的故事。

    第一代華人女性移民飽受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希望女兒們實現美國夢,不願意教女兒們說漢語;然而女兒們雖然全麵西化,但依然生活在中美文化的夾縫中。

    相較於李安,《喜福會》的華裔導演王穎更長時間的聚焦於華人移民的生**驗,也更能表現亞裔導演的處境。

    在拍攝《喜福會》之前,王穎已經拍攝《尋人》《點心》《吃一碗茶》等展現華人風貌的作品,但更簡單易懂的《喜福會》才真正讓他進入美國主流電影的視線。

    而比起由白人來書寫“他者”的《大地》和《蘇絲黃的世界》,《花鼓會》和《喜福會》這樣“他者”自我書寫“他者”的作品,更加真實動人。

    推薦下,真心不錯,值得書友都裝個,安卓蘋果手機都支持!

    不僅如此,該片流露出的華人女性的獨立氣質,同樣是一種巨大的文化層麵的進步。對此《電影評介》裏曾特別指出片中一群亞裔女演員的表現證明了再好萊塢,她們缺乏的不是演技而是機會。

    可以說**十年代,由華人導演們所開啟的這個黃金時代,比較徹底改變華語電影的麵貌,更是架起了東西方交流的新橋梁。

    經過這十年的市場培養,到了世紀末的時候,華人電影的風貌已經有極大的變化,也為世紀末的《花木蘭》和《臥虎藏龍》的誕生提供土壤。

    這種力量開始帶有一點破壞力。而《臥虎藏龍》則讓西方看到武術、功夫文化背後,除打鬥之外的更為內核的東西。也正是借由這些影片,在全球化語境下,東西方視角的交融開始展現出新的麵貌。

    好萊塢們更懂我們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臥虎藏龍》等影片讓西方看到更多元的華人形象,但是這些都還停留在講述故事的層麵上。在西方故事裏華人形象的變化,是要從本世紀才逐漸開始的。

    這離不開資本的力量,隨著市場的擴大和資本的入局,越來越多的麵孔開始出現在美國本土的故事裏。

    但問題也就在於,這些形象本身並不一定和影片所契合,比如大片中常見的沉默的華人科學家形象,都是為了市場考慮而加進去的。雖然很多都不再是負麵角色,但是比起對其他少數族裔角色的準確把握,其實角色的出現仍然生硬單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