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字數:3208 加入書籤
伴隨著多部好萊塢新片的上映,已經賣到45億的《流浪地球》在上周末單日的票房滑落至3000萬,票房增長的勢頭進一步放緩。在大銀幕之外另一筆圍繞著《流浪地球》所開展起來的生意衍生品,卻有越來越火的趨勢。
打開淘寶、京東商城、摩點眾籌等電商平台,輸入流浪地球相關的關鍵詞,都能看到大量《流浪地球》的衍生品,從幾十塊錢的徽章到幾千塊的限量模型,遍及幾十個品類。
而在淘寶等平台上發起的多項《流浪地球》衍生品眾籌活動,完成率均已突破1000%,籌資總額達到數千萬元。
兩三年之前《魔獸》《大聖歸來》《大魚海棠》《三生三世十裏桃花》等影片衍生品開發的案例,曾讓電影行業相信衍生品的春天已經來到。
可轉眼之間,由於電影行業整體的不成熟,加上大量急功近利的衍生品開發模式,導致剛剛起步的衍生品行業在極短的時間裏就遭遇了重大打擊,不少企業因此而倒閉,行業的發展也隨之陷入停滯。
如今《流浪地球》衍生品的意外走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給沉寂已久的中國電影衍生品行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讓一些原本不看好影視衍生品的企業、消費者,重新看到這個行業的潛力和魅力。
可與此同時,《流浪地球》衍生品開發過程中也暴露出許多行業問題,其衍生品在前期籌備階段甚至不少商家不敢做相關產品,而這又無不在提醒著人們,想要撬動衍生品這塊市場電影產業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火石的鑰匙鏈、裝載車的模型、行星發動機加濕器、蘇拉威西推進器模型……
春節以來,隨著《流浪地球》熱度的提升,大量片方授權的衍生品也開始在各個渠道上線,甚至連滿記甜品等看起來與科幻片毫不沾邊的產品與品牌,都和小破球聯動起來。
而這些火熱的授權活動,也確實得到了市場和消費者們的回應。賽凡科幻空間在淘寶上發布的一係列《流浪地球》衍生品眾籌,上線4秒後就籌到30萬,目前已有超過7萬人認籌,籌資金額接近800萬。
宅電舍發起的《流浪地球》懸浮音響等電子產品眾籌,目前籌集到了130萬;b站旗下超電文化發起的衍生品眾籌,目前已籌得近400萬……
這些衍生品的大熱,在行業裏絕對算得上一個現象級事件,過去兩年裏國內衍生品的生意普遍不太好做,包括《長城》等片方花大力氣進行衍生品生產的ip,最終的衍生品銷量也都未能再現《魔獸》等影片的輝煌。
在這種行業背景下,《流浪地球》衍生品能夠走紅,很大程度上還是要歸功於電影本身的影響力和完成度。
市場影響力是從業者判斷一個ip是否適合做衍生授權的基礎,這將直接決定授權產品的潛在市場空間;在此之上,是否具有標誌性的符號化特質則決定衍生品的可開發空間,因此具有較強視覺衝擊力的科幻片一直是衍生品市場的寵兒。
《流浪地球》則同時滿足這兩個要素:影片在春節檔實現強勢逆襲,如今票房更是攀升至國內影史第二,是當下最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電影ip。
同時作為一部科幻大片,其所具備的諸多科幻元素,相比於傳統劇情片、故事片,都更具有可供開發的價值和衍生可能。故而相關衍生品的出現,也大大激發了觀眾的消費欲望。
然而和電影本身一樣,雖然現在《流浪地球》衍生品大熱,可相關項目在初始階段推動得並不順利。
《流浪地球》上映前幾個月,片方曾經找到過主攻銅工藝品設計和打造的品牌銅師傅,希望能夠聯手開發一係列衍生品。盡管銅師傅此前就曾涉足過蜘蛛俠、鋼鐵俠等的衍生品開發。
像銅師傅這樣的品牌,其實並不在少數。因為《流浪地球》是一個新ip,很多人並不信任它,上映前沒人看好其衍生品。早在去年就啟動授權工作,找了十幾個品牌談合作,但推進得十分緩慢。
願意出高授權費的商家比較少,而拿到授權的商家也不敢量產或者推出比較多品類的產品,大家都保持著一個觀望的態度。
待到大年初二電影開始爆紅後,很多商家才幡然醒悟,紛紛找上門來談合作或是開始加緊產品的研發與生產,某些廠家甚至於等到初二初三才開始用眾籌的方式啟動項目,以至於目前多款產品能買到的現貨都較少,有不少需要等到一兩月後才能發貨。
而較短的開發周期,意味著衍生品的開發空間和影響力都會受到影響。一般會在項目早期就啟動衍生品開發,這樣才有可能根據電影題材和類型,完成品牌定義、圖庫開發、授權市場開拓、產品研發、大貨生產等工作,這個過程最少也得半年。
低迷的衍生品市場,何時能迎來生機?
盡管《流浪地球》衍生品的發開之路並不順利,但卻讓處在低穀期的衍生品產業看到了一絲曙光。
因《大聖歸來》《大魚海棠》《魔獸》等電影及衍生品的成功,電影衍生品行業一度被視為是一片藍海,當年曾經出現過大量衍生品開發團隊,不少影企也專門設立自己的衍生品部門或是線下門店,整個行業一片欣欣向榮。
然而由於缺乏對衍生品開發的認知,很多開發團隊在拿到ip授權後,往往會用流量資源硬綁品牌、貼ip的標簽,趁著ip熱度快速套現。
最為常見的做法,就是以電影周邊之名,在品牌現有產品中貼上某ip標簽,甚至無需圖庫開發及應用培訓、無需關聯邏輯和重新設計。
這種衍生品忽略了ip養成的規律,非但不能夠體現ip本身的價值,還可能因為ip和品牌之間的不匹配,而消耗甚至損傷消費者對ip情感。
雖然當時也有少部分片方試圖認真進行衍生品授權、研發,但最終效果卻也都不盡人意。時光網和萬達早在《長城》上映半年之前,就開始布局衍生品授權,前後推出了數十種品類的衍生品,可由於ip本身影響力不足,結果也隻是反響平平。
而更多的版權方,則是因為行業整體水平有限,沒能打造出真正具有競爭力的衍生品,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便也無從談起了吧?